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居这座城市,就要了解它的故事、文化与节奏,才能真正融入其中;在这个城市生活,就要知道它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民俗和城市精神。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给你讲述青岛在德日铁蹄下的抗争与苦难,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不屈精神,珍惜当下和
文丨吴刚
身居这座城市,就要了解它的故事、文化与节奏,才能真正融入其中;在这个城市生活,就要知道它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民俗和城市精神。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给你讲述青岛在德日铁蹄下的抗争与苦难,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不屈精神,珍惜当下和平,共同守护美好家园。——题记
血与泪,是青岛近代史的底色。从德国殖民者的掠夺,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青岛人民在德日铁蹄下,经历了无尽的苦难。曾经的繁华被战火摧毁,曾经的安宁被血腥取代。尽管如此,但青岛人民却从未放弃抗争。青岛被德日侵占的这段历史,是青岛的伤痛,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见证。
一、青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争夺的焦点——战略价值与经济潜力的双重魅力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国际风云变幻中,青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它凭借独特的战略价值与巨大的经济潜力,吸引着各国的目光,这段历史不仅书写了青岛的沧桑巨变,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
列强虎视青岛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是的。186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向德皇报告胶州湾是建良港的佳地。1868年,他又认定胶州湾是天然良港,向普鲁士政府提出相关建议。此后,英、俄、日等国也相继对青岛产生兴趣,青岛逐渐成为列强觊觎的对象。
1、列强争夺先从德国说起
德国在青岛殖民的时间是从1897年11月14日至1914年11月7日。
1897年11月1日,山东曹州(今菏泽)发生“巨野教案”,德国以此为借口,要求清政府道歉、赔偿并允许德国派兵保护在华教民。
11月10日,德国舰队驶往胶州湾,11月14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以借地操练为名,派陆战队700余名士兵登陆青岛,迅速占领各山头要点及军火库、电报局、栈桥、青岛炮台等关键地点,从登陆到占领主要区域仅用了五个小时。从此青岛正式落入列强之手。
德军占领胶州湾没有遇到实质性的有力抵抗,也未遭遇实质性的军事阻碍。清军守将章高元奉命退兵至四方村。
清政府虽与德国交涉,但因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低下,且其他列强未有效支持,最终于1898年3月6日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合法”租借胶州湾99年。
未遇有力抵抗的原因:清政府当时政治腐败,军事力量薄弱,对外妥协退让,即使知道胶州湾被占不利,也无力反抗,甚至命令当地清军不得轻举妄动,以免事态扩大。
地方守军力量薄弱:驻守胶州湾的清军兵力有限,武器装备落后,且缺乏战斗意志和准备,面对德军的突然行动,只能被动退让。
国际环境不利:当时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各怀心思,没有国家愿意为清政府出面阻止德国,德国也提前做了外交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默许。
德国不费吹灰之力强占胶州湾后,将其设为海军基地和殖民地,青岛由此成为德国在远东的重要据点。德国通过《胶澳租界条约》获得租借权,并修建铁路、港口,推动青岛成为贸易与军事枢纽。
2、日本借德国无暇东顾之机,攻占青岛
1914年11月7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德国无暇东顾之机,攻占青岛,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德国在青岛殖民共17年。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始于1914年11月7日,至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为期约8年。
日本对青岛的觊觎则源于地缘竞争与扩张野心。青岛濒临黄海,扼守渤海湾与太平洋通道,是日本控制中国北方、威胁俄国远东势力的关键节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出兵青岛,实为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夺取德国在华利益,扩大自身势力范围。日本在青岛的军事行动(如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最终导致德国战败,青岛被日本占领,直至1922年《华盛顿条约》后才归还中国。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是从1938年1月10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为期约7年半。
两者相加,日本在青岛殖民的时间约为15年半。
这一争夺本质是列强瓜分中国、争夺殖民利益的缩影,反映了青岛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3、青岛之所以能成为德日侵略者口中的“肥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
天然良港:青岛的胶州湾是天然的深水良港,水深港阔,冬季不冻,便于大型船只停靠和避风,是理想的海军基地和贸易港口,有利于侵略者发展海上军事力量和开展海上贸易,控制海上交通线,进而辐射中国沿海及更广阔区域。
战略要冲: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是通往北京等华北地区的海上门户,处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关键位置,控制青岛可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腹地的跳板,对掌控华北乃至中国局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经济价值显著
贸易枢纽潜力:青岛周边物产丰富,如山东的矿产、农产品等,可在此集中装运出口。同时,作为自由港,能吸引大量国内外商品在此集散,发展贸易可为侵略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成为他们获取原料、倾销商品的重要基地。
