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9日,同源康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其自主研发的TY-959在对比奥希替尼作为一线治疗EGFR突变肺癌脑转移的关键II期临床试验中,主要研究终点即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达到了预期目的。
半个月前,一则中国药企挑战跨国药企重磅药物的头对头试验成功的消息发布。
3月9日,同源康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其自主研发的TY-959在对比奥希替尼作为一线治疗EGFR突变肺癌脑转移的关键II期临床试验中,主要研究终点即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达到了预期目的。
据此,同源康宣布TY-959头对头击败奥希替尼。
奥希替尼2024全球销售额达到65.80亿美元,是阿斯利康第二大畅销药。“头对头击败大药”意味着动摇大药的主导地位,侵占其市场份额。本来,对这种王者量级药物的“头对头挑战”成功,算是全世界制药界的重磅新闻。但“被击败”的阿斯利康向媒体回应称,无法就现有信息给予反馈。这则新闻并未在业界激起多少浪花,反倒引起不少质疑。
上一次有头对头成功的消息,还是康方生物PD/VEGFA双抗在一项三期临床中头对头击败K药,相较于K药显著延长了患者PFS。消息发布当天,业界震动,康方生物的股价大幅上涨,盘中最高涨幅达到87.5%。
比起康方生物的广受赞同,同源康的操作饱受质疑,目前同源康宣布“头对头击败奥希替尼”的依据,只有EGFR肺癌脑转移亚组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没有OS数据,病人数据量也不够——缺少的数据需要通过大III期进行验证。而且氘代技术自带争议,被认为是一种规避研发失败风险、节省研发时间的“微创新”。
同源康发布这一消息,被认为有多种动机。没有悬念,二级市场股价拉升。公告发布前一个交易日,股价提前拉升3.55%。公告发布第二天,正好是港股通标的正式调整,宜明昂科、来凯医药、科济药业、科笛、艾美疫苗、康宁杰瑞制药6家创新药公司被踢出港股通,唯一新调入港股通的创新药企正是同源康,当天同源康股价上涨16.18%。
其次,试图以II期数据申请附条件上市。同源康在公告里提到,公司计划近期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NDA(新药申请)上市申请,进一步推动TY-9591的商业化进程。
公告里特别强调了针对EGFR突变肺癌脑转移适应症的优效性,同源康很有可能会申报肺癌脑转移亚组的附条件获批。
此前,迪哲药业的舒沃替尼凭借“悟空6”II期注册临床试验,在国内获批用于EGFR ex20ins突变亚型。强生EGFR/cMet双抗凭借I期81例病人的单臂试验获得FDA加速批准上市。
港股也给出了态度,短暂的大涨之后是4天连跌,截至3月14日同源康股价回归了公告发布前的水平。比起几天内大涨大跌的股价,同源康走进了港股通的舒适区——港股通半年调整一次,至少此后半年,同源康都会稳稳躺在港股通名单里。
▍“氘”出一条捷径
同源康此路有迹可循。
2023年,梯瓦制药的“氘丁苯那嗪”刷新全球销售额,晋升为10亿美元品种。而“被氘”的丁苯那嗪早在2019年就被“氘丁苯那嗪”抢占了市场,后者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成为亨廷顿症的主流用药。
氘丁苯那嗪在2017年获FDA批准上市,是首个氘代药物。氘代修饰就是将药物分子中特定氢原子(H)替换成氘原子(D)。氢-氘交换不会改变药物的任何其他生物学特性,如其形状、大小或与靶点结合的能力。但理论上可以改善药物分子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的效果,降低给药剂量或频率,提高安全性并获得更佳疗效。
梯瓦制药的氘丁苯那嗪确实显著减缓代谢过程,其半衰期接近非氘代的2倍,给药次数降低为一天两次,而且副作用更小。
氘代修饰不仅是成药性优化的重要策略,也是突破化合物专利、规避新药研发风险的手段,所以被视为一种创新的捷径。梯瓦成功之后,更多药企尝试氘代技术,包括辉瑞、诺华、默克等大型跨国药企巨头。目前已经上市的还有泽璟医药研发的氘代药物多纳非尼,以及BMS的 TYK2 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
也一些有希望的氘代药物候选者被放弃。GSK曾引进过一款治疗HIV的氘代药物,因为担心患者对它们产生耐药性而放弃。到目前为止,氘化药物的成功案例还都属于个例。
