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会儿织里的童装生意还红火,老板在群里发一句“年底要扩仓库,老员工去银行顶个名额”,谁敢不去?张先生回忆,那天银行经理把iPad往他面前一推,“眨眨眼、张张嘴,额度就算测完了”。
“哥几个,就是去银行走个流程,帮公司测个额度,啥也不影响。”
三年前,老板拍着肩膀说出这句话时,没人想到——
三年后,这十几个老实巴交的打工人,竟集体成了千万“负翁”!
更离谱的是,老板至今一句话:
“我没逼他们,是他们自愿投资。”
所以,这到底是“被贷款”,还是“被投资”?
那会儿织里的童装生意还红火,老板在群里发一句“年底要扩仓库,老员工去银行顶个名额”,谁敢不去?张先生回忆,那天银行经理把iPad往他面前一推,“眨眨眼、张张嘴,额度就算测完了”。
签字时他瞄了一眼,金额栏空着,经理说“公司会填,你放心”。
头一年确实没事儿:每月账单出来,公司财务准点把钱打过来,短信一响,张先生连看都不看。可今年四月开始,短信变了味——“逾期提醒”四个字像催命符。
老板先是在群里发“资金紧张,大家体谅”,后来干脆退群。有人跑到厂里堵门,只看到卷帘门上贴着“停业整顿”。
最惨的是老裁缝李大姐,五十多岁,干了十八年,名下 430 万贷款。
她说那天晚上接到催收电话,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我一个月工资六千,不吃不喝要还六十年”。
有人提议报警,可合同白纸黑字是自己签的;想去劳动仲裁,公司法人早把资产转到另一家新公司,账上只剩 200 块。
更魔幻的是老板朋友的说法:这不是贷款,是“员工入股”。
可员工们翻遍聊天记录,根本找不到“分红”“股权”字样,只有老板那句“房产证一下来就解套”。现在老板朋友圈天天晒旅游,配文“人生苦短”。
“到底是老板太精,还是打工人太好骗?”
有人说,这十几个人活该——谁让他们不看合同、不动脑子?可我真想问一句:一个干了十八年的老裁缝,大字不识几个,银行流水都看不懂,你让她怎么在一分钟的人脸识别里识破全套话术?
也有人骂银行:明知道是“AB贷”,还给批?可银行一句“本人自愿”就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到头来,老板拍拍屁股去旅游,银行继续收利息,只有打工人背锅。
最扎心的是,这事儿爆出来后,网上还有一堆人冷嘲热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贪分红才签字”。我就想问:如果你的老板拍着胸脯说“公司不会坑老员工”,你敢不敢拍着桌子说不?
现在老板撂下一句话:“公司破产清算,能还多少是多少。”翻译过来就是——慢慢等吧,等你们头发白了,债还在。
来源:天逸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