摘要:在这片承载历史巨变的高原大地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不仅见于翻越唐古拉的高速公路、驰骋雪原的复兴号列车、点亮牧区夜空的光伏电站……也化作面向生命早期的细微关怀,落在每一个孩子清澈的眼睛和灿烂的笑容里,成为书写美好生活新篇章的生动注脚。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六十载栉风沐雨,一甲子万象更新。
在这片承载历史巨变的高原大地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不仅见于翻越唐古拉的高速公路、驰骋雪原的复兴号列车、点亮牧区夜空的光伏电站……也化作面向生命早期的细微关怀,落在每一个孩子清澈的眼睛和灿烂的笑容里,成为书写美好生活新篇章的生动注脚。
2018年9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中金公益基金会、西藏母子保健协会、尼木县政府四方合作在拉萨市尼木县启动“慧育中国”试点。以“每周一小时入户养育指导”为服务模式,在本地招募服务团队为6-42月龄儿童提供科学家庭养育指导服务。目前已实现全县8个乡镇全面覆盖,累计受益儿童3652名。
基于尼木经验,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生态搬迁安置点于2021年9月启动“慧育中国”试点,并探索出儿童发展与家庭能力建设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项目因地制宜设立“妈妈班”,围绕母婴健康科普、国家通用语言与手工艺技能培训,为女性抚养人提供系统支持,助力个人成长和家庭增收。
离开世代居住的那曲高海拔牧区,桑吉一家来到森布日生态搬迁安置点。
这片坐落于雅鲁藏布江畔的广阔谷地上,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美观的藏式新居。阳光洒在洁白的墙砖上,五星红旗与彩色檐饰一同轻扬。
对于桑吉来说,这里不仅是她的新家,也是她生活的转折点。
“阿妈,这朵花怎么跟其他的花不一样?”
“这朵是格桑花,很漂亮吧!”
三岁的小女儿充满好奇,桑吉做手工活时,她总会围在身旁问东问西。
桑吉总是提醒自己要耐心地认真回应女儿——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她对世界的一点点探索。
从6月龄开始,小女儿便加入了“慧育中国”项目。每周,育婴辅导员都会带着新的绘本和游戏走进桑吉家,启蒙小女儿的同时,也重塑着桑吉对于“养育”的认知。
过去在那曲,生活被无边的牧场和裹挟着风雪的昼夜填满。桑吉与丈夫带着七个孩子,困囿于温饱之间。
家门口的沙子和石头,便是孩子们所有的玩具,那时的育儿对桑吉来说,更多的是出于本能。
“家里事太多忙不过来,能把他们拉扯大已经很不容易了,哥哥姐姐们像她这么大的时候,都还不太会说话。”
现在,在育婴辅导员的引导下,桑吉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小女儿进行良好的亲子互动——育儿不再只是吃饱穿暖,而是一场充满爱与启蒙的旅程。
桑吉牢牢记着辅导员的话:“家长回应得越多,孩子就越爱说、越开朗。”她甚至和小女儿成了国通语“学习搭子”,一起做作业、念童谣。
小女儿学东西很快,常常一边手舞足蹈地比划、一边咯咯笑着喊道:“阿妈,你又错啦!”进步飞快的孩子带给桑吉更多的惊喜和成长的动力。
如今,这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已经会讲故事、唱儿歌、模仿小动物、跳手势舞……样样拿手。
她还成为了家里的“小老师”,哥哥姐姐放学一回来,就迫不及待地把新学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要说聪明,小女儿算是我最机灵的一个孩子了,学什么都是一学就会。”
桑吉重复了这句话好几遍,脸上是藏不住的自豪与欣慰。说完随即又有些害羞地侧过脸,捂嘴笑起来:“哎呦,我是不是夸她太多啦。”
从“吃饱穿暖不生病”到注重互动与回应,“慧育中国”带来的不仅是农村儿童早期养育服务的下沉与覆盖,更带来了家庭养育观念的革新。
亲子互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语言、运动能力以及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发育,成为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项目因地制宜地推出适用于边疆地区的《婴幼儿养育指导课程》,并配备了融合当地民族特色的童谣、图画书以及玩教具,从娃娃抓起,提升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播下种子,也为实现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目标打下基础。
承载着对“慧育”理念的深化与延伸,2023年,“妈妈班”启动——从聚焦儿童成长,延伸到关注每一位默默付出的母亲。
