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锐生物丁强:中国Biotech应在逆境中利用好本土优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5 19:34 1

摘要:2025年“南浔论健”医药行业投资峰会于3月21日在湖州南浔召开,本次大会由幂方健康基金、赛赋医药主办,湖州南浔人才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美国投资人通常能持续投入,支持企业1 - 2款新药进入临床POC。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罗宾

据IPO早知道消息,2025年“南浔论健”医药行业投资峰会于3月21日在湖州南浔召开,本次大会由幂方健康基金、赛赋医药主办,湖州南浔人才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安锐生物是幂方健康基金pre-A和A轮投资的biotech,公司CEO丁强博士在大会上分享了中美生物医药初创企业的现状,以及中国的下一代biotech如何在新周期的挑战中发展。

安锐生物(AllorionTherapeutics)是聚焦于肿瘤和自免疾病治疗的下一代精准医疗小分子新药研发公司,在美国波士顿和广州设有研发中心。2024年1月,安锐宣布了就EGFR L858R变构抑制剂与阿斯利康达成授权合作,以及就CDK2项目ARTS-021与Avenzo达成药物海外权益的授权合作。

欧美Biotech的生命周期

欧美生物医药公司的退出通道主要依靠IPO和M&A(并购),但最近3年美股IPO市场表现低迷,2022-2024年美国仅有17、13和19个biotech IPO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而其中大部分公司上市后破发,甚至很多公司市值已低于现金价值。

相比之下,美国并购市场却一直保持活跃,交易的金额、数量在低迷市场下还显著上升。长期来看,并购其实是欧美市场biotech(包括已上市公司)主要的退出方式。

丁强表示,在欧美市场,被MNC并购被大多数biotech视为终极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biotech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近二十年,成功的biotech无论上市与否,基本都在6 - 8年的发展历程中完成了并购;没有实现并购的公司,即便已经上市,随着时间推移也面临很多内部或外部的危机,最终可能走向清算消亡。

中国Biotech现状:境内外融资受阻,国内资本与人才流动缓慢

从中国biotech的发展模式看,创始团队通常自发成立biotech,以自己的项目或从高校实验室、CRO、小型失败公司等获取的IP寻求风险投资。它们的融资金额通常较小但频度较高,呈现出 “小步快跑” 的特点。即使在前一阶段资本非常充裕时,biotech的首轮融资金额也有限。

如今随着中国biotech在境内外IPO的通道近乎关闭,缺乏明确的退出通道,国内投资人的投资意愿显著降低,相关基金也面临退出的巨大压力,更加耐心不足。目前多数中国公司的估值仍高于美国市场,导致不被境外投资者认可,或企业被迫进行down round(估值下调)融资。

尽管中国biotech项目海外授权或并购交易数量看似可观,但相对于中国公司总量而言,真正能实现出海的公司还是很少。许多公司以生存为目标,通过出售自己最领先的管线换取资金,然而每次出售这样的项目实际上是在给公司减值,因为欧美市场看重的是公司的upside(增值空间),而非现金价值。因此,公司每卖出一个项目,如果没有新的项目很快推进到相似的下一个里程碑,公司自身的估值是在降低的。

此外,MNC和欧美的biopharma一般倾向于与中国biotech集团公司中的美国子公司进行交易,这迫使中国公司不得不搭建包含美国子公司的境外架构,会涉及到复杂的IP转移和定价问题;同时,在红筹架构下中国biotech在获利分配时又面临很高的税务成本,因此与税务成本低的纯欧美公司相比,中国公司处于劣势。

更严峻的是,海外投资人显然对中国公司、创始人存在信任缺失,加上地缘政治因素,所以他们也更倾向于用NewCo模式来隔离风险,回归到欧美大资本来主导的biotech发展模式,这也是现在NewCo流行起来的原因。也有一些中国公司试图通过“去中国化”的方式在美国融资,把自己包装得更像美国公司去上市,但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成功走通这一路径。

目前许多中国的biotech已经陷入弹尽粮绝或者项目无价值的困境,但这些公司又很难清算,同时造成人才难以流动,剩余资金也难以返还给投资人。

美国Biotech对比:以非主力管线交易,资本接受失败清算风险

再看美国生物医药行业。美国biotech大多由资本主动孵化,公司多由投资人信任的、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运营,因此投资人从一开始就掌控公司,愿意投入大额资金(大几千万到上亿美元的mega round在首轮融资中较为普遍)。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接受失败风险。

美国投资人通常能持续投入与支持公司3 - 4年,推动1 - 2款新药进入临床POC(概念验证)阶段,之后进行并购或上市,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美国IPO的门槛相对较低,对优质公司来说是一种可及的选择。

在交易方面,美国biotech的对外授权也很普遍,但它们更多是基于自身的技术平台与MNC合作,或是以优先级低的项目进行交易,换取非稀释性资金支持自己主力项目的开发。这和中国biotech不得不卖掉自己最主力、最靠前的管线很不一样。

另外,因为美国投资人能接受失败清算,很多biotech在主力项目失败后,如果没有新的项目成功推进,公司这时会主动清算,并将现金返还投资人,资本与人才又继续流动起来。

中国Biotech的未来:成本优势与本土资源整合

丁强表示,虽然处于困境中,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仍然可以抓住一些机会。下一代biotech公司应该也必须扎根中国,充分利用中国最优质的资源。

首先,过去五年,中国大型CRO/CDMO公司能力大幅提升,临床研究的能力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过去20年间,海归研发人员回国后,培养的大量本土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能力并不亚于欧美业内的资深技术人员,并且他们工作更加努力!

同时,中国的临床前研发费用是欧美的25-40%,临床试验的费用是欧美的20-30%,而且中国研发效率高至少一倍。因此中国企业可以更快速、以更低成本来推进获得临床POC,这是项目价值体现和放大的时间点。ADC领域的大量交易就是很好的案例,这些管线的主体数据来自中国。而美国由于病人入组速度慢、花费高,少量美国病人的临床数据可以作为对中国数据的一种验证和背书,美国投资人和MNC已经开始逐渐接受这样的模式。

中国公司在与欧美公司交易时,只要科学严谨和数据质量过硬,语言表达或经验不足等因素并不会成为阻碍,优质项目依然能够顺利推进并达成交易。

当然,中国企业更需要投资人有耐心的持续投入,比如能够支持2个项目做到临床POC,这个阶段也是企业做出海授权交易或者公司(资产)并购为投资人提供最大回报的时刻。

同样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改革,如果本土市场可以更好地支持biotech的发展,更多biotech开发的产品有机会在中国上市后赚钱,那么产品的中国权益也会更值钱,并且有转让给国内大型药企的机会,国内生物医药市场也有望高效流动起来。

来源:IPO早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