资源开发便利:附近有煤矿、铁矿等资源,便于侵略者开采并运输出去,为他们的工业发展和战争需求提供支持。而且青岛及周边地区人口有一定规模,可提供大量劳动力,满足侵略者建设港口、铁路、工厂等的需求。
军事意义重大
海军基地价值:对于海军力量重视的德国和日本等侵略者来说,青岛的港口可作为舰队的驻扎、补给和维修基地,增强其在远东地区的海军部署能力,便于对周边海域实施控制,威慑其他竞争对手,也可在战争等情况下快速调动兵力,进行军事行动。
制海制空优势:青岛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建立制海权和制空权,通过控制青岛,侵略者可对黄海乃至渤海部分海域进行有效监控和控制,为海上运输、军事行动提供安全保障,也可依托青岛作为跳板,进一步威胁中国其他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
文化影响力可渗透
城市规划与建设:侵略者可借此机会按照自己的理念对青岛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如德国在青岛留下了大量欧式建筑、完善的市政设施等,不仅能满足其殖民统治需求,还能展示自身“文明”形象,对当地文化和居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使殖民统治更具“合法性”和“稳定性”。
文化教育渗透:通过在青岛开办学校、教堂、报纸等,侵略者可传播自己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文化殖民,削弱当地居民的民族意识,培养符合其利益的人才,为长期统治创造思想文化条件。
青岛历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的争夺,这段充满波折的历史,让青岛从一个无名渔港崛起为远东重要的港口城市,其战略价值与经济潜力在时代浪潮中得以充分展现。如今的青岛,早已洗尽铅华,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绽放着时代的光彩,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二、德日侵略青岛:帝国主义扩张与中国主权沦丧之殇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舰队强占胶州湾,青岛这片美丽的海滨之地自此陷入殖民统治的黑暗深渊。此后,日本又趁一战之机取代德国占领青岛,这段历史是帝国主义扩张的铁证,也是中国主权沦丧的痛史,它如同一段刻在民族记忆中的伤痕,警示后人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1、德国侵占青岛(1897-1914)
地缘战略价值
德国通过《胶澳租界条约》强占青岛,将其作为东亚海军基地和殖民统治山东的据点。青岛港的天然良港条件和胶济铁路的修建,使德国得以控制山东交通命脉,掠夺煤炭、铁矿等资源。
经济掠夺与资源控制
德国在青岛推行殖民经济政策,垄断港口贸易,建立纺织、化工等工业体系,并通过胶济铁路将山东的农产品、矿产资源输送至德国本土,形成对山东的经济控制。
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争夺
1895年,沙俄联合法国、德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后,德国借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试图通过租借胶州湾扩大在华影响力,与英、日等国形成势力范围划分。
2、日本侵占青岛(1914-192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出兵山东,取代德国在青岛建立殖民统治,并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独占中国权益。
经济殖民与资源掠夺
日本在青岛大规模投资纺织、制糖、采矿等产业(如内外棉纱厂、青岛盐厂),通过廉价电力、铁路运费减免等政策吸引日资,垄断青岛工业与贸易,将山东变为日本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军事扩张与战略控制
日本将青岛作为侵华军事基地,修建港口设施、扩建海军基地,并通过控制胶济铁路强化对山东的军事存在,为后续侵华战争(如1927年青岛登陆事件)奠定基础。
3、共同本质:帝国主义侵略与殖民掠夺
德日侵略青岛的本质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力与不平等条约,将中国领土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其行为严重践踏中国主权,造成资源掠夺、经济畸形发展和人民苦难。这一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才能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尊严。
德日侵略青岛是近代列强瓜分中国、争夺殖民利益的典型表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扩张政策与中国主权的沦丧。
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政策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更多的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于是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将目光瞄准中国等亚非拉地区,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目标。
德国方面:德国在完成统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力迅速增强,但起步晚,原有殖民地少,为获取更多利益,德国积极推行“大陆政策”,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1897年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州湾,将青岛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日本方面: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向外扩张的野心,它视中国为重要扩张对象,尤其对青岛的港口优势和战略位置垂涎已久,一战爆发后,趁德国无暇东顾,以参战为名发动对青岛的进攻,企图取代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权益。
4、中国主权沦丧之殇
政治腐败:清政府腐败无能,统治者昏庸腐朽,对外妥协退让,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等,割地赔款,使国家主权严重丧失,列强由此获得在华驻军、设厂、租借地等特权,为侵略扩张提供了可乘之机。
国力衰弱:长期的封建统治阻碍社会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落后于列强,军事装备陈旧,军队战斗力弱,在列强的侵略面前无力抵抗,无法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能眼睁睁看着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青岛被德国侵占后,又遭日本夺取,充分暴露了中国主权的沦丧。