每周总有一天,桑吉会踏着晨光,经过院落间平整的水泥小路,前往一位邻近姐妹的家中,参加她期待的“妈妈班”。
屋内早早点好了藏香,柏枝与檀香的气息萦绕。来自附近村落的姐妹们陆续抵达,三三两两地聚在客厅里,等待老师到来。
老师穿着“慧育中国”标识的制服,站在身着藏袍的妈妈们中间,显得格外醒目。她将纸笔依次分发到大家手中,随即转身在白板上写下当天的国通语课堂内容。
“你——的——家——中——有——几——口——人——”在老师的带领下,妈妈们一字一句地跟读,声音此起彼伏、参差不齐,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专注。
桑吉坐在沙发最边上,手指微微摩挲着笔头,小声重复着刚学的内容。
“我家有十三口人”,在小组对话环节,桑吉很快就回答出来了,“欢迎你来我们家玩”。
“说得真棒!”老师和姐妹们都为她鼓掌。
“妈妈班”是一所没有固定地点的“学校”,每周轮流在一位学员家中开展。
没有复杂的教材、也没有严格的规矩,老师与妈妈们像朋友一样,教给她们日常的国家通用语言,同时也传授母婴保健、科学育儿的知识。
为了鼓励妈妈们持续参与学习,“妈妈班”还创新推出“积分超市”机制,每完成一次课程,妈妈们就能获得积分,兑换成米面油盐等生活物资——知识,在这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温暖。
自开办以来,已有98位妈妈走进这个流动课堂,这个数字也还在不断增加。
在这里,桑吉学会了握笔,第一次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学会了日常的国通语之后,去镇上的超市采买一家人的日用品,成为她最乐意操持的“家庭任务”——她已能利索地说出水果和饮料的名称,能听得懂店员的问话,有时还能简单地聊上几句。
走出家门,让桑吉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与忙碌,她和姐妹们一起,在“妈妈班”里还学起了手工艺品制作。
这些从高海拔地区搬迁下来的游牧藏民,对酥油产品再熟悉不过。“妈妈班”因此聘请专业老师来教授妈妈们制作以酥油为原料、环境友好且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藏式特色手工皂和唇膏。
“沉香酥油唇膏,是我最喜欢的。”桑吉边说边脱下了唇膏上小巧的毛线编织套,“这个也是我自己编的。”
不少当地妇女都掌握基础的编织、钩针等传统技艺,却因缺乏销售渠道和统一标准,难以将手艺转化为收入。
“妈妈班”因此还探索出一条以技能培训激活传统手工艺、以订单生产打通“家门口创收”通道的特色路径。
“既能照顾家,又能赚到钱。”妈妈们最朴实的心愿,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午后的阳光透过房顶透明的塑料板洒进院子,妈妈们围坐成圈,复习着新学会的图案纹样,彩线缠绕在指间飞快地穿梭,笑声伴着细语,在温暖的光晕中交织。
“你看这样钩是不是更好看?”
妈妈们不再是囿于家庭的单一角色,她们同样也可以成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
作为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点之一,森布日项目点带领着越来越多曾围炉转灶的家庭妇女们,走向阳光下的手工坊和语言课堂。
她们积极参加生产、享受生活,唇间哼唱的调子,既有牧歌的悠远回响,也跃动着新生活的欢快节奏。这份日益增长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正是边疆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见证。
桑吉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高中毕业后都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回到家乡帮衬着家里的小生意,这是桑吉心中一直以来的遗憾。
现在,她会把从项目中学到的育儿方法也用在孙子孙女们的身上,“他们都可喜欢跟我玩游戏啦”。
年仅四个月的小孙女虽然还不到加入“慧育中国”项目的年龄,但在桑吉耐心细致的陪伴下,她肢体灵活、反应敏捷。一岁的孙子也开始咿咿呀呀地学习用双语说话了。
从“慧育”儿童到“慧育”母亲,再到“慧育”家庭,这条温暖的脉络正悄然编织着这个高原家庭的新未来。
谈及将来,桑吉说,以前她从来没想过孩子们能上大学,可现在,“我真希望这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以后都能读完大学,出去看看……”
她的语气坚定起来,“只要孩子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好,就像育婴辅导员老师一样,我就很知足了。”
格桑花盛开在崭新的庭院里,而新的希望,早已悄悄越过了一座座雪山,抵达几代人未曾梦想的远方。
撰稿-凯娴
编辑-刘鹏、雅帆
排版-一诺
CDRF新媒体矩阵
来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