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印度总理莫迪来中国天津参加上合峰会。与此同时,美国那边不断放风,说特朗普可能要取消今年秋天去印度的行程,也不参加在印度举行的“四方安全对话”。这两件事搁一块儿看,就有点意思了。一边是印度总理主动靠近中国,另一边是美国总统对印度“变脸”,这背后到底咋回事呢
最近,印度总理莫迪来中国天津参加上合峰会。与此同时,美国那边不断放风,说特朗普可能要取消今年秋天去印度的行程,也不参加在印度举行的“四方安全对话”。这两件事搁一块儿看,就有点意思了。一边是印度总理主动靠近中国,另一边是美国总统对印度“变脸”,这背后到底咋回事呢,咱们一起来捋一捋。
8月19日,王毅去了新德里,和莫迪见了面。这次见面主要是为后面在天津的上合峰会打个前站。双方都释放出了善意,印度说会支持中国办好峰会,还提到今年是中印建交75周年,希望能把两国关系再往前推一推。中方也回应说,去年喀山那次两国领导人见面,是关系回暖的转折点,之后一直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这算是第一步,先把气氛给热乎起来。
到了8月30日,莫迪结束了在日本的行程,傍晚就到了天津。他一落地,就给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印关系很重要,不是一般的重要,关系好了,不光对两国有好处,对亚洲、对世界都有好处。他还说,中印是伙伴,不是对手,边界问题得稳住,不能让分歧把整体关系给拖下水。他还提到要恢复直航,多交流、多沟通。这些话都说得很实在,意思就是过去有过一些坎坷,但现在得把方向给掰回来。
就在大家都盯着天津这边的时候,美国那边突然传出消息,说特朗普可能不去印度了,也不参加QUAD四方会。这消息一出来,外界都在问,这是巧合呢,还是有意为之呢?要是把前面的线索串起来看,就不难明白了。
其实,特朗普和莫迪的关系这几年一直是忽冷忽热的。有时候两人话说得挺好听,互相夸;有时候又互相不搭理,甚至还带点火气。今年6月,两人最后一次通电话就不太愉快。特朗普在电话里又说印巴停火有他的功劳,还暗示莫迪在诺贝尔和平奖上给他点面子。莫迪没给,直接顶了回去,说停火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自己谈出来的,跟美国没关系。这下特朗普心里就不舒服了。从那以后两人就再没说过话。
美国媒体还说,特朗普后来试了四次打电话给莫迪,莫迪都没接。为啥不接呢?一来是刚吵过架,接了也尴尬;二来印度方面担心特朗普把电话里的内容随便往外说,甚至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前就发生过类似的事。
7月底,美国对印度商品先加了25%的关税,8月又加了25%。这两下加起来,就是50%的关税了。这力度在美国对外加税里算挺大的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印度的纺织、宝石、珠宝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就业人数多,对就业影响大。一加关税,订单可能就少了,工厂可能就停工了,工人就得受影响。印度国内很快就有了抗议,有人举着特朗普的照片上街表达不满。
按照印度国内政治的特点,莫迪这个时候要是对美国低头,很容易被人说软弱,对他的执政基础也不利。所以他这会儿不接电话,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看看特朗普。特朗普的风格大家都知道,他喜欢把事儿说成是自己做成的,喜欢要个“赢”的面子。他原本想拿“调停印巴”当一个政绩,还想让对方在国际场合给他抬抬手。可这套对莫迪不管用,反而把矛盾给激化了。再加上印度一直在买俄罗斯的石油,美国不高兴,就借这个理由加税。两边都不让步,关系就冷下来了。
这个时候,莫迪又来中国了。到了天津,他说“中印是伙伴,不受第三方干扰”,这话意思很明白,就是印度要走自己的路,不想被任何国家牵着走。这话既是说给中国听的,也是说给美国听的。对中国来说,这是好事,说明印度愿意把关系稳定住,找回合作的节奏。可对美国来说,这就有点刺眼了,因为美国一直想把印度拉到自己这边,通过四方会这样的机制来对中国施压。
莫迪这个时候来中国,还说这样的话,特朗普心里难免不爽。于是,他干脆放出“我不去了”的信号,一来给莫迪点颜色看看,二来继续用关税和外交安排施压,想把印度再拉回去。
那么,中印关系能走多远呢?这次两国说了不少实在话,像恢复直航、重启各领域对话机制、对边界问题进行常态化管控,在条件允许的地方推进划界谈判。这些都不是虚头巴脑的口号,都是能落地的事儿。只要一步一步把这些事做起来,关系就会越来越稳。更何况今年还是中印建交75周年,正好是个契机,做点实事大家都能看到。
上合峰会这个平台也有它的特点,它强调合作共赢,不搞小圈子,不针对第三方。对现在的地区局势来说,这样的理念挺重要的。大家都想发展,最怕的就是被迫站队。中印要是能在上合这样的框架下多合作,互相之间少点猜疑,多点沟通,周边的紧张局势也会跟着降下来。
美国对印度加税,印度国内不满;美国跟巴基斯坦军方走得近,印度心里不舒服;美国想让印度在对俄石油这件事上“听话”,印度不干,还是要买。这些矛盾凑在一起,一时半会儿很难化解。有人说特朗普取消访印是“下马威”,这种说法也不算夸张。因为他之前还安排过一个贸易代表团的访问,后来也取消了,一套一套的,就是在压印度、试探印度。
对印度来说,它既不能轻易跟美国翻脸,也不想在关键利益上让步。所以你会看到,印度的对外政策会左右摇摆,该合作的时候合作,该硬气的时候也硬气。这种情况今后大概率还会持续。
对中国来说,这种变化也许是个机会。印度要是愿意跟中国把关系稳住,在经贸、能源、科技、互联互通等方面做点具体的事,对两国都有好处。比如说航班通了,人来人往多了,商务谈判就方便了;对话机制恢复了,误会就少了;边界有了常态化管理,摩擦就会减少。一步一步来,把该做的事都做起来,互信就会慢慢积累。中国也一直主张邻里要和睦,邻居越稳定,自己发展也越踏实。
当然,咱们也不能想得太理想,中印之间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边界分歧还在,舆论上互相不满的声音也会时不时冒出来。关键是别让这些问题把大局给带偏了。只要保持沟通,不断找能做的小事,关系就不至于回到以前那种紧张状态。
美国不可能轻易放弃印度这个伙伴,对美国的“印太战略”来说,印度是关键一环。现在出现了波折,美国接下来可能会想办法修补,比如在关税上松一松,或者给印度一些其他方面的好处,努力把印度拉回到它的节奏里。也不排除美国会换一种方式施压,继续通过安全、科技、供应链等议题来维持对印度的影响力。总之,美国很难就此放手。
莫迪这次访华,说了不少“降火”的话,像“中印是伙伴”“不受第三方干扰”“共识大于分歧”“不让边界问题定义整体关系”等等,这些都说明他是“有备而来”。这也跟他在国内的政治需求有关,高关税压着,民众有意见,他得给大家找个出路,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华,释放善意。对中国来说,这个节奏是可以接住的,抓住能落地的小事,就能出效果。
莫迪来中国,是想把关系搞好;特朗普不去印度,是在表示不满、施加压力;中印要是走得近一点,大家在经济上、出行上都可能得到实惠;美印之间的波折还会有,但也不会一下子就断了。
来源:浩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