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5年9月3日,一座高3.4米、长5米、宽1.2米的玻璃钢雕塑《新四军东进》矗立在江苏盐城东台的东进广场中央。当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彰显新四军的丰功伟绩,弘扬铁军精神,东台县(今东台市)邀请当时还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读大二的吴为山牵头设
1985年9月3日,一座高3.4米、长5米、宽1.2米的玻璃钢雕塑《新四军东进》矗立在江苏盐城东台的东进广场中央。当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彰显新四军的丰功伟绩,弘扬铁军精神,东台县(今东台市)邀请当时还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读大二的吴为山牵头设计创作了这件作品。
由此,吴为山开启了迄今为止长达40载的抗战主题雕塑创作之路。从不断探索新四军永恒的“东进”,到表现铁道游击队的人民战争“洪流”,从凝固张纯如直视黑暗的眼神,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为和平祈望而塑魂,直至今年又将新作《左权》雕塑捐赠给左权纪念馆……在吴为山的抗战及共筑和平主题创作中,一根鲜明的主线贯穿其中——“塑魂铭史——要雕塑那些对国家和民族作出杰出贡献并被历史和人民铭记的人与事”。
1985年吴为山身穿新四军军服,为雕塑创作摆造型。
铁军忠魂:
从城市雕塑到文化标记
“那年暑假,我的家乡东台邀请我去做新四军的雕塑”,吴为山至今印象深刻:“东台是新四军在苏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所以从小我就在家乡接受了新四军精神的熏陶。”1940年10月,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取得黄桥决战胜利后,马不停蹄挥师东进,解放东台城的英勇故事,深深印刻在吴为山脑海里。
1985年的整个夏天,他和几位同道日夜研究,废寝忘食地投入创作;他曾穿上新四军的服装,给自己当模特、摆姿势。雕塑《新四军东进》表现高大的战马腾空跃起,新四军战士手握盒子枪匍匐于战马之上,冲锋陷阵,势不可挡。整座雕塑构思独到,写实、想象与夸张手法相结合,气势恢宏,展示了新四军战无不胜的铁军气概,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新四军东进 玻璃钢雕塑 吴为山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大型城市雕塑创作。”吴为山回忆,那个时期苏北地区还没有什么城市雕塑,《新四军东进》“横空出世”,被东台人民和南来北往的游人亲切地称为“大马”,成为东台城内的地标性景观,也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艺术作品。后来,东进广场周边人流车流压力日增而需要交通改造,1996年,东台市委将《新四军东进》雕塑移至三仓烈士陵园,继续供人们瞻仰参观,这也让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雕塑,更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
“这件作品在我这个23岁的大学生心中种下了自己的创作必须要为民族、为人民、为国家、为人类和平而创作的信念种子。”40年来,新四军主题不断回响在吴为山的艺术世界中,成为他雕塑创作的一个“关键词”。
东进 雕塑 吴为山
2008年,吴为山为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创作的雕塑《东进》立于正门广场,作品展现一位吹军号士兵的形象,它“吹响”了东进号角,也开启一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的序幕,让观者不由想起《新四军军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铁军忠魂 青铜雕塑 吴为山
在新四军纪念馆序厅里,向观者迎面而来的雕塑《铁军忠魂》,是吴为山基于“新四军”主题于2020年创作的又一重要作品。雕塑以7位新四军指战员浴血奋战、勇猛向前的群像为造型,他们高举旗帜,前赴后继,生动再现了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坚持敌后战斗的艰苦历程,以及南方8省红军游击健儿汇聚成抗日铁流的历史。从正面看,作品以三角形构成牢不可摧的坚强形体;从侧面看,前倾的势态则营造了战争的激烈和新四军战士奋不顾身的场面。“在创作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在血与火中熔铸而成的‘听党指挥的铁的信念、报国为民的铁的担当、英勇顽强的铁的作风、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的伟大铁军精神,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执著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信仰。”吴为山说。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大力弘扬新四军“东进精神”,东台市再建大铜马雕塑《东进》,并再次邀请吴为山为雕塑提出设计方案。这座以东台“大马”为原型塑造的雕塑《东进》坐西向东,由基座和骑马战士塑像两部分组成,高6.8米基座刻写的“东进”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背面镌刻的《新四军东进纪事》记录了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新四军在东台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这些新四军主题的雕塑都成为当地的文化标记,“它们也激励了我要为创作赋予一种精神”,吴为山说。
瞬间的永恒:
从人到人民战争
今年5月25日,在抗日名将左权殉国83周年纪念日当天,吴为山将他的作品《左权》捐赠给山西省左权县,安放于左权烈士陵园。在这件总高3.08米、像高2.48米的作品中,吴为山将精准的形体塑造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象表达,通过刚毅的面部线条、挺拔的身姿传递左权将军的坚毅品格;采用粗犷的刀法,将军装上的褶皱处理成山峦般的肌理,以增强视觉张力,象征将军与太行山融为一体。
