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继发布最新财报。8月13日,腾讯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营收达到1845亿元,同比增长14.5%,连续11个季度同比正增长,且创4年来最高季度收入增速。受益于AI技术应用,包括增值服务(游戏、社交网络)、营销服务(广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在内
近日,百度、阿里、腾讯(BAT)相继发布最新财报。8月13日,腾讯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营收达到1845亿元,同比增长14.5%,连续11个季度同比正增长,且创4年来最高季度收入增速。受益于AI技术应用,包括增值服务(游戏、社交网络)、营销服务(广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在内的三大核心业务均实现了10%以上的收入增速以及20%以上的毛利增速。
8月20日,百度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总营收达到327亿元,其中核心业务营收为263亿元,归属百度核心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35%。受AI驱动,涵盖智能云在内的AI新业务收入增长强劲,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4%。
8月29日,阿里巴巴发布2026财年一季度(自然年2025年4-6月)财报,季度营收2476.5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6%,超市场预期。由于对AI+云、消费两大战略领域的投入持续收获成效,核心业务收入增长保持强劲。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三年新高,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这三家互联网科技大厂的财报不仅反映了各自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更揭示了当下全新的竞争格局雏形与未来成长潜力的差异。通过深入分析三家公司最新财报数据及相关动态,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这场重塑互联网格局的变革中一块最为醒目的“高地”。
“All in AI”各有亮点
伴随AI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中心,“无AI不科技”似乎已经成为产业共识。对于长期追逐科技浪潮前沿的互联网科技厂商而言,AI既是一条凸显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生命线”,同时也是全方位赋能主营业务的“核心引擎”。
自动驾驶和AI搜索是百度“All in AI”的两个重要抓手。萝卜快跑实现累计超1400万次全球订单、覆盖16城的规模,已形成“技术-数据-运营”闭环,将为交通、物流、城市管理带来系统性变革。其与Uber、Lyft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德国、英国、中东部署数千辆无人车,将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输出为全球标准。由于自动驾驶需融合感知、决策、车路协同等多项技术,百度有望以此为牵引,带动芯片(昆仑芯)、高精地图、边缘计算等产业链升级。
百度智慧矿山解决方案
搜索入口的AI化革命是百度的“背水一战”。最新财报数据显示,百度搜索中AI生成内容占比从35%飙升至64%,搜索结果页首位的富媒体化率达60%。智能框支持千字文本、视频输入,将搜索从“关键词检索”升级为“任务执行入口”,可能颠覆内容分发、广告、知识服务等产业逻辑。
阿里凭借全域AI化布局重新开启了增长叙事。通义大模型的“N连发”,比如Qwen3开源模型衍生超10万社区模型,视频生成模型Wan2.2、编程模型Qwen3-Coder均获全球开源冠军等,吸引市场广泛关注。持续追求AI模型的智能能力上限和广泛的行业应用,阿里云的高增长,以及高德、钉钉等业务的全面AI化,让市场对阿里的AI增长叙事信心倍增。
钉钉十周年推出AI 1.0版本
一直被诟病“增长乏力”的电商业务也受益于AI展现出了全新的活力。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完成战略整合,组建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共建大消费平台,满足用户对全场景消费体验的需求,探索新商业形态。财报显示,平台融合带来积极的业务协同效应,多业务的经营效率持续提升。本季度,淘宝闪购快速取得阶段成果,8月前三周带动淘宝App的月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5%,电商业务月度活跃消费者和日订单量持续创新高。阿里中国电商集团客户管理收入达892.52亿元,同比增长10%;阿里中国电商集团收入达1400.72亿元,同比增长10%。通过AI搜索、AI广告平台等一系列AI应用升级,消费者体验和商家经营效率的大幅提升。
“很久没见过这么激进的腾讯了。”这是不少业内人士对腾讯近一段时间表现的评价。此轮AI浪潮下,腾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与积极。从财报数据来看,其广告、游戏、企服三大主业均被AI放大了盈利。具体来看,由于AI实现对广告推荐算法的持续优化,点击率从传统横幅广告的0.1%提升至3.0%,推动腾讯2025Q2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0%至357.6亿元。同时AI降低了创意生成与投放成本,使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AI托管、反作弊系统及动态内容生成提升用户留存率与参与度,使其游戏收入同比增长22%,其中国际市场增速达35%。
此外,混元大模型接入超700个内部场景(如微信、QQ、腾讯文档);AI助手“元宝”深度整合微信、QQ等场景,日活在2025年2-3月激增20倍;QQ浏览器升级为AI任务入口QBot,支持多场景Agent协同。庞大的社交生态正在无缝转化为智能体生态,为腾讯带来新增量。
发展战略各有不同
