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诺:大家好,今天我们很荣幸能连线到科技杂志《连线》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他的很多重量级作品如《必然》《失控》都已被翻译成中文,或许对很多中文读者来说,他的另一个名字会更加耳熟能详——KK。
乐观主义是一种天真?
一诺:大家好,今天我们很荣幸能连线到科技杂志《连线》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他的很多重量级作品如《必然》《失控》都已被翻译成中文,或许对很多中文读者来说,他的另一个名字会更加耳熟能详——KK。
今天我们想谈谈他引人入胜的新作《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他在这本书里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心潮澎湃的未来25年。其实在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的时候,我就听过凯文的TED演讲,并对他传达出来的乐观主义印象深刻。
鉴于目前国际上发生的很多事, 很多人在展望未来时都会感到焦虑甚至抑郁,我们不是不知道乐观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人会说:“嘿,你也太天真了!”
我相信你肯定也听过这样的话,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觉得保持乐观很重要?乐观是一种天真的表现吗?
凯文·凯利:我要做的大课题是试图展望一个积极的未来一百年,我想知道,如果一切都进展顺利,那时的世界会发生什么?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想要什么......重要的是,我不是在预测哪些场景会发生,我是在希望哪些事情会发生。
曾经有个人不顾一切地相信世界应该有麦克风,这个人就是爱迪生。看一下你的周围吧,办公室或城市里现在司空见惯的一切,都来自于曾经那些很少有人相信的疯狂的梦想。
这些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总还是有少数人不但能预见,并且乐观地认为这是可能实现的。我们不太可能“意外地”制造出人工智能这样的复杂事物,也不太可能“意外地”或“无意中”登上火星,我们必须对这些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愿景,必须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乐观主义。
所以,未来将由今天的乐观主义者塑造,我想成为塑造未来的人之一,如果你也想塑造未来,就要尽可能地保持乐观。我认为,乐观主义不是一种个性,而是一种选择。
那么,乐观主义算是一种天真吗?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回答。
从某种意义上说乐观主义者反而是最现实的:数据摆在那里,进步是真实的——人类的寿命延长了,社会的安全性提高了,我们的人生可能性也增加了。你当然可以想当然地说, 以前才更好,但那不是事实。
问题在于,人们往往更关注新闻而不是证据,坏消息总是不胫而走,而好消息往往是在事后复盘时才会被注意到。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乐观的、可以塑造未来的人,那么无论看待过去还是展望未来,眼光都要放得长远一点。
▲ Photo from Pixabay
AI怪物毁灭人类,是一种好莱坞式的科幻
一诺:在你对未来世界的设想中五个核心概念:镜像世界、异人智能、全能私人助理、互见性、内容井喷。能先和我们说说什么是镜像世界吗?
凯文·凯利: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镜像世界,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继手机之后登场的重大发明很可能是魔法眼镜,这是一种超轻、易穿戴的智能设备。戴上它,你将会看到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叠加后的场景,我们也称它为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体”。
玩游戏只是对它最浅层次的开发;当你戴着它驾驶汽车时,周围的环境、纷繁的路况信息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能够与人工智能相遇的场景。 我们还会拥有一个“AI分身”,我们的实时三维影像可以随时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某个会议室中或朋友的客厅里,远距离的直观沟通将不再是问题。
最重要的是,为了把我的虚拟形象传送到你面前,它必须先能“看清”我的容貌、情绪和动作,不仅仅是我, 它要能感知并解析整个世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智能。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 会催生出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应用。
一诺:如果这样的愿景成真了,谁还会对现实世界感兴趣?
凯文·凯利:恰恰相反,它能提高我们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当你看到某人时,所见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张面孔, 他的头上将会浮现出一个数字化标签, 备注着他的名字、性格以及与他相关的事。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不是世界的“替换版”而是“增强版”。
一诺:你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全民私人助理。
凯文·凯利:仅仅在一个世纪以前,夏天吃冰的快乐还是只有富人才能享受的乐趣,但现在,冰箱几乎已经成为了家家户户的标配;我年轻的时候,也曾以为坐着飞机出国旅游是一件极奢侈的事;如今,大公司的CEO身边都围绕着薪资不菲的能干的助理,那会不会有一天,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一个能干的AI助理,时刻待命,帮我们处理一应事宜呢?
或许,在并不遥远的25年后,随着AI助理遍布我们的生活,还会催生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AI助理经济(B2B模式)这在目前看来还是黑科技,但似乎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到了那个时候,面对面的交流可能反而会昂贵起来。
一诺:到了那个时候,人类会不会变得可有可无?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必睡觉,有几乎无限的能量,它们获取的信息比世界上任何普通人都多……那它们会不会接替我们统治地球?我们还会有用吗?
凯文·凯利:工业革命初期我们也有类似的担忧:发动机可以日夜运行,取代了人类必须通过肌肉力量完成的事,这会降低人类的价值吗?不会!它只是改变了我们花费时间和注意力的方向。人工智能正在替我们做不想做的事情,使我们能够把时间花在想做的事上,甚至目前想不到的新领域上。
但我认为人类应该做的事情效率都不会高——比如科学研究、艺术和创新。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些“没用的事”,就什么也学不到。至于效率,那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事,我们目前可能无法定义它们的工作,就像我们的祖父不理解我们的工作,但这不妨碍异人智能将成为我们的好搭档。
一诺:但可能很多人都会担心,如果它们比我们更聪明了,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会不会变得很危险?
