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少企业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管理者埋首于密集会议,加班至深夜;团队成员连凌晨两点的工作消息都要及时回复。表面上人人 “拼搏”,实际业绩却迟迟难有突破。有行业调侃称 “除了不拿结果,其他都挺好”,玩笑背后,藏着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 —— 惯性思维。
在不少企业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管理者埋首于密集会议,加班至深夜;团队成员连凌晨两点的工作消息都要及时回复。表面上人人 “拼搏”,实际业绩却迟迟难有突破。有行业调侃称 “除了不拿结果,其他都挺好”,玩笑背后,藏着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 —— 惯性思维。
为何会陷入这种困境?人在固定岗位深耕三五年甚至十年后,易形成固化思维与工作方法,进入 “舒适区”。这些过往有效的经验,在动态变化的商业世界里早已失势:市场需求迭代、竞争格局重塑、技术工具更新,十年前的成功路径,如今可能只剩失效。就像现代化战场中,对手用无人机、导弹作战,若仍固守旧战术,再努力也难改被动局面。
惯性思维在管理与 IP 领域有三大典型表现:一是固守旧方法,总觉得 “以前能成现在也能成”,却忽视市场每年的剧变,最终路越走越窄;二是拒绝新工具,面对 AI、短视频、直播等新机遇,总以 “不会”“不适合”“没准备好” 推脱,本质是不愿跳出舒适区;三是自我感动,把 “忙到深夜” 当努力,却不反思方向是否正确,最终在 “假努力” 中偏离目标。
展开剩余57%对企业而言,管理者的惯性就是团队的灾难。有的管理者带团队做无意义重复劳动,将加班等同于敬业;KPI 未完成就怪市场,却不反思自身打法;灌鸡汤却不寻新路径。长此以往,团队积极性消磨、执行力下降,陷入 “忙而无果” 的循环 —— 团队的问题,往往是管理者思维局限的结果。
在 IP 领域,惯性思维同样是 “绊脚石”。不少想转型的老师,被建议做直播时说 “不适合”,拍短视频时称 “没团队”,发朋友圈怕 “被笑话”,线上卖课又说 “再等等”。一边盼转型,一边停在舒适区,拿着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
破局的关键,在于践行 “高势能打法”,核心是 “日更三件套”—— 这是 IP 的最低动作标准。朋友圈每天发 3-20 条,高频曝光强化存在感;深度文章每天 1 篇,沉淀思想建权威;短视频每天 1 条,借流量触达新用户。如今有 AI 助力,创客匠人已将流程优化到极致:无需团队、低成本,每天 20 分钟就能完成。能否做到,关键不在工具,而在是否愿意改变。
惯性思维的本质,是懒惰、恐惧与不持续:不愿学新技能,怕丢脸失败,改变浅尝辄止。但成长、突破与财富都在舒适区之外,拒绝改变就是拒绝成长,最终会被时代淘汰。
想要破局,需做好三点:一是管理者先改变,再带团队换 “武器”,领导的思维高度决定团队上限;二是用结果验证价值,加班不等于优秀,拿结果才是能力;三是从今天开始 “日更三件套”,别等 “准备好”,不完美的开始比完美的等待更有力量。
我们并非刻意批评,只是希望唤醒更多人:你不是不努力,而是方向错了;不是没天赋,而是被惯性困住。从今天起丢掉旧思维,用新打法前行,未来三年,你定会感谢此刻勇敢改变的自己。最后送三句话共勉:“企业的天花板,是创始人的认知;IP 的成败,是习惯的选择;拿旧地图的人,永远找不到新大陆。”
来源:奇点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