左权 青铜雕塑 吴为山
《左权》突出了左权将军的儒将气质——既有军人的果敢,又通过深邃的目光表现其战略家的沉稳与忧国情怀。而在以《左权》为代表的众多人物雕塑作品中,吴为山通过塑造领袖人物、优秀党员、勇毅将士的形象,呈现在抗日战争这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人被唤醒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塑魂鉴史,以艺术语言镌刻下精神丰碑。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 青铜雕塑 吴为山
“瞬间的永恒”理念成就了吴为山广为人知的写意雕塑,这一理念也被他用在2009年的《义勇军进行曲——聂耳》的创作中。“我选择聂耳为创作对象,目的是通过塑造聂耳这个具体的人物来表现独立自主、向上、进取的民族精神,特别是要传递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要前进前进前进进、不断向前递进的向上精神。”他说。这件作品的精髓在于以充满动势的雕塑语言传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是当年时代精神最集中的体现,更以青铜定格了中华儿女“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英雄史诗。
2022年,吴为山为赵一曼烈士的家乡四川宜宾的翠屏公园创作了汉白玉雕塑《赵一曼》。1934年春开始,赵一曼组织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打击,被敌人惊恐地视为“手持双枪、红装白马的密林女王”。作品展现她在珠河游击战中的骠骑英姿,雕塑出一个“涉江渡海走天涯”的奇女子成为黑土地上“白马红枪”女英雄的壮烈人生。
文艺的号角 浮雕 吴为山
走向大鲁艺 浮雕 吴为山
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解放斗争的总后方。以指引抗战胜利的灯塔——延安为主题的雕塑,在吴为山的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在多次去延安考察、学习、交流之后,2021年7月,吴为山创作的《文艺的号角》与《走向大鲁艺》两组大型浮雕在延安文艺纪念馆揭幕,两组大型浮雕皆长11.5米、宽4米。《走向大鲁艺》是以鲁迅向前迈步的形象为主体,展现文艺激励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引领文艺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文艺的号角》则展现一位八路军战士站在高高的黄土高原上吹响前进的冲锋号,用艺术作品鼓舞人。“在这两组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借鉴了不少延安时期版画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而在内容方面,除了融入战斗场面,更重要的是延安的两个元素:一是黄河——黄河在咆哮,中华民族的热血在流淌;另一个就是宝塔山,它是一个灯塔、一个坐标,是延安精神的重要象征。”吴为山说。
《文艺的号角》《走向大鲁艺》《延安·延安》《毛泽东同志在鲁艺》……以延安为“中心”,吴为山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凸显共产党人领导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如果说诸多延安主题的雕塑多以静态人物为主,那么吴为山为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所做的浮雕《铁道游击队》就更显动势:两组大型浮雕呈现铁道游击队诞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更有铁道游击队员扒火车、打洋行、截军列、百里护送的“精彩动作场面”——在新中国文艺史上,以“铁道游击队”为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珠玉在前,而“吴为山版”的“铁道游击队”中,有的战士从火车上面凌空跃下,还有人骑着马冲破铁路封锁……“动作戏”满满,以视觉艺术的形式直观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内津浦铁路沿线活跃着的铁道游击队之神勇,他们与人民群众一道,以血肉之躯同日伪军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造就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铁道游击队 浮雕 吴为山 (请横屏欣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坚实保障,有效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凝聚起亿万民众的抗日力量,为抗战最终胜利提供了不可动摇的战略依托与精神支撑。吴为山以此为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雕塑创作,更让今日的公众在视觉审美中洞悉人民战争的伟力。
立足人类和历史的高度:
从历史悲剧到雕塑史诗
吴为山全然忘我,激情投入,经常躺在雕塑架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南京读大学时,去参观了刚建成不久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有‘30万’的巨大数字写在墙上,万人坑里有森森白骨,一层遗骸一层石灰,层层叠积;有些遗骸的头盖骨上有很深的刀痕,有些骨头是打断掉的,还展示了为烧尸体准备的汽油桶……对我的震动很大。”吴为山说。
艺术创作总要“返回故乡”——或从故土的文化资源中找到滋养,或在故乡进行在地性创作。吴为山基于江苏本地历史而生发的代表之作,当然不能不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
