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2日,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创下十年新高,两市成交额连续8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尽管形势一片火热,7月A股新开户数也有约196万户,同比去年增长71%,90后、00后占比超60%。但相比去年“9·24”行情中683万的开户高峰,这届年轻人,可以说是相当
A股到处弥漫着牛市的气息,但这届年轻人并没有想象中疯狂。
8月22日,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创下十年新高,两市成交额连续8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尽管形势一片火热,7月A股新开户数也有约196万户,同比去年增长71%,90后、00后占比超60%。但相比去年“9·24”行情中683万的开户高峰,这届年轻人,可以说是相当谨慎。
这背后不仅是“疯牛”行情后,漫长调整带来的“肌肉记忆”,也是时代和市场教育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国股民30年来“投资理念”的变迁。
1992年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正式推出股票认购证,无限量发售,每张30元,有效期一年。由于新股发行价与二级市场价格存在巨大价差,有认购证就意味有钱。
当时的股票市场,充满了发财的欲望和一夜暴富的梦想,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基调。同年5月21日,市场放开涨跌幅限制,市场迎来空前狂热。上证指数单日上涨105%,面值100元的“豫园商城”5天时间涨到10009元,翻了100倍——在月薪100元左右的年代,这相当于一个人10年的工资。
此外,由于上世纪90年代信息并不发达,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主要依赖报纸、电视财经评论以及营业部门口的小道消息,交易决策全靠“听消息”“跟庄家”。暴富论调盛行之下,炒股就等同于实现阶层快速跨越的捷径,人们想破脑袋也不会知道,股票市场除了赚钱,前面还有什么。那是A股野蛮初开的年代,疯狂似乎是规则的应有之义。
经过近10余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渐趋成熟,股民也在大跌大涨的“过山车”体验中开始醒悟。
2005年,上证指数在触底998点后,迎来了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轮大牛市。上证指数两年多时间上涨超500%,2007年10月16日,一度达到6124点,将人们的炒股热情推到极致。街头巷尾,大爷大妈排队进场,卖房卖车,辞职炒股的消息满天飞。
这是中国股票市场的第二次超级牛市,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之前,留给投机型股民的最后时刻。不过半年时间,A股断崖下跌,俯冲至1664点,“因炒股倾家荡产自杀”的消息,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
这次暴跌,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是深刻的,股民也在血亏中开始醒悟。他们以“韭菜”自嘲,清醒地意识到,在信息、资金、工具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自己很可能就是资本收割的对象,相比“如何在股市赚快钱”,他们更关注“如何避免被收割”。
这样的风格,一直持续到2015年的市场巨震和2016年的熔断机制风波,并在2021年短暂上涨后长达3年的市场熊跌中被多次验证,深深刻进股民心里——“投资需谨慎,股市有风险”“事出反常必有妖”“暴涨之后必有暴跌”“赚钱效应是韭菜的培养基”。
进入2025年,中国股市在经济、技术的发展下,开始走出自己的风格,股民也在信息科技、环境的飞速改变中,重构新的价值预期。
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手机APP上充斥着大量的财经新闻、公司研报,专业数据解读和KOL分析,AI 工具的普及和拟人智能,让“信息差”主导的决策模式失效。
另一方面,当前正处中国经济增速的换挡期,他们目睹了P2P全塌、楼市破灭,经历了疫情、中美贸易战。再加上,社会内卷,竞争加剧,失业裁员危机等氛围,使得他们对风险的感知远大于暴富,只有稳健的现金储蓄才是安全感,比如小红书曾流行的“购买黄金豆”“为高利息跨省存钱”风潮。
这些经历塑造了年轻人独特的投资者行为模式——相比博弈单个股票,他们偏向更稳的行业ETF;与其自己投资被割,不如专业的基金经理负责。据彭博行业研究所数据,中国ETF规模在7月以681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越日本(6680亿美元),成为亚洲最大的ETF市场。
股市热度还在上涨,年轻投资者仍在持续涌入,但他们更理性。
来源:财经大会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