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藏有段碑文,补齐玄武门之变:难怪李世民能够轻易杀死李建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5 19:36 2

摘要: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站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前,目光贪婪地扫过堆积如山的古代文书。

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站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前,目光贪婪地扫过堆积如山的古代文书。

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盗走的数千卷文献中,竟有一块毫不起眼的墓碑抄本,会在百年后揭开唐朝最血腥政变——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这块墓碑的主人,名叫常何。

常何是谁?

新旧两《唐书》中仅寥寥数笔,称其为“禁军将领”。

但正是这位“小人物”的墓志铭,道出了李世民弑兄夺位的关键布局。

直到上个世纪末,巴黎吉美博物馆展览时,这份《常何墓碑文》的抄本才被前来参观的一位中国历史爱好者突然注意到。

当人们仔细辨认后,赫然发现了 "上柱国常府君墓志" 八个篆字时,一段颠覆千年认知的玄武门真相即将浮出水面——这位把守玄武门的禁军将领,竟是李世民提前两年埋下的致命棋子。

“(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

在所有开国皇帝中,谁的运气最好?谁的工作态度最为“划水摸鱼”?

那就是李渊了。

秦汉晋隋、宋元明清。

开国皇帝大都要么是身经百战、要么是雄才大略,哪怕是晋朝,司马一家也是拼着隐忍三十年、拉低了一个时代的道德底线连带着司马这个姓都臭了的代价,才有了“三马食槽”。

但李渊开国当了皇帝后,他几乎是当了一个甩手掌柜,这其实也是没办法,谁让人家有了两个好儿子呢。

首先天策上将李世民就不用说了。

唐朝建立初期,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各地还有许多割据势力。

李世民率领着唐军南征北战,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强大的割据势力,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尤其是河南荥阳虎牢关一战,年仅23岁的李世民仅凭三千五百玄甲军大破十万敌军,一战擒双王,彻底奠定了自己“七世纪地表最强男人”的历史地位。

而和李世民相比,李渊的大儿子、大唐太子李建成其实也并不差。

在后来的一些文艺作品中,李建成大多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庸无能、贪财好色的纨绔公子形象,但如果李建成本人看了这些作品,一定会大呼冤枉:诽谤啊,他们诽谤我啊!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李建成并没有那么昏聩不堪,反而在历朝历代的开国太子中能力都算得上靠前的几位了,《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记载了"建成性仁厚"。

这是一个懂得儒家教义的人,并且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主要在长安协助李渊处理日常政务,他需要协调各方势力,确保朝廷的正常运转,同时他还要参与制定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

在李建成的努力下,朝廷的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唐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并且李世民打得是南方地区,而李唐的大后方(今甘肃、陕西,甚至陕西、河北北部),很多战争也都是李建成前去领兵作战的,并且也还是都打赢了。

能够有这样的两个儿子,单从能力上看,李渊应该是非常高兴的,并且他在封李建成为太子的同时,也封了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这就是李渊精心设计的制衡术:太子主要负责守成,秦王专职开疆,齐王李元吉充当“反面典型”,自己不好骂两个优秀儿子了就拿他来指桑骂槐(毕竟这个“类人生物”真的可以说算是李渊的一个败笔)。

如果放在别的朝代,开疆的儿子能力弱一些,这样的帝王制衡也许的确能够让权力平稳交接,李建成的确可以当上皇帝。

但这是唐朝。

玩家李建成你好,系统已经给你匹配了旗鼓相当的对手——李世民,请开始你的表演。

李建成:我?

在这场太子之争一开始,李建成其实也是充满了战意的,是跃跃欲试的。

他知道自己这个好弟弟那边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军权,尤其是“玄甲军”,那堪称精锐在中的精锐,于是他也招募了两千多名壮士,组建了一支“长林军”。

“长林军”的入门考试就是能够举起三百斤的石锁,如果会射箭、骑马等加分项,那更是可以直接当上“百夫长”。

有了兵,还要有兵器甲胄,经过一番准备,李建成成果从兵部运出来了几千套铠甲,装备长林军后剩下的,李建成让手下尔朱焕、乔公山去送给了外将杨文干,准备让杨文干当自己的外援。

但尔朱焕的心理素质实在是太差了,他知道这些铠甲一旦被发现自己就是个死,砍头都要加急的那种,于是此人竟然直接选择了坦白从宽,向李渊举报李建成。

李渊闻讯后果然大怒,下令软禁李建成,而杨文干听到风声也是吓得狗急跳墙直接造反了,后被李世民带兵平定。

那么李建成应该怎么处理呢?

身为储君竟然“资敌造反”,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这是太子啊,是自己的儿子,李渊也只能处理了太子府的两个属官草草了事,并且为了让李建成一方放心,他还处理了天策府参军杜淹。

这让李世民难以接受,恰好在这时,又出现了“夜宴下毒”。

简单来说,就是李建成请李世民吃饭赔罪,咱哥俩打断骨头连着筋,兄弟情谊不能散啊。

结果饭吃了一半,李世民便只觉得腹痛如绞,幸亏淮安王李神通在一旁作陪,见势不妙赶紧背起来李世民就往天策府跑,一顿抢救才把李世民救了回来。

李渊知道后,竟然是下令以后这哥俩不准再一起喝酒了,封了李世民陕东道大行台,准备让他和李建成兄弟二人分家。

如果李渊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土财主,那么这样的分家或许会终结兄弟二人的争端,但现实是他们争得是皇位啊,是权力啊。

中国历史上的权力之争那就是一个零和博弈,就是赢者通吃,没有缓和的余地。

果然在此之后,李渊和稀泥的态度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时“上听”了。

李建成:我都要杀我弟弟了哎,现在我居然没事?