2005年12月15日令吴为山终身难忘——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12月13日的两天后,他接受为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创作大型组雕。“时值寒冬,北风凛冽。我的心情沉重,仿佛时间倒流到1937年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那逃难的、被杀的、呼号的……那屠刀上流下的鲜血正滴落……极目西望长江滔滔,平静中有巨大的潜流,俨然三十万亡灵冤魂的哀号。”他回忆。
作品是要站在南京看待这座城市的血泪,悲愤回顾当年市民的苦难遭遇;或是站在国家民族的方位,看待吾土吾民所蒙受的劫难?吴为山在接到创作任务后,首先考虑的是立意:“我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类、历史的高度来反思这段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兽行,才能升华作品的境界,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纪念、仇恨。”他在构思过程中回顾了大量反映抗战题材的作品,发现很多都是再现场面;而他认为,作为战争受害方,中国有责任控诉罪恶的侵略战争,有责任告诉世界,和平是人类精神所栖。因此,他选择了凝固平民悲怆的形象,表现祖国母亲蒙难,呼唤民族精神崛起。他放弃了“尸横遍野、血染成河”的表现形式,转而以旋律的跌宕节奏来呼应4个主题——“高起”对应着11.5米高,以体量、形态、张力产生的悲怆主题的《家破人亡》,“低落”对应着各具神态、体态、动态的《逃难》,“流线蜿蜒”则呼应12米高、造型抽象的《冤魂呐喊》,最终以“升腾”之势推动《胜利之墙》的情绪氛围。四组雕塑组成的悲壮历史巨章,2007年12月13日落成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家破人亡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造型似大写之“人”的大型雕塑《家破人亡》成为整个纪念馆的标志,它表现被凌辱的母亲悲痛至极,无力地托着蒙难的孩子,麻木地向天呼号,屈辱而不屈服的形象。它采用“大写意”的创作手法,让母体成为山河、成为巨石、成为苦难的纪念碑,嶙峋而沧桑的躯干肌理,在视觉上予人以震撼。其塑造手法中刀砍、棒击、棍敲与手塑的综合运用,满布的雕痕,诉说民族苦难的记忆,刻载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罪恶。“那是艺术形式再现的苦难记忆、记录的累累暴行。艺术家还有意将衣纹刻得很深,远远超出现实衣纹的视觉效果,从而引发观者的联想,生成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这不仅是衣纹,更是伤痕,是刻在肉体上、精神中的伤痕,触目惊心、无法忘记。”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主任朱剑如此评论《家破人亡》。
逃难之一——求生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二——挣扎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三——孤儿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四——母与子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四——母与子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七——圣洁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八——小孙儿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九——最后一滴奶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九——最后一滴奶 青铜雕塑 吴为山
逃难之十——抚魂 青铜雕塑 吴为山
“这组雕塑我做得极为淋漓酣畅”,吴为山在介绍《逃难》时说。“逃难”的人群中有妇女、儿童、老人,有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僧人——其中,最为让人悲悯的是婴儿趴在死去母亲身上吮吸最后一滴奶的场面;最令人心酸的是年迈儿子搀扶着80岁的老母亲奔逃;最令人惊恐的是被日军强暴的少女投井自尽的情景;最令人深思的是逃难僧人途中在死者干瘦的尸体边停留,替其阖上含冤不闭之目……21个人物,高低起伏、虚实错落,形成强烈的感情曲线,激扬沉郁、催人泪下。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逃难》将人类历史上的灾难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精妙的写实和概括的写意、准确的塑造和变形的夸张、结构和比例的所有标准……只服从于艺术的“表现”。
冤魂呐喊 青铜雕塑 吴为山 冤魂呐喊 青铜雕塑 吴为山
英国雕塑家约翰·阿特金认为,作为组雕高潮的巨型作品《冤魂呐喊》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念馆的内涵,这一杰出的青铜雕塑以灰暗的几何形建筑为背景帷幕,再现了悲剧与失落的主题。
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酷暑中露天劳作、在深夜进行10多个小时的连续创作……吴为山在悲壮的音乐旋律中完成的每一个形象,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足以震撼每一位珍爱和平的人士。
“这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一组雕塑。”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著名油画家靳尚谊亦认为,雕塑的整个构思,包括处理和整个内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很生动,也很感人。的确,这组作品所凝聚的悲与愤产生的速度与力量,让艺术家的情感和民族情感、人类情感相融。
