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3 年,谢晋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名门世家,书香气息弥漫在他成长的每一寸空间。祖父是当地名士,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秋瑾、徐锡麟是好友,心怀家国大义;父亲是香港颇有名望的会计师 ,精于财务,在商界颇具地位。两代长辈对身为长房长孙的谢晋寄予厚望,规划好了一条平坦且
1923 年,谢晋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名门世家,书香气息弥漫在他成长的每一寸空间。祖父是当地名士,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秋瑾、徐锡麟是好友,心怀家国大义;父亲是香港颇有名望的会计师 ,精于财务,在商界颇具地位。两代长辈对身为长房长孙的谢晋寄予厚望,规划好了一条平坦且荣耀的道路:考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成为备受尊崇的专家博士,子承父业,光宗耀祖。
然而,年少的谢晋内心却涌动着叛逆的浪潮,对长辈安排的 “仕途” 毫无兴趣,反而对艺术展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他就读的小学旁,有一座依水而建的庙台,那是草台班子的演出阵地。悠扬婉转的越剧唱腔,顺着微风飘进谢晋的耳朵里,瞬间就抓住了他的心。每当听到那一声深情呼唤的 “梁兄”,演绎着《英台哭灵》的悲切,他便泪水涟涟,被剧中人物的情感深深打动;而那富有节奏感的笃板拖腔,讲述着《哪吒闹海》的奇幻,又令他心驰神往,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之中。课堂上的谢晋,心思早已飘向了庙台,心不在焉。下课铃声一响,他就迫不及待地蹦上乌篷船,赶去看社戏,常常沉浸其中直至天亮,仍舍不得回家。
后来,谢晋随父亲举家迁至上海,这座充满活力与时尚的城市,为他的艺术追求打开了新的窗口。在上海,他对艺术的热爱逐渐聚焦到电影领域。那时的他,常常跟随母亲出入电影院,如饥似渴地观看各类影片。《渔光曲》中展现的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与不屈抗争,深深触动着他的内心;《魂断蓝桥》里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让他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与无奈;卓别林主演的电影,以独特的幽默讽刺风格,为他呈现了别样的艺术魅力。他几乎看遍了 20 世纪 30 年代市面上能看到的所有电影作品,这些影片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对电影艺术认知的大门。
1941 年夏天,刚读完高中二年级的谢晋,做出了一个震惊家人的决定 —— 报考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这个决定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在父亲的观念里,戏剧行业不稳定且社会地位不高,远不如成为一名专业的学者或专家。但谢晋心意已决,他不顾父亲的阻拦,毅然踏上了追逐梦想的道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汇聚了中国戏剧界的众多名流,洪深、曹禺、焦菊隐等大师,他们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在课堂上回荡;他们扬起粉笔的手势,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这些都如同一束束明亮的火把,引领着谢晋在艺术的宫殿中摸索前行,开启了他正式的艺术学习之旅。多年后,谈及这段经历,谢晋满是感恩:“这些都是大家啊!现在想起来真是师恩难忘。”
1948 年,谢晋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毕业,正式踏入电影行业。如同众多怀揣梦想的新人一样,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跑龙套、担任场记、剧务,每一个不起眼的岗位,他都做得认真且投入,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机会。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为他日后的导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他深入了解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拍摄现场的调度,到演员表演的细节把控,再到影片后期的剪辑思路,都在他心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清晰的认知体系 。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谢晋迎来了他导演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 担任电影《哑妻》的助理导演。这个机会让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导演工作,学习如何将剧本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影像,如何引导演员诠释角色,以及如何掌控整个拍摄团队的节奏和氛围。他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才华和热情,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也为他后续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此后,他又陆续在《几番风雨》《二百五小传》等电影中担任副导演,不断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导演技巧,逐渐崭露头角。
1954 年,谢晋迎来了他导演生涯的重大突破 —— 独立执导淮剧短片《蓝桥会》。这部作品是他才华的集中展现,他凭借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对故事节奏的精准把握,将淮剧的艺术魅力通过电影的形式完美呈现出来。影片推出后,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也让谢晋正式晋升为导演,开启了他辉煌的导演之路。1955 年,他执导了第一部电影《水乡的春天》,该片聚焦农村大规模的土改运动,以真实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
在谢晋漫长而辉煌的艺术生涯中,“艺术高于生命” 始终是他坚守的创作信念,也是他攀登艺术巅峰的动力源泉 。他深信,每一部影片都必须倾注自己全部的激情,这不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更是一次生命的热烈燃烧。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艺术探索之路上,谢晋始终坚定地秉持着这一信念,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潜心挖掘生活中的独特之处,用镜头去展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人性美,呼唤那些常常被人们遗忘的高尚与正义。
谢晋对剧本的打磨堪称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经过反复斟酌。他的作品《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让剧本更加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他深入海南地区,走访当年的娘子军战士,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拍摄过程中,他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极为严格,从动作到表情,从台词的语气到情感的表达,都一一进行细致指导。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得《红色娘子军》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吴琼花、洪常青等角色也成为了观众心中永恒的英雄形象。
