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地主老财收租,好歹田契在册、斗秤在目,摸得着也看得见。如今那帮穿西装敲代码的,割起韭菜来连刀都是隐形的。你感觉不到疼,但口袋早已空了。
为什么现在赚钱比吃屎还难?不是我们不努力,是游戏规则早就被改了。
以前地主老财收租,好歹田契在册、斗秤在目,摸得着也看得见。如今那帮穿西装敲代码的,割起韭菜来连刀都是隐形的。你感觉不到疼,但口袋早已空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现在最值钱的早就不是房子、车子,而是你的数据、你的时间、你的注意力。
过去地主收地租,后来房东收房租,现在?资本巨头收的是“数据租”“流量租”“算法租”。
你以为手机是你的?大错特错。那是人家的数据采集器——你点一次屏幕,滑一下视频,甚至半夜睡不着刷两下购物软件,全都被精准标价、实时拍卖。
你在短视频多停留3秒,算法立刻给你的注意力贴上三毛的标签;你出门旅游刚回来,第二天机票价格悄然上涨;你听什么歌、走哪条路、点什么外卖、犹豫多久才下单……这些行为,早就变成新型生产资料,被牢牢圈在资本的私人领地。
更可怕的是,这些数据,它居然会“自我繁殖”。
你用一次外卖软件,它就多摸清一点你怎么花钱;你多刷五分钟视频,AI就学会一招怎么让你上瘾。等这座“数据雪球”滚成庞然大物,你发现楼下的煎饼摊莫名其妙涨了五毛钱,却连骂娘都找不着人。
这帮人嘴上高喊“开放共享”“科技普惠”,背地里玩的还是垄断那一套。
你见过几个互联网大厂没干过这些事?
· 先用补贴低价逼死小商家,垄断市场立马涨价;
· 拿用户数据训练AI,再拿AI替代人工;
· 说赋能小微企业,结果把小老板绑在平台上吸血。
你以为你在用APP?其实是APP在用你:
· 你刷视频,是在帮平台赚广告费;
· 你写点评,是在帮它控制商家;
· 你比价下单,是在帮它优化算法。
最讽刺的是,等到算法强到可以取代你的那天——你连被剥削的资格都没有了。
那些既得利益者捂着钱袋子的样子,活像偷油的老鼠抱着油壶,滑稽得很。
还记得某大佬被问到“数据垄断”时当场急眼:“企业收集的数据,凭什么算是公共财产?”翻译一下,意思就是:“我偷你的油,凭什么分给你?”
他们设计了一个完美闭环陷阱: 用你的数据画你的像, 用你的像挖你的坑, 你掉进去之后,还得花钱请他们递梯子。
你在电商平台给爸妈买件衣服,转头养老保险推销电话就打过来;你在医院小程序挂个号,第二天保健品广告精准追来。被抓包了就一句“技术失误”搪塞过去——数据安全?我看是自己搞、自己卖,真行。
你再看看:
· 外卖平台用算法规定骑手的生死时速;
· 网约车用抽成比例吸干司机的血汗;
· 电商巨头用流量霸权掐住商家的喉咙。
你开个小餐馆?不交够“平台税”,根本没人看得见你; 你跑网约车?不接赔本单,就永远抢不到好活; 你在工厂拧螺丝?不加班到凌晨就保不住饭碗。
这哪是平台经济?这分明是赛博地主重临。
更恶心的是,他们还要“两头吃”: 消费者这边,大数据杀熟,看人下菜碟; 商家那边,佣金层层加码,活动逼着你参加。
你一碗面卖20块,平台先抽6块,再逼你搞“满30减15”,到手还不如菜钱。
你好不容易想撤,却发现客人早被养成了“没补贴不下单”的依赖症——离了平台,死更快。
你以为网购便宜?那是平台先烧钱,干掉楼下小卖部,再用供应链压垮厂利润。等到实体店倒光、厂家关门,你才发现:全世界都是比菜市场贵三成、品质还更差的贴牌货。
到最后,骑手要和机器人竞速,司机得和算法拼耐力,白领写个PPT还要跟AI比效率——当我们质问“为什么打车越来越贵”,他们说这叫“动态定价”;当配送费莫名暴涨,他们说是“深度学习的结果”。
哈哈,横竖咱们老百姓也听不懂这些高科技。
某外卖CEO曾炫耀算法让骑手“多送50%订单”——但我们该问的是:这50%,是用多少起交通事故、多少条人命换来的?
某直播平台吹嘘算法提升“用户30%粘性”——但我们该看清:这30%,制造了多少焦虑、抑郁和信息茧房?
我们彻底成了“数据奶牛”:产奶、吃草,最后被做成牛排卖出去,美其名曰“消费变现”。
但记住,资本最怕的,就是我们觉醒。
我们要问: 凭什么我们生产的数据,成了他们的财产? 凭什么用我们的时间训练出的AI,反过来抢我们的饭碗?
当我们开始用法律对抗算法, 当我们看清所谓“平台经济”不过是一场换壳的收租游戏, 当越来越多人拒绝成为隐形刀下的韭菜——那些藏在代码后面的人,才会真的慌。
当然了作为一位创业者,如果你不懂大数据背后的赚钱法则,大概率你会成为房东的打工人!老板们请记住:大数据背后是用户思维,老板们只有从产品思维的红海市场中走出,转变为用户思维,你才能成为那20%赚到钱的佼佼者!那什么是用户思维呢?一个案例让你学会用“用户思维”来引爆你的生意!
用短平快的流量打法,三年多在全国狂飙6900多家门店,请全国人民免费喝咖啡,吸引上千万会员——瑞幸咖啡的崛起,堪称营销史上的一个现象级案例。
懂营销的人都知道,品牌要想快速出圈,第一步就是“造势”。瑞幸很聪明,一上来就选择“碰瓷”星巴克,成功让消费者把自己和星巴克摆在同一擂台。这一招,不仅迅速拉高了品牌档次,更在用户心里种下“平价版星巴克”的认知。
但真正让瑞幸实现爆发增长的,是它果断向线下要流量,并把流量沉淀到私域的策略。它的核心动作极其直接:免费请你喝咖啡。用户只需下载APP或激活小程序,立刻就能领取一杯免费饮品。用一杯咖啡的成本,换一个用户的下载、注册和首触,让消费者毫无负担地成为你的用户——这才是高级的营销套路。
而这还不是全部,瑞幸的终极大招在于“裂变营销”。每下一单,分享给一位新用户,双方都能再免一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户自成推广节点,流量如滚雪球般爆发。
光有裂变还不够,流量的转化和留存要靠社群运营。瑞幸的整个营销链路非常清晰:先制造热度,再培养认知,中间通过低成本甚至负成本获客,最终把所有用户导入私域,反复触达、持续转化,形成闭环。
这套打法不仅瑞幸能用,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同样可以复制。只要节奏踩得准、执行到位,下一个“爆单”的,或许就是你。
在无模式不商业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你还在坐等顾客上门、还在靠差价赚钱、还在靠打折促销、拉条幅摆展架、发宣传单页引流获客注定你无法做强做大,甚至会沦为房东的打工人。
做生意赚差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赚的是现金流,玩的是模式,整合的是资源!如果你是一位实体生意创业者,或者想创业,强烈推荐你学习我的专栏:《超常规营销获客》,本专栏通过丰富的门店案例,专注实体店当下的痛点,帮你打造实体生意引流、锁客、复购、裂变的营销闭环。
来源:权工匠说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