德日侵略青岛的过程及影响
过程: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获得在青岛及山东的特权。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为争夺利益对德宣战,发动日德青岛之战,最终战胜德国,占领青岛。
影响:德日侵略青岛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青岛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如五四运动就与青岛问题直接相关,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转折点。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青岛结束殖民统治,但这并不能抹去那段被侵略、被掠夺的屈辱历史。德日侵略青岛的岁月,是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肆意扩张、中国主权遭受践踏的缩影,它让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也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
三、血泪殖民史:德日在青岛的罪恶与青岛人民的苦难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军舰强占胶州湾,青岛自此陷入了长达30余年的殖民阴影之中。从德国的铁蹄踏入,到日本接续殖民,青岛人民经历了经济掠夺、文化奴化、生活困苦等多重重创,这段历史如同一道深深的伤疤,刻在青岛的城市记忆里,也刻在每一个青岛人的心中。
1、德国殖民时期(1897-1914)
政治压迫
军事控制:德国以武力侵占青岛后,设立总督府等机构,实行殖民统治,青岛成为军事要塞,居民生活受军事管制,行动自由受限,如1898年曾发生德军无故打死清军及百姓的事件。
司法不公:建立独立司法体系,对华人犯罪往往量刑过重,还专门设有针对华人的监狱,如青岛巡捕局改造的华人监狱,华人权益得不到保障。
经济掠夺
资源开采:强占山东铁路沿线30里开矿权,掠夺煤矿、铁矿等资源,还垄断胶澳地区的矿产开采,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破坏。
产业垄断:在工业、交通等领域大力投资,如修建胶济铁路、开办啤酒厂等,挤压甚至排挤当地民族工商业发展,将青岛经济纳入德国利益体系。
社会危害
劳工压榨:建设城市、铁路、港口等工程时,招募大量中国劳工,劳工工作强度大、条件差,工资微薄,不少人因过度劳累或事故受伤致残甚至死亡。
文化渗透:推行德语教育等,试图进行文化渗透,冲击当地传统文化,还曾引发当地居民的反抗,如1899年高密农民因筑路纠纷被德军屠杀的事件。
2、日本殖民时期(1914-1922、1938-1945)
政治压迫
傀儡政权:扶植傀儡政权,如“伪青岛治安维持会”等,通过汉奸走狗统治百姓,镇压抗日活动,对反抗者进行残酷镇压,制造多起惨案,如“毛子埠惨案”“杨家村惨案”等。
严酷统治:实行军事管制,颁布各种“军法”“治安令”,限制居民自由,如实行“旅行证”“良民证”制度,对居民进行严密监控。
经济掠夺
产业控制:大量日商企业涌入,几乎垄断青岛工业、商业,如九大纱厂等,压榨工人,还掠夺农产品、矿产等资源,推行“以战养战”,将青岛经济变为支持侵略战争的工具。
金融盘剥:通过发行军用手票等手段,疯狂掠夺财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百姓生活物资匮乏,还强行推行“献金”“献铜”等运动,搜刮民财。
社会危害
暴行肆虐:日军及伪军经常下乡“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毁村庄,屠杀百姓,制造大量无人区,给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奴化教育:大力推行日语教育和奴化思想,宣扬“日华亲善”等,禁止中国传统文化,企图泯灭民族意识,还控制新闻媒体,美化侵略行为。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青岛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难。日本对青岛的经济进行了残酷的掠夺,控制了青岛的重要产业,如纺织、矿产等,将青岛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同时,日本还实行了残酷的统治政策,对反抗者进行严厉镇压,青岛人民生活在恐惧和压迫之中。然而,青岛人民从未放弃反抗,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如罢工、示威等,表达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在日德青岛战役中,青岛民众长期处于被动避祸状态,积贫积弱、一穷二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多少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多少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多少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生活被打乱,财产受损害
德军为构筑防御工事,拆毁大批民房,强迫中国人挖战壕、架设电网,还冻结银行存款,侵吞民众钱财。
日军登陆后烧杀抢掠,如在平度逼迫居民交出大量粮食、牲畜等,还公布惩斩令,民众生命财产毫无保障。
大规模逃难
战争爆发后,青岛百姓为躲避战火,纷纷出逃。有钱的官僚、商人等乘火车或船舶逃往外地,普通百姓则投靠亲戚或躲进山中、乡下,整个城市人口锐减,一度成为空城。
30余年的殖民统治给青岛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这段历史也成为了青岛人民团结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见证。如今的青岛,早已洗刷了殖民的耻辱,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发展,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仅展现了城市的美丽风光,更象征着青岛人民在历史的磨难中涅槃重生,走向繁荣与辉煌。
四、血色黎明:青岛人民抗战烽火中的精神丰碑
1897年德军,1911年、1938年日军铁蹄先后踏碎青岛的宁静,使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陷入黑暗的深渊。炮火撕裂天空,街巷血迹斑斑,家园支离破碎,但在这血色黎明前的至暗时刻,青岛人民没有屈服,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精神的长城,用不屈的抗争点燃希望的曙光,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精神赞歌,铸就了永不磨灭的抗战丰碑。
民众自发反抗与牺牲