建筑大师吴良镛说:“这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只是苦难同胞在野兽奴役下的恐惧悲号与死亡前的挣扎,呈现了人类罕见的历史悲剧,是雕塑的史诗。”“那些在大屠杀中逃难的同胞,他们的灵魂仿佛被复活,他们的惊恐、悲愤,他们的呐喊、呼号从人性的深处发出,他们的身影、形态、动态是人类经受灾难、屈辱和人类伸张正义、祈求和平的象征。它再一次敲响警世之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吴为山在谈及他的这件代表作的主旨时如是说。
对话:记住历史,祈望和平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9岁的常志强目睹胸口被刺伤的母亲挣扎着给两岁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死去;弟弟的泪水、鼻涕与母亲的血水、奶水冻凝一起,这个悲剧场面被吴为山凝固在雕塑中。78年后的2015年,87岁的常志强专门到纪念馆前去看了组雕——在化为永恒的母亲和弟弟面前,老人仍然声泪俱下,紧紧地拉住吴为山的手说:“感谢你!家庭的苦难、国家的苦难被你永远凝固在这里。”
“我常常在思索,如果真的存在灵魂,那当年的受难者会怎样告诉今天的人们,他们身心受到的创伤?”自1982年吴为山求学于南京开始,他常常在清明时节,祭扫死难的同胞;组雕作品完成后,他也经常陪友人、国际来访者甚至日本同行来此凭吊,也常常可以看到日本人士抱着忏悔和赎罪的态度在献花。
多个版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威尼斯宫、韩国浦项美术馆、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等地展出,每到一地都引起各国观众的强烈反响。2014年6月,国家领导同志将此组雕小稿作为国礼赠送给以色列耶路撒冷亚德瓦希姆大屠杀纪念馆,成为人类共同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重要标志。许多韩国观众在浦项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前敬献白花,组雕还进入韩国最畅销的儿童图书馆。德国、乌拉圭等国驻华使节专程到南京参观组雕,让他们更深刻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带给中国人民的创伤。“他满怀对受难同胞的同情,将自己的才华完全展现在世界的面前。”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罗伯托·鲁吉说。
淮安的古淮河北岸,2017年开馆的张纯如纪念馆庄重典雅,朴素沉静,纪念馆大厅中一尊半身高的张纯如汉白玉雕像,成为对这位杰出华裔作家的深情纪念。2015年,在看过南京大屠杀组雕后,张纯如的父母从美国专程来到北京,邀请吴为山来创作张纯如的雕像。他们对吴为山说:“你应该与张纯如有着同样的民族情感,只有你能雕得出她的精神来。”雕塑《张纯如》凝结了她36载风雨人生,观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张纯如眼底眉梢间传递出的悲天悯人。张纯如以这份悲天悯人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对话”,而吴为山在与张纯如的“对话”中,更将这位正义作家的坚韧刚毅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纯如 汉白玉雕塑 吴为山
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拉贝日记》——约翰·拉贝这位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在上世纪40年代南京城陷于战火、百姓无助呻吟之时,与多位国际友人共同设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0多万平民,南京人民因而将拉贝视为“恩人”“活菩萨”。
吴为山创作的青铜雕塑《拉贝像》立于南京拉贝故居
然而,“恩人”的墓地却一度无碑无铭——1950年,拉贝在柏林去世,长眠于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他的墓碑一度被拆除。2012年,南京市委决定“以感恩情怀修葺好拉贝墓”,邀请2006年曾为南京拉贝故居塑造过一尊《拉贝像》的吴为山设计、创作柏林拉贝新墓。
“南京人民不能忘记恩人,中国艺术家更不能忘记。”吴为山邀请好友单踊共研构思,以南京雨花石铺设碑基,以河北曲阳花岗岩筑碑体,将“南京”首字母“N”嵌入碑身结构之中——在黑白石材构成的战争与和平交界线上,由他创作的拉贝青铜浮雕被安放其上,静静注视着那个他曾拼命守护的城市。浮雕上的面容,目光深远,似在凝望东方,“看他的眼睛,能读出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吴为山以“目光”“对话”拉贝——2013年冬,碑立柏林,心归南京。
“2018年5月,《马克思》雕塑在德国特里尔落成的时候,拉贝先生之孙托马斯·拉贝专程去特里尔见我。我告诉他:我是一个艺术家,我代表着南京人民的心声,代表着中国人对拉贝先生的敬意。”吴为山说。
在不断地“对话”中,“以颤抖的手抚摩三十万亡灵”“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的艺术家吴为山的创作中,没有出现过侵略者的形象,全部表现的是遇难同胞、中华儿女——他考虑的始终是“雕塑什么人”的问题:“我们是以和平祈望而塑魂的,是为纪念我的同胞而塑魂的——我创作的主题是: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中国人民曾经经受的苦难是世界人民曾经经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胜利,而其中最深刻的情感基础是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渴望。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2007年吴为山在创作完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后曾深情地写下诗句并铸刻于其上:“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吴为山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