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四川行备受关注,大陆赠新熊猫给台湾马办马英九很期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08:49 2

摘要:团团走了,这么说也许有人听着怪酸楚,但大半个网络都在说这个消息,还真没人觉得矫情。12月19号,一早,台湾动物园传来消息——团团因为脑部病变,已经“离站”了。也就这时候,许多原本觉得国宝离我们很遥远的人,忽然发现,自己也会因为一只熊猫难过上半天。

团团走了,这么说也许有人听着怪酸楚,但大半个网络都在说这个消息,还真没人觉得矫情。12月19号,一早,台湾动物园传来消息——团团因为脑部病变,已经“离站”了。也就这时候,许多原本觉得国宝离我们很遥远的人,忽然发现,自己也会因为一只熊猫难过上半天。

没人想过,团团有一天会葬在海峡的另一头。送它去台湾的时候,好多大人都还风华正茂,那会儿团团看着胖嘟嘟、眼神呆萌,是货真价实的和平使者。你说熊猫这东西,生来就让人不忍心生气——偏偏它肩膀上的担子其实比它的肚皮还重:两岸关系的晴雨,多少都压在它圆滚滚的背上。

这样想来,人生有时比熊猫更无奈。团团被送过去的时候,台湾各界前所未有的热情,电视里画面一直播、动物园门口人山人海。平时可能谁都觉得熊猫不稀奇——可那一刻,大家都抢着要近距离看看这“黑眼圈外交官”。

可惜,“和平使者”不是铜雕塑。时间一晃,团团在台北扎下根,吃竹子、晒太阳、翻滚撒娇,几乎成了那座城市的吉祥物。谁家孩子没扯着爸妈去动物园瞅一眼团团?说来真巧,有朋友还发消息说,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唯一的年终作文选题就是“我在动物园看团团”,最后还得了个小红花。“像是陪着一代人长大的熊猫,”她说,“怎么突然就走了?”

岛内外关注团团,像是关注家门口的喜怒哀乐。团团病重的那段日子,照料它的保育员们昼夜不离,打针、喂药、安抚,几乎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外面人难过归难过,里面人怕是肝胆尽碎。我脑海里总浮现那个画面——年老的团团缓缓把头靠在保育员膝上,鼻息很重很缓。圆圆和小崽子们也安安静静,仿佛知道这是个重要时刻。

后来听动物园兽医说,他们其实是带着负罪感做下决定的:团团太痛苦了,再努力也是延长它的病痛,那就放她走吧。这个决定没人能否认,却没人能接受。这大概也是人和动物之间最难厘清边界的悲伤吧——既舍不得,也有无力感。

讲到这里,有人会想,熊猫这外交“活宝”,何至于惹得政坛大佬纷纷发声?连战、马英九这些名字,近些年咱们看新闻可能都习惯当成“历史人物”看待,结果他们对团团的消息格外上心。有人说,熊猫能不能安家,其实也暗喻着两岸的气候——气氛凉,送谁来都容易“水土不服”;时机暖,熊猫也跟着舒坦。

连战办公室说希望大熊猫还能继续留在台湾、继续见证两岸风平浪静。话说得文绉绉,其实背后谁听不出来,“熊猫通邮”象征的是一种美好过去。马英九方面也是,专门赶在团团去世当天发声明,说“感到悲痛”,顺便又提了下两岸情谊。看得出来,这些年变化太多,但他们内心仍旧盼望有个转机,再回到那个不用太揪心的“美好时代”。说到底,熊猫在人心里是种信号。

这里可以岔一句,有多少台湾孩子,是在团团、圆圆、圆仔身边长大的。熊猫二代三代都快能为台湾“本土动物”代言了。动物园关于“团团家族”的周边卖疯了,小朋友作业本封皮上,常见一团胖熊猫。你说,两岸往来被搁置了一些年,可熊猫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圆仔、圆宝,团团圆圆的后代继续呆在岛上撒欢,让人多少有点安慰。

这种被熊猫联结的情感,其实比想象中深。有位志愿者说,他早年曾在大陆去看熊猫,后来在台湾又以义工身份守了团团两年。两地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想到团团最后哼哼唧唧的模样,他说,仿佛是两岸关系的一个缩影,“带着遗憾,但也没断了线”。

回想起大熊猫从成都科研基地打包启程那天,队伍里哪怕是惯见大场面的人也难掩眼眶湿润。那会儿台风没来,运熊包机平稳降落台北松山机场,镜头捕捉到现场工作人员抱团团下舱门的画面。有个老奶奶扶着孙子的肩膀念叨:“闺女,记着,这熊猫是‘搭桥’来的。”——话听听也许不以为然,可往后再看,化进记忆里了。

要说团团得了病,最难熬莫过于那些每天守着它的保育员。人家都说动物没思想,那是没在熊猫匍匐时看过它的眼睛。保育员夜里偶尔会和朋友发发微信,说“团团又吃了两根红萝卜”,又“团团只肯让我摸摸脑袋”。到最后的时候,他们说,团团安静极了,医护和熟悉的照看人在它身边,它像个孩子似的滑进了睡梦。

现在社交网站上一片悼念,有人转发老照片,有人画了团团的手绘,还在网上点“蜡烛”。有家长帮孩子在院子里种棵竹子,说是给团团和圆圆的家留念。熊猫成了回忆,也成了想象,两岸都有人跟着唏嘘。

我们总说,和平是条难走的路。可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懂得相处之道。团团不在了,熊猫家族还在成长。它们留下的,或许不只是熊猫本熊,还有那份跨越海峡的温情。这份温情不是写在新闻通稿里的,而是聚在每个真正关心的人心里。

以后还会有新的熊猫来到台湾吗?会有新的和平种子发芽吗?这些问题现在没法回答。但我想,就算是团团,也会希望,有一天,它的孩子们能踩着阳光,在两岸谁家的竹林里,继续发呆、嬉戏、长大。日子还会过去,故事还没讲完——有人记得团团,有人盼望春暖花开。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