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只盯着AI了!固态电池可能才是九月真正的主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3:02 1

摘要:本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全文8500字左右:前两部分聚焦宏观逻辑,属于“道”的层面,适合所有读者;第三部分则涉及个人“小术”,针对新能源部分个股——包括锂电设备、正负极材料、锂电池、电池材料及光伏等领域——进行技术走势推演。因涉及个人持仓观点,该部分内容设有一定

本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全文8500字左右:前两部分聚焦宏观逻辑,属于“道”的层面,适合所有读者;第三部分则涉及个人“小术”,针对新能源部分个股——包括锂电设备、正负极材料、锂电池、电池材料及光伏等领域——进行技术走势推演。因涉及个人持仓观点,该部分内容设有一定门槛,仅供有意者参详。

一、为什么是固态电池?
很简单,AI板块当前位置和估值已过高,曲高和寡,不可能永远一枝独秀。既然是牛市,板块一定会轮动——但轮动也要讲优先顺序。近年来市场偏好“景气度+想象力”的投资逻辑,那么谁先谁后就显得尤为关键。

这几年符合这些逻辑且值得关注的方向无非这几个:AI相关、固态电池、机器人、飞行汽车、军工、创新药、稳定币、稀土等,每个概念都衍生出不少子方向。然而:

AI位置太高;

稀土反复炒作,缺乏接力空间;

创新药7月刚走完一波,调整时间不足;

军工临近9.3节点,需警惕筹码兑现;

稳定币题材虚、难兑现,容量太小;

机器人、飞行汽车落地尚早,相关个股业绩普遍较弱,且它们要实现突破,核心前提都是电池技术的跨越

那么市场究竟优先轮动什么?

在此之前,不妨先看景气度,我们就看中报的营收,从宁德时代(7.27%)、比亚迪(23.3%)、亿纬锂能(30%)、欣旺达(12.8%)、国轩高科(15.48%)等企业中报可明显看出,今年锂电池行业景气度很高,营收普遍增长。

来看一组数据:据SNE Research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46.9万辆,同比增长31.8%;动力电池装机量504.4GWh,同比增长37.3%。储能方面,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市场需求快速释放。ICC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258GWh,同比增长106%。动力与储能已然形成“双轮驱动”,持续推升锂电池市场需求。

说句题外话:近十年气候异常变化大家有目共睹。若依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当前世界或许正面临千年尺度的大气候转换——未来甚至可能重现殷商时期河南遍布大象的景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储能在未来多年的需求都将保持强劲。天气越来越热,谁不需要光伏、储能和空调?

所以回到景气度问题:谁敢说电池景气度不高?有几个行业比得上?

唯一的问题无非是“太卷”。但另一方面,当前锂电设备正迎来更新换代的节点。去年下半年起,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锂电企业资本开支已大幅提升。

更重要的是,技术层面正迎来重大变革:固态电池开始登台
要知道,上一次锂电池的重大技术变革是三元锂电池,它一手缔造了宁王这只万亿神股。谁说这一次,没有企业能借固态电池成为新王者?

恰在这一关键节点,先导智能披露了一份亮眼中报:自2024年底低谷后,一季度已初现复苏迹象,二季度则明显加速——净利润同比增长456.3%,最关键的是现金流大幅改善,同比上升231%,达到23.5亿。这反映什么?

说明锂电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已然启动,伴随各家陆续公布固态电池进展,“设备先行”的逻辑已获验证。也就是说,先导智能后续业绩势必逐季走强,景气度确定性极高。

因此,当AI概念盛极渐衰,主流资本齐刷刷看向这里——这也正是我将先导智能视为本轮固态电池行情阵眼的原因。

若在三个月前,像先导这样的中盘股几乎不可能暴力拉升。但如今呢?市场持续维持3万亿以上成交额,资金聚焦少数个股,五千亿巨头都能拉出20cm涨停——这是牛市。而此时,先导这种“不大不小”的体量,恰如薛之谦那首歌:《刚刚好》

基于市场选择的角度,我刚才阐述了一个逻辑。接下来,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总结一下固态电池的三重核心逻辑:

第一,反内卷。反内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行业毛利润有望提升。尤其是锂电池这类我国占据绝对优势的高端制造业,未来的利润空间预计将逐步扩大。一味内卷,无异于拿自己的成果去补贴全球——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第二,蛋糕正在变大。锂电池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不管是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从目前数据来看,至少未来两三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蛋糕做大了,所有参与分蛋糕的企业——无论份额大小——都有机会享受行业红利,分得更多。

第三,承接第二点,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崛起,可能会改变市场分蛋糕的格局。就像三元电池曾经成就了宁德时代半固态、全固态电池路线的推进,也有可能让行业洗牌。如果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不再一家独大,会不会出现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欣旺达、孚能科技、清陶能源等企业切走更大份额的局面?