在德日占领期间,青岛民众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包括资源掠夺、劳工压迫和经济崩溃。尽管处于弱势,但民众通过多种形式反抗,如拒绝配合日军强制征用物资、保护民族工业等。例如,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不顾中国反对,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一概转交日本,青岛主权问题成为焦点。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青岛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青岛问题,青岛成为五四运动的缘起地。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青岛的五四运动是1919年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山东权益被转让给日本而引发的。
1898年德国租借胶州湾,1914年日本借一战之机占领青岛,占据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引发青岛人民以及我国民众极大愤慨。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冲破军警阻挠,在天安门集会游行,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章宗祥,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
青岛民众对列强侵略和政府软弱极为不满,五四运动中,青岛民众积极参与,通过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方式,抗议巴黎和会将青岛权益交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之一,推动了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全国人民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日本妄图“合法”侵占青岛的阴谋破产。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12月10日,日本将青岛行政权移交中国,青岛回归祖国怀抱。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青岛问题是运动的直接导火索,青岛主权回归是其重大成果。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激励后人不忘历史,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又如:1925年,青岛1.8万工人掀起大罢工,撕开殖民铁幕,
日本占据青岛后,先后建立了纺织、榨油、火柴、蛋粉、煤炭、精盐等近200个工厂,涉及多个轻工业领域。在青岛迅速形成了绝对优势甚至垄断地位,将青岛打造成为了日本在华北地区的“工业独占地带。其中,日资大型棉纺织工厂就多达6家,加上中国民族资本的华新纱厂,共7家工厂,雇佣工人数量高达1.5万。
青岛的纺织工业规模仅次于上海,高于天津,从而形成了近代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的格局。
日资纱厂林立,工人日均工作12-14小时,工资极低,还存在童工、女工被严重剥削等现象,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日本的殖民统治,给青岛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与沉重的灾难。
1925年4月14日,大康纱厂工人提出承认工会、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等“二十一条”诉求,遭日本厂主拒绝。
4月19日,大康纱厂5000名工人率先罢工,随后内外棉、隆兴等纱厂工人响应,1.8万工人参与,成立“青岛工界联合会”。
日本驻青总领事勾结北洋军阀,5月29日,军警包围纱厂开枪镇压,造成8人死亡、75人重伤、数百人被通缉,3000多名工人被遣送回原籍等惨烈后果,史称“五二九惨案”。这一震惊中外的“青岛惨案”,是日本侵略者残暴统治的铁证,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反抗压迫的悲壮篇章。
这一次罢工潮,引发全国响应,与上海“五卅惨案”形成联动,掀起反帝浪潮,促使工人阶级认识到武装斗争必要性,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发展。加速了青岛市民民族觉醒,为后续抗日救亡运动等奠定基础,工人运动虽遭镇压转入低潮,但播下了革命火种。
还如:1937年“德县路事件”中,两名便衣人士袭击日本水兵,虽未改变青岛最终沦陷的命运,但体现了民众对侵略者的直接反抗。
抗日战争中的地下斗争
1939年至1944年间,中共青岛党组织通过派遣打入、建立秘密机构等方式,在日伪统治下开展隐蔽斗争。例如,青岛工委机关设在莒南县稻草屿,领导各界民众进行抗日活动,包括发动船员起义、破坏日军运输线等。这些行动有效打击了日军的资源掠夺和军事部署。
国际视野下的抗争意义
青岛的抗争不仅是地方性的,更与全球反侵略斗争紧密相连。例如,日德青岛之战中,中国劳工被迫参与战争,部分人充当间谍,间接影响了战局。而抗日战争期间,青岛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也与胶东、滨海等根据地形成联动,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德青岛战役给青岛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情感,为后来抗日战争等时期青岛人民的积极抗日斗争,在思想和群众基础等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如抗战时期青岛人民配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活动。
青岛人民的抗争始终以维护民族尊严和生存权利为核心,其精神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八十年岁月悠悠,青岛的山海依旧,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青岛人民在抗战烽火中展现的英勇无畏、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民族的天空。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苦难,更是要传承这份精神力量,让它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守护和平,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让青岛精神、民族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青岛在德日铁蹄下的抗争与苦难,是血与泪的诉说,是历史的警钟,是一段永远无法忘却的历史,也是未来的希望。它让我们以史为鉴,铭记德日侵略者的暴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让我们铭记,和平的来之不易。更让我们明白,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免受欺凌。今天的青岛,已从历史的伤痛中崛起,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自由和尊严而奋斗的先辈们。他们不屈的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