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坚古山之战:海都的失败与大元帝国的一场“不胜而胜”的战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18:00 2

摘要: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在阿尔泰山与杭爱山之间的札布汗河的一座名为“贴坚古”的小山下,成吉思汗的后裔们挥舞着刀剑长矛,相互射出遮天蔽日的箭雨;仿佛流淌着更亲近的血液,更能激发出双方嗜杀的本性......

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在阿尔泰山与杭爱山之间的札布汗河的一座名为“贴坚古”的小山下,成吉思汗的后裔们挥舞着刀剑长矛,相互射出遮天蔽日的箭雨;仿佛流淌着更亲近的血液,更能激发出双方嗜杀的本性......

元朝的疆域是帝制时代以来的历代王朝之最,《元史》称赞元朝的领土范围“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虽然官方史书认为元朝的疆域之大,以至于没有像汉朝、唐朝受到西北、东北或西南的边境之患,实际上这是对元朝的过分溢美之词。元朝在西北边境的军事防御压力,在元世祖以及元成宗时期是相当沉重的。大批元军戍边驻守,防范的“边患”不是外族政权,而是黄金家族、四大汗国之间为了争夺蒙古帝国核心统治地位的内战。

海都,窝阔台的直系子孙,元朝与西北宗藩战争中一个不得不提到的男人。他继承了孛儿只斤家族的优良传统:野心勃勃,勇猛善战,且狡猾无比。蒙哥从窝阔台系夺得汗位后,将海都的领地封到窝阔台兀鲁思境内的海押立。 最初海都只有两、三千人左右的队伍,但他为人聪明狡诈,逐渐扩充部族,成为窝阔台系诸王的领袖。

蒙哥死后,拖雷系自身为了争夺大蒙古国汗国也陷入了内战,海都支持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与忽必烈竞争,不过阿里不哥很快就宣告失败。海都并没有向忽必烈臣服、承认他合法帝位的打算,他继续联合金帐汗国,积蓄实力,与忽必烈对抗到底。

对于海都这位小自己二十岁的宗族后辈,忽必烈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实行招抚为主,保留海都作为宗王享用在中原的五户丝食邑,数次遣使邀请海都出席忽里台大会;之后他派遣察哈台后嗣八剌返回察哈台汗国争夺汗位,企图引起西北宗王之间的内斗。不料海都化敌为友,与八剌初次交战后便迅速讲和。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海都、八剌、金帐汗国君主忙哥帖木儿在塔剌思河会盟,以海都为盟主,公开反对拖雷系的忽必烈元朝和伊儿汗国。

以往的通说认为海都反抗元朝是因为忽必烈实行汉法,奉行草原旧俗、遵守成吉思汗札撒的海都极其反感,因此联合术赤系、察哈台系的宗王,力图推翻忽必烈的统治。

实际上海都并不在意所谓的祖宗成法,他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在中亚地区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强权,一个海都之国,海都兀鲁思。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塔剌斯河会盟后,海都并没有对元朝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凭借优势的机动骑兵一直骚扰元朝边境;中间海都刮过一次大奖:负责镇守漠北的忽必烈王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被蒙哥的儿子昔里吉绑架,发动叛乱,是为震惊元廷的昔里吉之乱。昔里吉的叛乱导致彼时正在灭宋的忽必烈被迫两线作战,对于海都更是鞭长莫及。

昔里吉叛乱后海都立刻响应,但也仅此而已。海都没有派遣他的主力支援叛军,而是继续干自己的事业,开疆拓土。哪怕是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以乃颜为首的东道诸王集体叛乱忽必烈,海都依旧是响应+支持+偏师三连奉上,主力大军是不见踪影。

海都在什么?他在忙着建立自己在中亚的霸权。通过自己努力的征战,海都占据了新疆的东部地区,将察哈台汗国傀儡化;在呼罗珊地区与伊儿汗国争斗,南下入侵印度的德里苏丹国。从北边的叶尼塞河到南边的西藏地区,一条绵延数千里的防线成为元朝初年沉重的军事压力。

事实上由于昔里吉之乱的长时间影响,元朝已经丧失对海都发动战略进攻的主动权。和历代中原传统王朝一样,大批元军士卒长期戍边,被动在漫长的防线上应对海都骑兵快速、灵活多变的袭击。忽必烈对于西北、漠北防备海都入侵十分重视,除了部署重兵以外,派遣名将伯颜、玉昔帖木儿、土土哈等人长期驻守,设立军事机构——和林宣慰司,皇太子定期抚军+王子宗王出镇;即使如此,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海都大举入侵漠北,一度攻克岭北行省首府、大蒙古国曾经的首都和林,逼得75岁的忽必烈御驾亲征,收复和林。

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80岁的忽必烈寿终正寝,皇太孙铁穆耳登基。此时的海都也是年过六旬的老头,他的时间不多,单纯依赖他个人实力+威望建立起的窝阔台-察哈台汗国联盟实则一盘散沙,海都的侵袭越来越猛烈。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海都带上察哈台的可汗笃哇,发起了人生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远征。

贴坚古山之战,海都带上窝阔台、察哈台两系的诸王四十余人,大约10余万人,气势汹汹地杀向西北。元朝大军同样严阵以待,皇兄晋王甘麻剌、后来的元武宗海山以及钦察名将土土哈之子床兀儿均参加此战。

贴坚古山之战具体过程的详细记载很少,如果按照《元史》的描述,海山是"挥军力战,突出敌阵",并在混战中射伤笃哇,床兀儿又是“独以其精锐驰入敌阵,戈甲戛击,尘血飞溅,转旋三周,所杀不可胜计",玉哇失在海山撤退后负责殿后,“敌莫俱敢进”。好似元军从头到脚确实取得这场大会战的胜利。然而元朝中期官员苏天爵在《郭明德神道碑》“揭露”了真相:“大德六年(因为五年误),海都扰边,边民大惊。宣慰司焚烧仓廪,独撵金帛南迁......致使敌人侵我疆域,刘我人民”

战绩会说谎,但战线不会。实际上是海都嬴得贴坚古山战役的胜利,尽管海山、床兀儿确实个人表现突出,但仍旧无法阻挡海都大军又一次攻克了和林,并导致漠北士卒四散逃溃。事后元成宗铁穆耳大怒,将放弃和林宣慰司的相关人员贬谪到云南。

海都是胜利了,可是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无论是波斯史书记载的因病而亡,还是伤重不治,亦或是《元史》中的不得志而亡,海都确实是死了,于是这场战役胜利所带来的一切成果也就荡然无存。元朝“不胜而胜”,反而一下解决边疆大危机,以一个优势者的态势面对没有强权领袖的西北宗王。

来源:黑川赤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