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的定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2:12 1

摘要:无论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还是泰康保险,作为大型综合金融集团,它们的业务体系早已突破单一保险产品边界,无不在推进“金融+医疗养老”等战略布局,试图通过账户互通、产品协同、服务整合,构建长期可持续的一体化创新经营范式。

保险行业加速向综合金融转型,在存量化竞争与客户黏性博弈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头部险企纷纷调整战略路径。

无论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还是泰康保险,作为大型综合金融集团,它们的业务体系早已突破单一保险产品边界,无不在推进“金融+医疗养老”等战略布局,试图通过账户互通、产品协同、服务整合,构建长期可持续的一体化创新经营范式。

回看2025年以来,业内颇受关注的两个关键词变成“报行合一”和“分红险”。自“开门红”以来,分红型年金险和寿险成为各家公司“火拼”的主打品类,市场重心也正从强调“刚性收益”,转向突出分红能力与长期现金流配置价值。

平安集团的做法也呈现出集团化特征。从去年底开始,平安寿险多次举牌银行股,大举增配高分红蓝筹;产品端则聚焦分红险与养老险,试图在收益稳定与责任久期之间实现资产负债的均衡管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明哲那句“我们是股东的打工仔”,到底是股东大会上随口一说的口头禅,还是中国平安的定力体现?

财经观察站 作者:白鹿

01

大举分红,不止是狂欢

0.95元的中期现金分红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在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下,平安选择坚持其长期的分红策略。这一决策虽然看似稳妥,却也伴随着不少的挑战。

分红作为公司与股东之间的承诺,反映了其经营战略的稳定性,但在某些情况下,高额的股东回报可能会削弱公司在科技创新和渠道深化等关键领域的投入水平。因此,如何平衡股东回报与业务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图源:中国平安相关公告

连续13年上涨、累计分红超4000亿元,在当下环境复杂、市场还在寻找方向,中国平安的确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然而,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真正关注的并不是某一季度的利润高光,而是公司能否在不同市场环境中保持经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事实上,很多时候,一家企业的分红,是其整体战略风格的“镜像”。市场风云起,可以有波动,但不会乱了节奏,或许对于这样的公司,中国平安算得上一个。

不过,在复杂的周期里,很多企业急着讲新故事,这无可厚非,也是情理之中。而中国平安有些“另类”的是,直接甩出一份中期利润分配方案公告,试图借此告诉所有人,它们没变,还在平稳地把一件件事情做好。

在行业发展充满变量的当下,对险企而言,不能为了分红而分红,也不能为了市场情绪去妥协。所以,0.95元的中期股息,表面平静,但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平安能否就其资本战略是否具有确定性、经营能力是否对投资人具有安全感给出具体回应。

说到底,分红的意义不止在数字本身,更是一种向市场传达信任的方式。一家保险公司如果敢在复杂周期中坚持分红,那它或许真的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把握。

然而,高分红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在传递信心的同时,也或会引发市场对中国平安的关切,其资本配置能否以及如何在兑现股东回报与培育未来增长点之间,取得最优解?中国平安未来的挑战,正是要向投资者证明,其“定力”不仅体现在分红的稳定性上,更体现在能同时为长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充足“燃料”。

02

投资稳,莫错失时代良机

市场热的时候,最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是不是可以“跑一把”、搏一波?但对一些险企而言,或许他们企稳的基石,正是在于投资不讲“快感”,只讲“匹配”。

20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收益率3.1%。坦白说,这个数字不炸眼。

图源:中国平安二零二五年中报

放在全市场来看,中国平安甚至有些“逆潮”。毕竟,资本市场气氛回暖,权益资产热度上升,很多机构动作频频,加仓、调仓、博高点,一通操作行云流水。

而中国平安,或许是有一套独特的投资方法论。不是不加码,而是加得有层次。尽管我们能看到它正在适度提升权益类资产比例,比如加仓高分红的价值股、布局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成长股,但这或许也并非短线博弈式配置,而更像是资产结构的有序优化,是为了更好地匹配产品背后的长期负债。

