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的小公爷齐衡后期官拜谏议大夫,在朝堂上挥斥方遒,不仅屡次参奏顾廷烨、与宰相韩章针锋相对,还因皇家尊亲称谓不合礼法而犯颜直谏。这部以北宋时期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朝谏官的地位与作用。北宋注重文治,士大夫政治兴盛,在特定的传统礼制秩序下,国是由皇帝与士大夫共同决定,形成了“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在这种格局中,士大夫群体与皇权或配合或斗争,但始终保持着斗而不破的状态,台谏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平衡力量。摘要:《知否》中的小公爷齐衡后期官拜谏议大夫,在朝堂上挥斥方遒,不仅屡次参奏顾廷烨、与宰相韩章针锋相对,还因皇家尊亲称谓不合礼法而犯颜直谏。这部以北宋时期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朝谏官的地位与作用。北宋注重文治,士大夫政治兴盛,在特定的传统礼制秩序下
北宋台谏制度的前世今生
在北宋的台谏制度中,“台”指的是御史台,“谏”指的是谏院,御史台官员和谏官合称“台谏官”,专门负责监察弹劾百官、谏诤规劝君主,也可参议朝政。台谏官往往被认为是皇帝与宰相之外的第三方势力,既能检举官员渎职、腐败、结党等行为,又能在皇帝决策失误时匡正朝政,为国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纠错机制,避免朝堂矛盾激化,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古代设置御史和谏官的传统由来已久。御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百官,早在秦朝就已有御史大夫之职,与丞相、太尉并称为三公,曹魏时期御史台正式成为独立的中央监察机构,其长官御史中丞直接由皇帝任命。谏官的主要职能是规谏君主,其设置比御史更早一些,春秋时期齐桓公就设有大谏的职官,秦汉时期的太中大夫、谏大夫、议郎、侍中、中常侍等官员也在君主身边进行议论应对,但谏官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专门机构。唐代御史制度进一步完善,御史台内部官员体系分工细密、职责分明,同时谏官的设置也更为明确,在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的基础上,又增设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为北宋的台谏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在宋代之前,御史台和谏官基本上处于互不干涉、各司其责的状态,尚无“台谏”并称的传统。
宋朝建立后,实行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国策,同时由于儒家精神对士大夫群体的影响日益深刻,这对御史和谏官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宋初谏官制度沿袭唐朝,仍于中书、门下两省内设置谏官,宋太宗为进一步明确谏官的职责所在,将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正式设置谏院,置于门下省内,并铸造谏院官印,明确谏官不得兼领其他职务,这是历史上首次为谏官设立专门机构。同时,宋真宗又设言事御史六人,屡诏“谏官、御史举职言事”,赋予御史劝谏君主的职权。
宋仁宗在位期间可以说是台谏制度的鼎盛时期,进一步落实了有关谏院和谏官的规定。明道元年(1032),门下省搬到右掖门之西的新址,门下省旧址改建为谏院,谏院从此有了专门的官署。庆历五年(1045)在御史台内部设置了谏官御史厅,并诏令殿中侍御史梅挚、监察御史李京担任言事御史。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元丰改制,又再次将谏院取消,谏官职司改隶门下省。元丰二年(1079)神宗“诏御史六员,三分察,三言事”,次年又诏令“监察兼言事”。这一时期,御史与谏官的职权混同正式成为法定制度,御史可向皇帝进谏,谏官亦可纠举百官的不法行为,从事实上实现了台谏合一。
宋代对选拔台谏官员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台谏官除了要精通文学,还要刚直不阿,尤其是不能对宰相阿谀和偏私,同时也严格规定宰执的子弟、属官等不得为台谏,确保台谏官员不受相权的牵制。
台谏制度与权力制约监督
《宋会要》记载宋代御史掌管“纠绳内外百官奸慝,肃清朝廷纪纲”“肃正纲纪,纠劾不法,自朝廷至州县,由宰相及于百官,不守法典皆合弹奏”,台谏制度对政治风气的整肃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曾在《上神宗皇帝书》中高度评价台谏作用,认为台谏官“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台谏官的议论能够让天子改容、宰相待罪,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欧阳修在给新任谏官范仲淹的信中曾写道:“仕于时,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南宋学者李焘则在《天禧以来谏官年表》的自序中称北宋台谏制度繁荣,“谏官、御史权势气力乃与宰相等”,体现出台谏官员的地位尊崇。
