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九三纪念活动的外宾名单出来了。26国确定出席。西方领导层几乎空空。只有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明确要来。这不是热度问题,是站位问题。谁到,谁不到,一眼能看懂。
先不谈礼宾。先看谁拿到会期里的小房间。名单只是门口的牌,真正的动静,在闭门的那几小时里完成。项目、清单、标准,从那时起排队。
这次九三纪念活动的外宾名单出来了。26国确定出席。西方领导层几乎空空。只有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明确要来。这不是热度问题,是站位问题。谁到,谁不到,一眼能看懂。
梅洛尼最近在里米尼说了一句刺耳的话。她说欧盟“正越来越被判处地缘政治上的无足轻重”。不是情绪。是对自身位置的焦虑。再拖下去,连话题入口都不在手里。
贸易的盘子摆在那里。欧盟统计局的年度数据很清楚。2023年,欧盟对华出口约2230亿欧元,从华进口约4270亿欧元。中国是欧盟最大进口来源、第3大出口目的地。供应链还在东亚,这个结构就不会自己变。
大型政治节点有一个常态。会内有会。部长见部长,标准对标准,融资盯融资。名单上的人可以直接递材料,设时间,定联系人。不在场的人,只能等通知。
产业链不会等人。新能源装备、机械与电机、车用零部件,这些链条每天在流转。中国2023年汽车出口491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出口超过100万辆。谁在场,谁就先谈关税、认证和保修期。
如果欧盟选择象征性缺席,短期是对齐姿态。长期会让位。让位不是口头。是订单的迁移,是测试线的搬家,是试点城市换成别人。
“去风险”不是退出。把它做成清单,才是正路。关键矿产、双用途技术、数字基础设施,可以设门槛。汽车、机械、化工这些大盘,要给清晰的市场预期。这样既守住底线,也不自我伤害。
欧盟手里还能多放一张牌。别坐看台,但在同一时间窗口,把经贸代表团组织起来。关起门来谈。做标准路演,做采购撮合。把象征的距离换成可执行的文本。
“在场感”要可验证。不是媒体语气,而是流程。比如新能源汽车标准的互认路线图。比如检验检疫的时限承诺和追踪号。比如补贴与产能的透明交换表。拿纸面东西,设季度检查点。
外界看名单,不只是看中方的动员力。还看一个趋势:非西方政治协同在变得更具象。合影之外是议程。议程之外是常态化的工作组。欧洲如果不去,就被对话层层排除。
能源是另一个硬约束。欧洲过去依赖单一管道,现在四处找气、找油。亚洲这边,能源和金融对接在加速。政策沟通、结算安排、长期合同,一环扣一环。错过一个窗口,就要等下个周期。
安全也要说,但别把墙砌太高。双用途技术需要许可,关键节点要审查,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把审查变成流程,而不是把合作变成禁区。门可以窄,不能关死。
竞争从不是喊口号能赢。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临时税。中国这边对白兰地、猪肉发起调查。你来我往,会继续。如果没有技术组与时间表兜底,随机性就会侵蚀产业信心。
继续“原则性缺席”,结果很直接。丢掉两个位置:一个是议程里的优先级,一个是谈判桌的议价权。别人在里面写规则,你在外面读公告。这种分工久了,会内的人会习惯没有你。
实际的动作不难列。把“去风险”拆成3类清单:必控、可管、常态。必控做许可清单,可管做阈值管理,常态做畅通承诺。每类设关键指标,季度复盘,年度校准。
把“影子出席”制度化。每逢大节点,同步开3条线:标准线、采购线、投资线。由行业协会、标准机构、政策银行配合。看不到的礼宾不重要,看得到的任务书才重要。
把“规则共作”变成稳定器。建立车规、储能、充电接口的工作组。把互认范围从试点城市慢慢放大。用英文本、中文版各签一份,设生效日和修订周期。看得见,查得到。
城市层面也有空间。柏林、米兰、马德里这类制造与服务同在的城市,可以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群。把中性、具体、易执行的项目先落地。先做小清单,再叠大清单。
不要把这当成礼节选择。这更像一个分发机制。你在,名字就在会议纪要。你不在,纪要上就没有你。没有名字,就没有优先顺序。没有顺序,就没有份额。
九三这个时间点,是个放大镜。把欧盟的犹豫放大,也把机会窗口放大。现在做动作,能把损失收住。再拖,就不是让渡一个场次,而是让渡一个周期。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