李世民:我都要被我哥哥杀了哎,现在他居然没事?

那什么都别说了,看来你这老爹也是个糊涂老爹,咱哥俩的事还是咱哥俩自己解决吧。

大概也正是在这时(武德七年,624年),李世民看中了一个将领常何。

常何之前的工作履历也算是很清白。

他在隋末农民起义后不久就加入了瓦岗军,被李密封为了上柱国、雷泽公,在李渊开国后劝李密归降李渊,后来也是先后在李世民、李建成以及李孝恭手下都当过将领,哪方势力都混了个脸熟,最让他觉得值得投资的,自然是李世民了。

根据《常何墓志铭》的拓片来看,常何在武德三年(620年)就投靠到了李世民麾下(武德三年,投效秦王幕府)。

但是《旧唐书》记载,"常何武德七年归唐"。

这里四年的时间差,很可能就是李世民的故意为之。

因为李世民要常何去担任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玄武门北门统领,并且还不能让别人察觉到他是自己的人,所以才隐去了常何这四年的工作经历。

果然在见到了常何之后,李世民给予了常何信任和赏赐。

“(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

金刀算是信物,从此你就是我的心腹了,黄金是工资,咱老李不是光画大饼不掏钱,这就是你的安家费,你出事了你家里也会有个保证。

在情绪价值和经济价值双到位的情况下,收买常何真的太简单了。

李世民为何要重金收买常何?

答案藏在长安城的北门——玄武门。

这座城门是皇宫通往外界的咽喉要道,控制此处等于捏住了皇帝李渊的命脉,而李世民给常何安排的正是玄武门的守将,并且一定要和李建成打好关系,让李建成觉得常何是向着他的。

果然直到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死的时候都以为常何是“自己人”。

毕竟常何以前曾随他征讨河北刘黑闼,也算是东宫旧部,可他万万没想到,早在武德七年(624年),李世民已用黄金与权位将常何“策反”,并安插其镇守玄武门。

两年后,这枚暗棋终成致命杀招。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的清晨平静得诡异,李渊召李建成、李世民入宫,因为李世民向李渊挑明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

你儿子给你戴帽子了。

李渊大怒,让李建成、李元吉进宫对质。

李建成自信满满,因为他认定玄武门守将常何是“自己人”,然而这却是李世民精心设计的死亡陷阱。

作为禁军首领,常何表面向李建成效忠,暗中却为李世民大开方便之门。

首先就是放行武装,李世民率尉迟恭等九名武将携兵器入宫,按律当斩,但常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就是误导李建成,宫里一切正常,李建成至死都未怀疑常何,甚至未带护卫,等走到临湖殿了才察觉事情不对,转身想跑却被李世民一箭穿喉。

最终就是阻截援兵,当李建成的东宫卫队赶来救援时,常何率禁军死守玄武门,为李世民争取时间。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并未飞黄腾达,仅获虚职与钱财赏赐,毕竟,他是“弑兄污点”的活证据,但这笔赏赐着实有些吓人。

(九年六月,赐金三百斤,授右武卫将军)

换算成现代货币,这相当于单笔进账 1.2 亿人民币的封口费。

常何家族墓出土的波斯金币、粟特银器,证实了这位 "月薪三千" 的守门员,如何在秦王这里实现了财务自由。

直到贞观六年(632年),常何才因举荐贤才马周被提拔,但墓志铭中仍隐去玄武门细节,足见李世民对这段历史的忌讳。

在刻板印象中,李建成被塑造成“昏庸无能”的太子,而李世民则是“被迫自卫”的悲情英雄,我们之前已经说了真实的历史情况并非如此,而常何墓志铭的出土,更是撕开了史官粉饰的裂缝。

常何墓志铭拓本

李建成并非庸才:他随父起兵,攻克西河城仅用9天;平定刘黑闼叛乱,稳固河北;多次抵御突厥,为李世民征战中原扫清后顾之忧,李渊甚至评价他“性颇仁厚”,是合格的储君。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杀光李建成、李元吉的十个儿子,斩草除根;二是授意史官将兄长写成“谋害亲弟未遂”的恶人,自己则成了“被逼反击”的苦主。

但常何的墓志铭戳破了这一叙事:李世民早在武德七年便开始布局玄武门,收买禁军、安插心腹,甚至以“黄金三十挺”收买常何去拉拢其他士兵。

这场政变绝非临时起意,而是一场蓄谋两年的权力绞杀,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李世民的两副面孔,英雄还是阴谋家?

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李世民的“功过辩证法”。

不可否认,李世民缔造了贞观之治,但其上位之路充满血腥,常何墓志铭的发现,让我们看到历史的两副面孔。

除了明君,李世民也有枭雄的一面,他善用权谋,甚至不惜弑亲;同时也暴露了史书的局限性,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往往掩盖真相。

若非墓志铭出土,李建成或许永远背负“无能太子”的骂名。

他的悲剧印证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即便能力出众,一旦失势,连历史评价都会被篡改。

常何的墓志铭,像一枚穿越千年的子弹,击碎了李世民精心编织的“自卫叙事”。

它提醒我们:历史从非非黑即白,英雄的桂冠下可能藏着血腥的匕首,而“失败者”的坟冢里,或许埋着被篡改的荣光。

如今,这块改写唐朝史的碑文仍躺在巴黎的博物馆中,它沉默不语,却诉说着一个真理——再完美的谎言,也敌不过时间与真相的较量。

常何与隋末农民起义——从敦煌遗书《常何墓碑》谈起——刘进宝.敦煌研究.2014(06)

常何墓碑校释拾遗——刘乐贤.敦煌研究.2014 (06)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3-56页

来源:珺瑶婉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