北宋前中期的台谏官能够让上至宰相、下至百僚的官员震恐。宋太祖时,协助策划了陈桥驿兵变和宋初削藩、罢禁军宿将兵权的名相赵普就因强买他人房屋且收受贿赂,遭到了御史中丞雷德骧的弹劾。宋真宗时期,御史中丞张咏弹劾宰相张齐贤言语粗鄙,有辱臣节。宋仁宗时的名相文彦博则因在蜀地任职期间制造金线缝制的绸缎并贿赂内侍遭殿中侍御史唐介弹劾。
如果皇帝犯错,台谏官也会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宋英宗即位次年,诏议崇奉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如此才能合于礼法、明确正统。而为大众所熟知的包拯“包青天”,历史上也曾知谏院,不仅多次论劾权贵、兴利除弊,还在宋仁宗想要封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当宣徽使时极力劝谏,最终仁宗选择了听从包拯等人的谏言。
宋仁宗的老师、宰相陈执中权倾一时,纵容宠妾张氏先后害死三名侍女,殿中侍御史赵抃得知后毅然参劾陈执中“失大臣之体,违朝廷之法,立私门之威”“家不克正,而又伤害无辜”。在赵抃的弹劾下,陈执中不得不请求置狱审讯,但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却几番推诿。数月后,宋仁宗又令给事中崔峄审讯此案,崔峄主张陈执中无罪。赵抃并未就此放弃,又弹劾陈执中“不学无术、措置颠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雠嫌隙、排斥良善、狠愎任情、家声狼籍”八大罪状,请求罢免其宰相职位。御史中丞孙抃也对陈执中徇私枉法的行为加以弹劾,并请求贬谪陈执中以正法度。宋仁宗将被陈执中排挤出朝的吕景初、马遵等人召还并官复原职,又将陈执中罢相。
然而在此案中,御史与谏官产生了严重分歧。以知谏院范镇为代表的谏官坚持不能因为侍女而将国相下狱,以赵抃为代表的御史则不畏强权、铁面无私,坚持了正义主张。这也体现出宋代台谏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总体而言,台谏制度有效防范了官员以权谋私,成为监督官员和规谏皇帝的重要力量,从制度上保证了国家机器有序运行。正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下,产生了“尝考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的说法。
党争与台谏制度的变质
台谏制度也面临着制度设计理想与权力博弈现实的矛盾,其中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深陷北宋中后期的党争漩涡。台谏官员具备一些特殊权力,比如无需确凿证据、仅凭天下公议即可弹劾官员的风闻奏事权,以及直接向皇帝负责、不受宰相干预的独立奏事权。这就为台谏被政治风潮影响,甚至沦为大臣之间互相攻讦的武器留下了空间。
宋神宗时期,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开展,支持变法的新党士大夫与主张依循“祖宗之法”的旧党士大夫之间的政治对立日趋尖锐,台谏的活动更在其中推波助澜。吕惠卿曾攻击王安石说“夕出于权势之口,朝书于言者之奏”,原本应当“常随天下公议”、秉公直言的台谏之言,逐渐演变为不论物议沸腾、只论党派之别的私人权力。南宋学者吕中在总结北宋台谏的演变时指出:
“治平以前,为大臣者,皆以台谏之言而去;治平之后,为台谏者,皆以大臣之怒而去;而熙宁四年之后,为台谏者,皆大臣之私人也。”
从能够弹劾大臣到被大臣操纵,台谏制度失去了设计时的初衷。此外,因为台谏官只能由皇帝亲自进行挑选、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后期皇权对台谏的操控逐渐增强,台谏官依附皇权,也导致其独立性丧失。
在横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的漫长新旧党争之中,许多台谏官员往往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罗织罪名、制造文字狱,捕风捉影地进行风闻奏事,不仅在官场上打击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以著名的乌台诗案为例,苏轼因反对变法自请外放,在各地看到许多新法流弊,在诗文中加以批判。这一行为引起御史台和宋神宗的强烈不满,于是御史称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攻击朝政,将他强行带回汴京审讯。经过许多人出面求情且由于宋朝有不诛名士的传统,苏轼才得以出狱,并被贬谪至黄州。
北宋时期的台谏制度发展了士大夫政治中的舆论监督传统,在维护政治稳定、平衡君权相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论争不休导致行政效率降低的弊端,更是在党争中走向了名存实亡的末路。
参考书籍:
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4.沈松勤:《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5.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7.贾玉英:《从“铁面御史”赵参罢宰相陈执中看宋代台谏制度》,《中国纪检监察》2020年第21期。
8.李研:《台谏:共治天下的平衡器》,《文史天地》2021年第8期。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来源:赏月赏花赏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