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明确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也称为“百五节”,偶尔也有106天的情况。浙江《杭县志稿》记载:寒食节,俗以清明前五日为“头寒食”,三日为“二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明确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也称为“百五节”,偶尔也有106天的情况。浙江《杭县志稿》记载:寒食节,俗以清明前五日为“头寒食”,三日为“二寒食”,一日为“正寒食”。现在该节日已被淡忘,只在部分地区流行。
关于该节日起源最古老的为“改火说”。
在古代,火是一种神圣的存在,人们认为火是有生命的,不能长年使用同一个火种,用久了要熄灭重新取火。每年的初春季节,进行“改火”仪式。换火的过程,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于是逐渐有了这么一天不生火的日子。
最早记载改火的是唐代李涪的《刊误》:《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新火指的就是寒食之后的火。
其次是禁火说,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来自于周代的禁火制度。初春季节天干地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周朝就出了禁火的制度,也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用火安全,防范火灾,后来逐渐形成了节日。隋代杜公瞻在注《荆楚岁时记》时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辽宁《兴城县志》载:(清明)前三日家家多备饼饵食之,盖取寒食禁烟之遗义,故曰“寒食节”,亦曰“禁烟节”。
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介子推(介子),唐朝之后基本都统一到这一来源。比如《辞海》记载: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一个要报恩,放火也要把你烧出来;一个铁了心不受禄,被活活烧死。于是禁火冷食以纪念介子推。汉朝时最为隆重,山西地区禁火一个月以示纪念。
寒食节自晋朝以后推广到全国。
到了唐代,统治者重视寒食节,寒食节增添了皇家色彩。 开元年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举国休3日。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颁布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休假五日”,寒食节成为华夏民族重要的节日。贞元六年,寒食连同清明的假期延长至7天。 除了休假,宫廷内还会举行寒食内宴。 原本两个前后相继、主题不同的节日,在唐朝因休假连结在一起,直接导致后来清明节的反客为主。
宋朝沿袭唐朝寒食禁火风俗,将寒食节视为与冬至、元旦(1949年以前指正月初一)并重的“三大节”之一。宋朝规定寒食七日假期,节日活动更加丰富。
元代统治者不重视寒食节,节日内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娱乐化的节日主题。
明朝大多沿用宋朝旧制。
清初汤若望对历法做了一次改革,将清明节从寒食节两日后,改为一日后。两个节日连在一起,逐渐融并,进而被清明节取代。寒食节的众多节俗被吸纳为清明节的内容,比如祭祖、吃寒食等。 清明节在时间、地点、规模、礼仪等诸多方面都逐渐形成了定制。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汤氏历法,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天。除少部分地区外,寒食节已经融入清明节。
寒食节有众多习俗,吃冷食、祭祖、踏青、荡秋千、蹴球、咏诗等。
最标志性的当属吃冷食,寒食节不能起火,都吃冷食。需要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备食用,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造饧、大麦粥……斗鸡,镂鸡子,斗鸡子。
寒食吃食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饧、凉粉、凉面、凉糕、炒奇、青团、馓子等。
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子推燕(寒燕儿)等。多数都有寓意,俗语有“蛇盘兔,必定富”一说。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
寒食节另一个重要习俗是祭祖,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唐朝之前没有规制,唐代编入《开元礼》成为礼仪的一种。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古代祭祖一般较远,这个时节气候宜人,于是祭完祖后,回来路上顺便踏青,逐渐形成习俗。如宋朝李之彦《东谷所见》记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荡秋千和蹴球是唐朝兴起的两个习俗。最初为宫廷游乐项目,秋千为宫廷女子游乐(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蹴球为武臣及勋戚子弟玩乐(《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
文人们在寒食节时,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咏者甚多,发展为另一个习俗——咏诗。唐朝寒食的诗作有300余首,宋及之后有100余首。如杜甫的“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杨万里的“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高启的“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以介子精神为精髓,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忠孝慈悌文化,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凝聚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将中华传统文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叫我胖虎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