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大通区洛河镇王庄村,民房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随处可见文明标语,文明乡风扑面而来。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连连点赞:“村里的环境好了,生活更加舒心了。”
美丽乡村“细梳妆” 幸福光景满目新
——记全国文明村镇大通区洛河镇王庄村
走进大通区洛河镇王庄村,民房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随处可见文明标语,文明乡风扑面而来。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连连点赞:“村里的环境好了,生活更加舒心了。”
近年来,王庄村坚持党建引领,突出“为民创建、共建共享”,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走出了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子。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新风文明示范村”“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等称号。
聚焦“村容美”,扮靓人居环境“颜值”
王庄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不断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村委会大院,增设无障碍通道、卫生间、轮椅、残疾人停车位等,解决残疾人“门难进”问题。改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规范功能室的使用,及时更新宣传板牌和活动安排,方便群众参与活动。补植绿化32287株,更换绿化带路牙石460米,修补路面铺设沥青836平方米,整治架空线缆3826米,实施截污纳管和污水管网提升接户工程,让路更美、让河更清,让村民生产生活更便利。
党员带头作示范,形成“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良好局面。定期组织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领责任,发挥示范作用,带领村民开展“门前三包”、道路沿线环境整治等。主动上门帮助弱势群体打扫卫生,做到“乡风文明一起树、邻里守望一起护、环境卫生一起扫”。群众自评引风尚,定期开展星级评比活动,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部分党员、群众志愿者组成评议组进行检查评分,对12户荣获星级文明户和最美庭院称号的家庭,给予生活物质奖励,悬挂星级标识牌,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聚焦“村风美”,涵养美丽乡村“气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王庄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乡村振兴更多注入文明力量。
宣传引导氛围浓。以文明创建、移风易俗为内容,绘制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宣传墙,向村民传递新型婚俗观、丧葬观和生活观。依托“一约四会”常态化开展村规民约学习宣讲活动,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3000余份,引导村民自觉抵制高额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争做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志愿服务添风采。建立志愿服务队,实现每月有计划、每周有活动,将文明实践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引导村民不仅“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同时,推行“积分兑换礼品”活动,通过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善行义举、红白事简办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以行积分,以分换礼”,用“物质+荣誉”等方式,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新动能。
“五老”说事促和谐。组织基层经验丰富、调解能力强的老村干部、老乡贤、老党员、退休教师、老退伍军人等“五老”人员成立说事团,发挥他们人熟、事熟、情况熟的自身优势,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200余个。
聚焦“村韵美”,以文化滋养百姓精神生活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与根基。王庄村精心打造特色文化载体,结合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谋划“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连续12年向全村80岁以上老人和计划生育“两女户”发放节日慰问金,连续2年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免费购买意外保险。
厚植村史文化,将村史馆作为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从熟悉村情的老党员、村“两委”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中培育宣讲员,通过讲解红色故事、村情村史,让村民铭记历史,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凝聚建设美丽乡村的合力。丰富乡村文化,新建了一个700余平方米的乡村大舞台,通过开展“文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将乡村大舞台打造成了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新载体。同时,组建健身舞蹈队、腰鼓队、合唱团、锣鼓队等村民文艺团体,聘请专业老师授课,每逢重大节日由村里组织举办乡村文艺汇演,定期播放红色电影,通过为群众送电影、送表演、送宣讲、送服务等方式,不断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增强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9月1日)
记者 朱庆磊
编辑 童飞飞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