对于百度而言,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阵痛愈发明显。根据2025Q2财报,其AI新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同比增长34%,主要来自智能云和自动驾驶。但传统广告收入同比下滑15%,导致整体营收下降4%。随着短视频平台崛起,广告主预算持续分流,抖音、快手等平台凭借精准的用户画像和沉浸式体验,正在蚕食百度的传统领地。一位广告代理商坦言:“现在客户更倾向于投放效果立竿见影的短视频广告,搜索广告的预算在不断压缩。”
更关键的是,AI业务的高昂投入正持续考验百度的现金储备能力。财报显示,百度现金流为负47亿元,面临严峻的支出压力,主要原因正是其对AI领域的大力投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百度当季研发费用不增反降,同比下滑13%至51亿元。这一收缩主要源于人员相关开支的削减,在行业普遍加大研发的背景下,此举可能影响其长期技术竞争力。据相关人士透露,百度一些 AI 项目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烧钱” 做研发的同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商业化场景,成为其AI战略的最大痛点。
相较之下,腾讯利用AI赋能主业的策略显得更稳健。Q2营收增长15%,利润增长18%,广告业务在AI驱动下增长20%。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将AI深度融入游戏和社交生态,如《王者荣耀》通过AI托管提升留存率,广告点击率从0.1%升至3.0%。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路径让腾讯在保持189亿研发投入的同时,自由现金流仅下降9%,远好于行业水平。
不过,混元3D模型虽开源领先,但尚未像自动驾驶那样触及实体产业核心。元宝等AI应用用户活跃度高,但付费转化率不足5%,订阅制模式尚未跑通。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上坦言:“在中国市场,C端AI工具直接通过用户付费变现很难像美国那样。”这也暴露了AI商业化落地的深层困境。
腾讯元宝上线AI口语陪练功能
阿里“以开源拓生态”的策略同样值得参考。AI领域的下半场较量已超越单纯的大模型能力比拼,更多地聚焦于生态系统重构与产业能力整合。“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在开源领域的投入力度空前。”云蝠智能创始人魏佳星指出,开源为中国AI提供了一个“短期内实现突破、局部领域超越”的可行路径。
阿里通过开源通义千问大模型吸引到超过29万企业和开发者使用阿里云,使其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三年新高。全球开发者基于DeepSeek、Qwen等模型开发出超过10万种垂直应用,涵盖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技术开源—场景迭代—生态培育”的良性循环。魔搭社区托管超过7万个开源模型,覆盖LLM、对话、语音、文生图、图生视频、AI作曲等多个领域,拥有超过2000家贡献机构,用户数达1600万,成为中国最大、增长最快的AI开源社区平台。
尽管开源策略效果明显,但其同样也面临高投入可持续性风险,本季度阿里对“AI+云”的资本性投入高达386亿元,同比暴涨220%。未来三年计划投入的3800亿元已远超过去十年总和,导致自由现金流首次转负(净流出188亿元)。在AI领域的高投入或将挤压短期利润。此外,AI收入占整体收入比例仍有限(云业务仅占集团收入约20%)。通义大模型开源生态虽覆盖超10万开发者,但直接变现能力尚未规模化。通义实验室核心人才频遭竞争对手挖角,导致AI人才平均薪资涨幅超20%,将进一步推高其研发成本。
触发行业重新洗牌
目前来看,AI 这波浪潮已经深刻改写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游戏规则。对大厂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硬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未来话语权的豪赌。AI 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名词,而是行业重新洗牌的重要触发点。谁能在这场竞赛中占上风,谁就能在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中站C位。
真正决定AI战略可持续性的是商业化效率。“我不认为AI的价值在于专注开发模型,更重要的是应用,制胜之道是构建出更具有性价比、让每个人都能使用的平台和应用程序。”OpenAI前全球商业化负责人、人工智能与商业战略专家Zack Kass表示。也就是说,谁先找到能够给消费者者带来更好、更高效、更具有性价比的应用,谁就最有可能率先跑通商业化路径。
目前来看,BAT旗下的AI应用商业化价值还有待提升。传统广告收入同比下滑15%,AI搜索变现尚未完全抵消传统业务萎缩,百度文库AI等产品依赖高营销投入。腾讯AI广告的获客成本占比仅20%左右,“元宝APP”2025年Q1销售开支达79亿元但用户留存率未达预期。阿里云靠存量客户转化,后续当DeepSeek等开源模型压降API价格后,纯技术输出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萎缩。
与此同时,生态协同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比如,腾讯“微信+QQ+游戏”的超级生态,能让腾讯元宝自然地融入10亿用户场景;阿里的电商和支付业务为其积累了海量用户数据和消费场景;而百度核心业务搜索引擎的用户黏性较低,主要集中在信息获取和广告投放领域,难以构建强大的用户生态。这种"根须深度"的差异,将决定各家大厂AI养分的持续供给能力。
王凡建议,下一步,科技巨头需要结合行业特点、技术能力与场景需求,加强从战略规划、技术实施、行业适配三个维度进行研判,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解决方案,形成“技术+场景+生态”的闭环。例如在传统制造领域,科技巨头需要利用大模型对市场订单、客户需求变化等数据的分析,同时联合解决方案商帮助制造业企业动态调整生产计划与工艺参数,实现同一条生产线快速切换生产不同型号和规格的产品。
作者 丨宋婧
编辑丨邱江勇
美编丨马利亚
监制丨赵晨
来源:中国电子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