氘代药物的支持者承认存在这种技术路线许多陷阱。氘化药物制造商Auspex的原科学创始人托马斯·甘特(Thomas Gant)说,大多数合成化学家都不太了解氘化试剂或底物存在时的化学反应。
他说:“令人相当惊讶的是,许多大多数化学家认为不会对氢的位置产生影响的反应,实际上会导致相当多的氢自由基随机化并四处游离。所以你进行这些反应时,预期它对你的氘代药物没有影响,但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你会看到相当显著的影响。这会使氘在分子中分散开来”,这样你就不再拥有原始化合物了。
氘代修饰的方法也不一定完全规避专利风险。甘特是一家专门从事制药和氘代(技术)的咨询公司Recondite Falls Discovery的高管。他表示,氘代化合物被视为新的化学实体,可以申请专利。但他解释说,要获得专利,“你必须实际进行化学操作,制备出氘代化合物,展示光谱,展示氘掺入率,并展示生物学特性以证明可感知到的益处。”
江苏瑞途律所合伙人王玉姣等人在评论“氘代鲁索替尼美国专利无效案”时说到,“在现有技术未公开代谢位点的情况下,氘代药物存在基于改善的药物动力学性质而具备创造性的可能性;而在现有技术公开了代谢位点的情况下,针对代谢位点进行氘代改进的氘代药物,如何发现并证明氘代药物“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以使氘代药物具有可专利性,应成为专利申请中关注的重点。”
如果真的把氘代当成捷径,这条路便不是看起来那么好走的。
▍同源康的“头对头挑战”成色如何
同源康的定位是专注于开发用于癌症治疗的小分子靶向疗法的公司。但创始人吴豫生过往经历里,关于肿瘤药物研发的信息比较少。
吴豫生从2011年-2017年担任泰基鸿诺医药(一家过去主要从事提供定制化医药中间体合成服务的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更早之前在先灵葆雅担任高级主任研究员,负责用于治疗血栓、肥胖症及阿尔兹海默病的新药研发。
公司管线除了TY-9591,其他几款在研药物尚处在较早阶段。这张保险牌成为支撑同源康市值的主要支柱。在招股书中,就强调TY-9591是通过对奥希替尼改良而来,强调相比于后者的优势。
同源康的融资之路一直很顺利,2018年起5年内累计融资达到9.487亿元。但连年亏损加上对赌协议的压力,让同源康迫切寻求上市。
2024年8月20日,在创新药仍旧面临资本寒冬的情况下,同源康医药在港交所顺利挂牌上市。如今不到一年,同源康已经迫不及待兑现TY-9591的价值。
同源康的情况,可以和国内另一家氘代药物的制造商泽璟制药进行对比。泽璟研发的多纳非尼算是经典肝癌靶向药索拉非尼的氘代版本,也曾做出头对头击败索拉非尼的结果,取得了总生存期(OS)等临床数据优效。
作为首个国产氘代药物,且是肝癌一线靶向药,多纳非尼当时受到的监管标准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多纳非尼凭借II期数据在2021年6月实现了附条件上市。
从市场格局来看,多纳非尼上市的时候,索拉非尼正好在走下坡路。
2020年索拉非尼在国内被宣告专利销售额无效,2021年索拉非尼被列入集采,拜耳选择弃标,一步步让出市场份额。泽璟是吃到红利的药企之一,多纳非尼销售额慢慢爬升,2023年接近4亿元,对泽璟这样一家刚商业化的公司来说算是比较大的贡献。
而TY-9591不管临床设计,还是市场格局都不及多纳非尼乐观。目前TY-9591的II期试验入组数太少,仅有iORR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头对头击败奥希替尼”的自宣文案还有待商榷。
而且奥希替尼(阿斯利康)、翰森(阿美替尼)、艾力斯(伏美替尼)、贝达(贝福替尼)等三代EGFR TKI正处于当打之年,销售逐年攀升。2024年,奥希替尼全球销售额高达65.80亿美元。
氘代药物的理想情况是best in class,但如果最终没有实现临床优效,只能成为fast follow。
期待TY-959III期数据维持头对头击败奥希替尼的结论。如若不然,一个biotech的fast follow很难挤进这场巨头之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都具备氘代的技术手段,但是考虑到III期要头对头试验,就放弃了这种产品思路。
TY-959的未来十分值得关注。因为如果“头对头击败巨头”仅仅成为一种宣传标语,没有经得住科学考证的内核支撑,“头对头挑战成功”终将成为一种讽刺。
—精彩回顾—
联系我们
来源:新浪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