资本市场回暖的大背景下,许多险企一拥而上,但我们着实看到的是,中国平安并没有跟着市场情绪“躁动”,它甚至仍然维持一贯的“步调”。

显然,对于这般体量的险企,不会没看到机会,或许是深知市场能给的短期红利,也可能在下一轮波动中“要回去”。而真正能留下的,是那些穿越周期的配置能力。

若从投资风格的视角看,或许还能看出一丝门道,那就是,中国平安似乎始终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不做短线“情绪单”,专注资产负债匹配。

这种风格,说白了就是不求短时爆发,但求长期稳定。这意味着在短期弹性上可能不占优,但也大概率避免了高波动带来的风险敞口。

投资不是炫技,而是持重。不是每一次上涨都要追上去,也不是每一次低估都要立刻抄底。对于任何一家险企来说,真正的智慧,是在确定性中寻找空间,在波动中守住底线。

然而,这种相对保守、追求匹配的策略,固然避免了风险,但也可能使其错失市场快速反弹带来的超额收益。与业内一些更为激进的同业相比,中国平安的投资收益率显得并不突出。其“持重”的风格,能否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持续为股东创造领先的价值,也是后续值得关注的一点。

03

AI in all,机遇也是挑战

如果只看数字,中国平安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可以说是超出市场预期。譬如,它的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9.8%,这在整个行业仍在寻底的当下,还算难得。不过,这种高速增长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持续?

图源:中国平安二零二五年中报

代理人体系改革对多家险企而言可谓冰火两重天。对比中国平安的做法,它是从最基础的开始,早在多年前就坚定走上“提质减量”的路径。

说白了就是,不拼人头数,拼的是队伍质量。如今来看,虽然代理人总人数较年初有所减少,但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了21.6%。

然而,这或许也是中国平安面临的一大挑战所在,传统寿险代理人模式已逐渐进入瓶颈期。随着市场需求变化,传统的依赖代理人销售的模式愈发无法满足现代化的业务需求。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客户群体,平安尽管也在持续推进这一模式的转型,但其对传统寿险代理人模式的依赖仍然相对较高。其如何在渠道拓展、数字化转型和客户体验等提升方面创新业务发展模式,或对于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平安正通过“保险+服务”的生态布局和数字化转型来试图寻找答案。

事实上,对任何一家险企而言,保险都不单纯是保险,而是服务的结合体。甚至说,衡量一家险企的业务竞争力,看的正是其“保险+服务”这条线上布局的厚度。

中国平安没有将医疗健康、养老照护当作行业口号,而是已经深度嵌入产品与服务体系之中。

付出自然不会没有回报。其2025年中报数据显示,拥有医疗养老服务权益的客户,人均AUM是普通客户的4.1倍。你看,很多时候,增长并不在“定价”或“利率”,而在“连接”与“复购”。

此外,所有险企现在都在大书特书数字化转型和科技赋能,也的确有不少险企取得了实打实的成绩。这其中,中国平安2025年中报披露的成绩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平安AI智能体已经赋能需求分析、个性化推荐、话术支持等。

然而,“AI in all”或许也是中国平安面临的挑战之一,科技投入的成本高企,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高昂的投入转化为持续的业务增长和利润提升?尽管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过于激进地“AI in all”的策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稳健发展的步伐,或成为其亟需解决的问题。

并不令人奇怪的是,这次中期业绩发布,中国平安管理层并没有借助这波市场表现进行情绪输出。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只是在2025年中报致辞最后表示,“改革惟艰、创新不易,其道光明、只争朝夕。”

越来越多的险企,在当下的环境中形成发展上的分化,有一些险企处于增长上升期,有的则面临扭亏等发展困局。而随着行业大环境的变化,真正的赢家,不着急高调,而是持续地构建穿越周期的能力。中国平安在做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事。

中国平安的这份中期“成绩单”,无疑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其“打工仔”的角色,如何平衡短期股东诉求与长期发展动能?这或还需要放在更长的周期内,与同业对手的比拼中,才能给出最终答案。

来源:新财经观察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