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1:11 3

摘要:他的研究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他不像华生或斯金纳那样被视为纯粹的行为主义者,但他的工作彻底改变了学习理论的研究方向,从内省转向了对可观察行为的严谨、实证研究。

桑代克是美国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他的研究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他不像华生或斯金纳那样被视为纯粹的行为主义者,但他的工作彻底改变了学习理论的研究方向,从内省转向了对可观察行为的严谨、实证研究。

一、生平简介

早年与教育:1874年8月31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895年毕业于卫斯理大学,随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哈佛,他开始用小鸡做实验,研究动物的学习过程。

职业生涯: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在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James McKeen Cattell)的指导下于1898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一项实验研究》 immediately became a landmark in the field. 他之后几乎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任教,直至1940年退休。

学术特点:桑代克以其严谨的实验方法和量化研究而著称。他将科学方法应用于教育和学习领域,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对心理测验和统计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主要贡献与理论

桑代克的贡献广泛而深远,主要集中在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领域。

联结主义 (Connectionism)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形成联结(Bond)的过程。他称之为“S-R理论”或“联结主义”。这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不同,桑代克关注的是动物在情境中主动做出反应并受到结果影响的学习方式。

效果律 (Law of Effect)

这是桑代克最著名、最重要的贡献,也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先驱。

核心内容:在对同一情境做出的多个反应中:

那些伴随着或紧接着带来满意结果的反应,会与该情境形成更紧密的联结,并在未来更可能再次发生(强化)。

那些伴随着或紧接着带来烦恼不适的反应,其与情境的联结会被削弱,在未来更不可能再次发生(削弱)。

简单说:奖励会强化行为,惩罚会减弱行为。这一原则成为了现代行为疗法和动物训练的基石。

练习律 (Law of Exercise)

该定律包含两个方面:

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通过重复练习和使用会得到加强。

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如果长期不被使用,就会减弱。
(桑代克后来修正了这一观点,认为单纯的重复不如伴随奖励的练习有效。)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

该定律强调了学习动机和生理准备状态的重要性:

当某个传导单元准备好传导时,让其传导就会产生满意感。

当某个传导单元未准备好传导时,强迫其传导就会产生烦恼感。

当某个传导单元准备好传导而不让其传导,也会产生烦恼感。

教育应用:这条定律提醒教育者,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准备状态(如兴趣、疲劳度、成熟度)。

迷箱实验 (Puzzle Box Experiment)

桑代克通过著名的“迷箱”实验得出了以上定律。他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入一个设计有开门机关(如拉绳或按压杠杆)的箱子里,箱子外面放着食物。

猫一开始会做出各种混乱、随机的尝试(抓、咬、挤等)。

偶然一次,它触发了机关,门打开,猫逃出并吃到食物。

经过多次重复,猫那些无效的、随机的行为逐渐减少,而触发机关的正确行为与情境(关在箱子里)的联结被效果律强化,所用时间越来越短。

实验证明,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试错的过程,而非突然的“顿悟”。

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迁移理论:他提出了“共同要素说”,认为学习迁移的发生是因为两种情境之间存在共同的要素,而非通过形式训练提高官能。这推动了课程内容的实用化改革。

智力测验:他积极参与心理测量运动,制定了标准化的成就测验量表,为教育评估提供了科学工具。

著作:其著作《教育心理学》(1903)被认为是该学科诞生的标志。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教师手册和教材,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教育实践。

三、遗产与评价

历史地位:桑代克是心理学从哲学思辨走向科学实证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是动物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局限性:他的理论主要基于动物实验,被认为过于简化了人类复杂的学习过程(如认知、理解、洞察力)。效果律中的“满意”和“烦恼”状态定义较为模糊。

深远影响:尽管有局限性,但他的工作直接启发了B.F.斯金纳,后者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完善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效果律和试错学习的概念至今仍在教育、培训和行为矫正等领域具有核心指导价值。

总结来说,爱德华·桑代克将学习的研究带入了实验室,用科学实验取代了主观臆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效果律,并成功地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塑造了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图景。

来源:健康魅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