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拗不过自己的执着,非要在老客户身上再造一个标杆PLM项目。尽管非常清楚这个过程的艰难。但实施本就是一个良心活儿,哪有那么多容易的路可走?
拗不过自己的执着,非要在老客户身上再造一个标杆PLM项目。尽管非常清楚这个过程的艰难。但实施本就是一个良心活儿,哪有那么多容易的路可走?
忘掉那些华而不实的PPT和功能演示。从实战角度看,选型PLM总结下来重点看以下5个核心点:
层面一:“为什么”——战略与业务契合度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但却是决定PLM项目成败的最顶层因素。如果这里想不清楚,后面所有工作都可能白费。
1、核心战略目标:是为了配合公司上市合规?支撑研发提效?解决因为数据混乱导致的频繁设计错误?还是为了整合并购后的多家子公司技术体系?
同时,选型PLM期望的投资回报是什么?是缩短开发周期(比如10%)?降低研发成本(比如减少样机次数)?提高产品质量(比如降低售后问题率)?必须要有可量化的期望,否则项目成功后无法衡量价值。
2、业务范围与边界:覆盖哪些业务领域?纯研发部门使用,还是需要扩展到工艺、制造、采购、质量、售后?
管理哪些数据?只管理CAD图纸和BOM,还是需要包含软件、电子、仿真、需求、项目、合规性文件?
流程范围?是从概念到订单?还是从概念到报废?清晰的边界能避免项目无限蔓延。
3、组织与高层的意识准备程度:高层是否达成共识并真心支持(注意不是装睡)?业务部门(特别是研发)是“想要”还是“被迫要”?是否准备好改变现有工作习惯?
层面二:“选什么”——技术架构与功能
这是评估的主体,但必须基于层面一的战略来展开。功能不在多,而在“准”和“深”。
1、核心业务功能匹配度(深度而非广度):
BOM管理(重中之重):能否支持EBOM(设计)、MBOM(制造)、SBOM(服务) 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无缝转换?CAD/EDA/MCAD集成(影响体验):能否与甲方主流的设计工具(如SolidWorks, CATIA, Siemens NX, Creo, Altium等) 深度集成,实现模型检入检出、属性映射、轻量化可视化?流程管理:变更流程的灵活性和严谨性能否满足甲方的实际评审和批准需求?(这里我们做了客开)文档管理:能否高效管理各种格式的文件,版本控制是否清晰严谨?合规性与项目管理:是否有行业特定的模块(如汽车行业的APQP/PPAP,医疗行业的FDA 21 CFR Part 11)?能否与项目管理流程(如Stage-Gate)结合?2、技术架构与集成能力:
开放性/平台化(杜绝孤岛):系统是否提供丰富的API?是否易于异构系统集成(如ERP, MES, CRM, SCM)?部署模式: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本地部署?是否符合公司IT战略和安全要求?可扩展性与性能:能否支持未来5-10年用户数、数据量的增长?大型装配体或复杂BOM的加载和检索速度如何?用户体验(UX/UI):界面是否直观易用?是否需要大量培训?糟糕的用户体验是用户采纳的最大杀手。层面三:“选谁”——供应商与生态评估
这个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核心选的是实施团队,人的因素。
1、先看供应商的综合实力:
本地服务能力:是否有本地的实施团队和运维团队?(无论别的家用的多好,乙方都不会为了一家客户常驻大批人马,与顾问都是“网友”的沟通方式能急死人!)长期发展规划:是为了钱而接的项目,还是组织规划里就有PLM,极大程度会影响项目成败与运维支持。商业模式的健康度:licensing模式(永久/订阅)是否灵活?每年的维护费用是否合理?2、再看具体配置的实施团队:
项目经理与顾问团队:乙方做过≠项目组做过,实施方派出的顾问是否懂业务、懂流程,而不仅仅是懂技术?是否能够引导而不仅仅是服从?实施方法论:昨天我们刚说过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乙方是否有成熟可靠的实施方法论来保障项目进度和质量?知识转移的意愿与能力:是否注重培养企业内部的关键用户和系统管理员?层面四:“花多少钱”——看长远别看眼前
不要只看软件许可的“冰山一角”。
1、初始成本:软件费、实施服务费、开发集成费、硬件/基础设施费。
2、长期成本:年度维护费(平台的和实施方的)、升级费用、内部IT运维人力成本、额外的定制开发费用。
3、隐性成本: 业务部门因参与项目、培训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这个依据不同企业计算)
层面五: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POC哈,假如真要做,谨记不要做“演示型PoC”、要做“实战型POC”。准备自己的真实数据和业务场景(例如,一个典型产品的完整BOM结构、一份真实的变更请求、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要求供应商团队在限定时间内,在其系统上配置并跑通整个流程。最好让您的关键业务用户亲自上手操作,他们的反馈最真实。
写在最后:几点建议
1、业务驱动,IT引导:业务部门是主角,定义需求和价值;IT部门是专家,负责技术评估和集成,保驾护航;
2、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要追求大而全的一次性上线。定义好远景蓝图,然后从最痛的点(如BOM管理或变更管理)切入,快速取得胜利,树立信心,再逐步推广;
3、拥抱标准,慎于定制:优先采用系统的标准功能和行业最佳实践。过多的定制化会带来高昂的升级和维护成本。如果必须定制,一定要评估其对未来升级的影响;
4、数据是核心,流程是灵魂:上线PLM的过程,本质是数据治理和流程再造的过程。软件只是工具,如果数据和流程是混乱的,再好的PLM也无力回天。
所以说,选型PLM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小小总结,感谢大家!
来源:雷霆战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