那么可能带来什么变化?一方面是锂电池整体市场扩大,另一方面二线甚至三线企业也有机会拿到更大块的蛋糕。宁德时代市值能达到1.4万亿,谁敢断言其他企业没有追赶的可能?

举个例子:谁说国轩高科未来没有可能实现2000亿市值?不然它为什么要投入40亿元建设新型锂离子电池基地?有人质疑其中报利润不高、估值过高,我却笑他们看不穿:中报没有预增就说明利润增长不会超过50%,但只要保持增长,35%和45%本质上没有区别。

国轩高科为什么能涨停?

市场难道不正是在交易其半固态/固态电池的技术领先预期吗?如果能率先推出产品,就有机会切入高端市场、扩大份额;大股东大众集团会不会大规模采用它的新电池?再加上与巴斯夫合作的储能项目,以及中东、摩洛哥等地区的订单,储能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可观。

所以你看,像国轩高科这样的股票,市场到底在交易什么?不正是它未来可能切到更大蛋糕的逻辑吗?

更何况即便就以动力电池为例,今年上半年,国轩高科在还未推出新电池的时候,增速就已经是行业第一了。

所以有没有可能切到更大的蛋糕,相信你们自己心里有个数。

随着市场整体扩容,宁德时代未来肯定会超过1.4万亿,国轩高科为什么不能到2000亿?亿纬锂能或者其他企业,又何尝没有可能?

回过头来看当前AI领域的炒作:寒武纪真的值7000亿?工业富联能到1万亿?那些年营收仅几亿的公司又凭什么市值几百上千亿?说白了,市场本身就是在交易想象力和牛市情绪。

而国轩高科们站上2000亿的逻辑,可比现在AI板块绝大部分标的要坚实得多。

对了,写到这里,有新关注的可以看看之前写的文章,比如这篇:小荷才露尖尖角--固态可能会成为接下来的主线。

二、当前的国际形势及其对市场影响的大致分析

说实话,就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市场上绝大多数人对国际局势的认知其实相当肤浅——尤其是金融圈的人。越沉浸在这个行业,反而越容易“就金融看金融”,跳不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结果就像井底之蛙,视野越来越窄。(当然,你们也可以认为这才是我的浅薄之见、夜郎自大。这部分我不多解释,各位自行判断。)

至于那些能真正立足国际格局的变化,再深入分析其对股市的影响,并且还能把这条逻辑讲通、讲透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好了,长话短说,毕竟我不是国际观察博主,所以就简单提几个观点:

第一,我们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全球真正的老大;

第二,以阿美为首的西方世界,内部撕裂和内讧的概率正在变大——原因很简单,五七空战之后,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军事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加上九三阅兵将进一步形成武力威慑,打消某些人不该有的念头。既然咬不动我们,那就只能调头内部互撕。

第三,所以我们越是展示代差级的武力,我们内部就越稳定,但外部却可能越混乱。全球火药桶频发,尤其是美国内部的乱象已经越来越难以掩饰。

那么,为什么说我们会有牛市?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海外各大资本集团已经意识到,“大争之世”已经开启。正因为我们有超越级的武力作为后盾,这里可能将成为未来唯一能够实现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净土”了。

所以,这场牛市的根基到底是什么?

是全球资本正在纷纷涌入我们这里,寻求避风港与增长机会的超级大国牛,并且这场超级大国牛,最终的高度可能会超出绝大部分人的预计,我个人认为这场超级大国牛可能是未来三十年最大的一波机会,这才是最底层的逻辑。

说实话,我理解很多人——特别是四十岁往上那代——长期习惯了自我矮化。他们的认知框架,还停留在三十年前刚“开眼看世界”时的震撼里。从心理学上讲,这也很正常:人往往深刻受困于年轻时的叙事,中年之后若停止学习、放弃更新,就很容易陷入停滞,失去对自身国家发展最起码的理性判断。我能理解,所以我不争论,只讲我的逻辑。

接下来我就谈两个问题,说清楚了,有助于各位真正理解这个世界,进而理解这个市场。

第一,欧美凭什么享受了几十年的“岁月静好”?