凯文·凯利:这完全是对智慧的误解,首先,智慧并不是像分贝那样的单一维度,而是一种多维的概念。
其次,智慧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把爱因斯坦和老虎关在同一个笼子里,谁会活下来?不一定是最聪明的那个吧!同理,最有效的首席执行官也不一定是公司里最聪明的人。
如果用化学术语做类比,智力不像某个元素,而更像一种化合物。我们的大脑是一种化合物,我们还可以制造许多不同种类的化合物,至于说哪种更好,这取决于我们想做什么,那种认为存在人工智能怪物的想法不过是好莱坞式的神话,几乎没有依据。
我们应该讨从不同角度论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来说,智慧的含义远比“智力”“智商”更加广泛和更完整,这是机器无法取代我们的原因。但尽管如此,只有智慧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勇气、毅力、顺畅的沟通等等。
“思考主义”认为,只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但对于那些复杂性的事物(比如人工智能)来说,只思考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地使用、验证它,才能真正弄清楚它们的作用和危害。
一百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了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成为使用它的人,而不是成天揣测谁将掌控它。
从双向互见到数字治理
一诺:谢谢,现在聊聊“透明社会”下的互见性吧,人们在提到这个概念时通常会想到监控。当我们的情感和私人生活都以数据的形式接入公共空间时, 这种被凝视的感觉会造成一种紧张。
凯文·凯利:在上位者眼中,我们是谁或许并不重要,或许我们只意味着一个数字、一个号码。我们当然不是数字,我们是有个性的人,我们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与众不同的,不仅仅亲朋好友可以记住我们,政府也能明白我们的偏好。但要明白,个性化的代价是透明化,如果你不想展现隐私,暴露自己的数据,别人也不会对你有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种选择, 而且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希望自己能“被看见”。但问题是,如果只让监管者监督、审视我们,而不对我们负责,犯的错误也没法被纠正,我没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得到任何好处,那就太让人不舒服了,如果是我,我会选择拒绝。
在这种模式下,应该有一种契约,使利益可以向普通人倾斜,我们要有监督监管者的权利,这种关系应该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这就是互见性。
一诺:你能再给我们讲讲数字治理的含义吗?我们具体需要怎么做才能让现实世界变得更好呢?
凯文·凯利:首先,要实现与政府之间的大部分交易数字化,留下可以追溯的记录,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但更重要的是,政策的制定要基于事实而不是意识形态。举个例子,如果高校的学生们都选择横穿草坪,或许学校的人行道就应该修在这个方向。
我们可以将人们的行为编码,这将成为制定法规的依据。当然,这需要非常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捕捉大量的人类行为,这也是镜像世界的另一个用途。
人类不会被AI取代,至少有三个理由
一诺:那我们的工作将发生什么变化呢,你在书里说,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将会消失。
凯文·凯利:确实,人工智能助手的普及将让一个人可以起到一个团队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还将开发新的工具,使合作的规模变得更大。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大公司不会在合作的过程中互相消磨,而是强者更强,且更加个性化。
如果出现了需要一百万人一起合作的项目,那么为每个任务匹配合适的人选就非常重要。 理论上说,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在过去几年中,因为人工智能的加持,很多部门之间的界限确实变得模糊了。在这个过程中,决策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 做具体工作的人也有了更高的价值,但居中协调的人则可以被取代。
赛福时(Salesforc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前不久还谈到他们为何要暂停招聘工程师,却雇佣并培训了更多的销售人员。要知道,任务都是由一项项具体的工作构成的, 工作并没有减少,只是任务变了,这其中的边界是不平衡的。
但无论如何,我想至少出于以下三个原因,人类不会被AI取代:
首先,当然是有能力。
第二,对工作负责。如果工作没有完成,我们会为此感到歉疚和不安,这正反映出我们值得信任。 而人工智则不会这样,它们完全可能依照错误的逻辑给你一个错误的答案而不用负丝毫责任,最终还是与人工智能合作的人来为此埋单。
第三,人类会在工作中学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点非常重要。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人工智能完全没有能力,更准确地说,目前没有自主学习能力。ChatGpt4目前只接受了四次学习,它正等待第五次学习,接受训练的频率是几年一次。相比之下,人类每天都在学习,当一个人在负责某项工作时,不仅仅是在“完成”,同时也是在学习这项业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
一诺:是的,没错。现在我们来谈一个所有家长都很关心的话题——教育。你在书中写道,受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正是教育行业。
凯文·凯利:目前的小学教育的任务很大一部分是性格培养,而在课业上,很不幸,只能以所谓的“平均”水平推进。无论对学得快的孩子,还是学得慢的孩子来说都很不友好。而人工智能改变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学习,在此之前,真的很难做到这一点。
第二,实际上,目前人工智能的最大粉丝群体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因为它可以每天为他们节省几个小时,让写报告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课程变得更加轻松。
在我看来,教育所传授的核心技能不是知识,如果我们只是想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大可以去问机器或AI。一个学生在毕业前,确实需要掌握一些技能,其一是要有问问题的能力,这点非常重要的——人工智能可以回答问题,但它们不擅长提问。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知道如何优化自己的学习。无论你毕业时认为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都会遇到一些在读书时不知道的新事物,都要学会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所以树立终身学习的想法很重要。 目前我还没有发现任何一所学校开设了优化个人学习的课程,从这方面说,即便有了人工智能,我们仍然需要老师的向导,我认为这就是学校以后的发展方向。
来源:AI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