道理其实很简单。

一是西方几百年的历史积累——至于怎么积累的,稍微读点历史的心理都门清;

二是靠这几百年的家底,他们在生产端占了好位置— 那些高利润、高附加值的产业,那会儿全攥在手里。结果就是,我们好多年都被贴 “低端制造” 的标签,而他们,可以一直优雅地“静好”

举个例子:盾构机。曾经这玩意儿被欧洲死死拿捏,一台卖几个亿,还不让拆、不让碰,连换颗螺丝都得花几十万欧元请他们的工程师“专程”来磨洋工——否则机器就“不保修”。什么意思?你懂的。但是后来等我们一旦突破,价格直接打成原来的十分之一,然后他们的生态位呢?还存在吗?

再比如,某些股票论坛上总有人夸夸其谈,说什么“只有英伟达链才有高利润”,仿佛英伟达就是高端、厚道的象征,而国内产业链早被“华米OV”、比亚迪、宁德时代之流盘剥得干干净净。

嘿嘿,要我说,这些人就是典型的二极管思维。

这就好比某些女频小说意淫“穿越回民国当姨太太”——既不懂什么叫姨太太,更不知道自己可能连丫鬟都混不上,还对“饿piao遍野”的真实历史毫无概念。没有人民史观,就总自我代入“高端生态位”,简直是可笑又可悲。

凭什么他们利润高?不就是和从前的盾构机一个道理吗?

人家有技术、有品牌、有定价权。你不艰苦奋斗、不打价格战、不拼命搞研发,凭什么抢市场?

在你没突破之前,人家卡着你的脖子,自然利润丰厚,随便漏点汤就够下游喝饱——因为我们不得不买。

反过来看,我们的稀土,不一样也在绝对意义上卡别人的脖子?你瞅瞅雷神的F35雷达,离了我们的稀土能搞成不。

再说了,就我们现在的攻关速度,英伟达那点领先优势还能撑几年?满打满算三年顶天了。一旦我们追平,你猜我们还会不会大规模用达子的东西?

所以现在市场把英伟达链的预期打到三五十年后,简直是荒谬至极。高利润能不能再维持三年都难说,还扯什么三十乃至五十倍估值?

这就是为什么我根本不看什么“达链”——工业富联、中际旭创、新易盛之流,在我看来,全是超级大泡沫,然而身在局中的那些搞金融的所谓精英,他们因为坐井观天,大量的人压根看不到这个层面,所以拼命去唱多别人,看空自己呗,用一句说的不太好听的话形容这帮人,人家拉了一tuo大的xiang都是香的,闻起来就是英伦味,特劲道。

第二,为什么阿美集中于进行AI突破?到底他们有没有希望?

上面扯得有点多,这个问题就简单点儿说吧——为什么阿美几乎把全部家当都押在AI这一个篮子里?

在回答之前,你可以先翻翻我很早之前写的一篇文章。

顺便我也反问一句:面对现在的我们,阿美还有几个领域能称得上“绝对优势”?

金融,确实还遥遥领先;芯片半导体,还有些身位;创新药,勉强算有积淀;再加上一堆文科领域话语权仍在——除此之外呢?没了。

不靠第四次科技革命,它拿什么翻盘?

所以你看,金融市场为什么拼命炒作英伟达?

因为AI已经是阿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吹英伟达,哪来的预期?没有预期,故事怎么讲?股市债市拿什么撑?又凭什么让别的国家继续信它?

难道阿美不想炒别的?机器人、无人机、飞行汽车、宇宙飞船……是不想吗?
是根本炒不动。它在这些领域早就毫无优势,只能all in AI,幻想未来收全世界的“算力税”——结果呢,半路还被DeepSeek这类玩家狠狠背刺。

再举个例子:你真以为它没试过别的?看看它稍微能拿得出手的一家固态电池公司——SolidPower Inc.,前阵子周线级别翻了多少?

八倍。所以是资本市场不愿意炒其他高科技方向吗?

不是不愿意,是其他领域全被遥遥领先,根本没得炒。

但问题来了,AI炒了这么多年,下游应用有几个真正赚到大钱的?

下游迟迟不见利润,上中游的算力投入靠什么持续?

真能左脚踩右脚,一路螺旋升天?

是,我承认AI大概率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但距离真正落地、大规模盈利,说实话至少还得十年。眼下A股炒的那些AI产业链,真正能稳定赚大钱的,来回不就英伟达链上那几家?其他公司,业绩在哪?

所以我最后再问一次:

下游没利润,真能靠“预期”左脚踩右脚直接上天?

这种违背商业基本逻辑的事,我是不信。你信?那你信吧。

第三部分因为涉及个人持仓,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来源:南宫小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