在电影《天云山传奇》的创作中,谢晋同样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为了真实地还原那个特殊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带领剧组深入偏远山区,实地取景拍摄。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如恶劣的天气条件、简陋的拍摄设备等,但谢晋始终没有放弃,他与剧组人员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谢晋对剧本的要求近乎苛刻,他认为剧本是电影的灵魂,只有好的剧本才能孕育出优秀的电影作品。在筹备电影《芙蓉镇》时,他与编剧古华密切合作,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他深入湖南芙蓉镇,体验当地的生活,感受风土人情,为剧本增添了丰富的细节和真实的情感。在选角过程中,他独具慧眼,挑选了刘晓庆、姜文等演员,他们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将胡玉英、秦书田等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使得《芙蓉镇》成为了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在谢晋辉煌的导演生涯中,奖杯与荣誉如繁星般围绕着他 。他的作品多次斩获国内电影界的最高奖项,金鸡奖、百花奖的奖杯摆满了柜子,这些荣誉是对他卓越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见证了他在电影创作领域的深厚造诣和非凡才华 。然而,在谢晋心中,这些闪耀的奖杯虽然珍贵,却远不及观众的一句认可、一声称赞。他始终坚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才是对他电影创作的最高褒奖,也是他艺术生涯的真正价值所在 。
谢晋的电影之所以能赢得观众的广泛喜爱,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电影反映社会现实,展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他的作品《天云山传奇》,通过对罗群等知识分子命运的刻画,深刻地反思了历史,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苦难与挣扎,以及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追求。影片上映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谢晋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
《牧马人》则以许灵均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成长,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这部电影以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叙事,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中许灵均与李秀芝之间质朴而深厚的爱情,以及他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都让观众为之动容,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力量 。
除了反映社会现实和展现人性美好,谢晋的电影还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强大的艺术力量,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为民族塑造积极向上的形象 。在电影《鸦片战争》中,谢晋以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精神 。
回顾自己的电影作品,谢晋深情地说:“我每导演一部影片,都是我一次生命的燃烧。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要呼唤自己的英雄,都要为自己的民族塑造形象。如果 20 世纪中国电影还没有美好的形象留下来,并且被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话,那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就没有尽到责任 。”
我国著名导演谢晋曾发出这样的疑问:“样板戏要是真的水平一般,又怎能被不断改编,流传至今呢?” 这一诘问,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重新审视样板戏艺术价值的大门。在文艺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无数作品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而样板戏却能跨越时光的阻隔,在不同时代被反复改编、演绎,始终活跃在舞台与荧幕之上,这背后必然蕴含着其不可忽视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在剧本编写上,样板戏的故事大多取材于中国革命历史与现实生活,塑造了一批鲜活、饱满的英雄人物形象。无论是《红灯记》中为传递革命情报而英勇无畏的李玉和,《沙家浜》中足智多谋、带领群众与敌人周旋的阿庆嫂,还是《智取威虎山》中深入虎穴、剿灭匪患的杨子荣,这些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剧本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展现了英雄人物在艰难险阻面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而且,剧本的语言简洁凝练、富有力量,既符合戏剧表演的需求,又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为后续的改编奠定了坚实的故事基础。
音乐创作是样板戏的另一大亮点。样板戏在传统京剧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了西方交响乐、民族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形成了恢弘大气、富有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以《红色娘子军》为例,其音乐既保留了京剧的唱腔韵味,又融入了海南民歌的旋律特色,还运用了交响乐的配器手法,使得音乐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史诗般的壮阔气势。剧中的许多唱段,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等,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即便在今天,依然能被许多人随口哼唱。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为样板戏的不断改编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在舞台表演方面,样板戏对传统京剧的表演程式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演员们在表演中,既注重展现京剧的唱、念、做、打等传统技艺,又融入了现实主义的表演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例如,在《白毛女》的舞台表演中,演员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将喜儿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农村姑娘到被压迫的 “白毛女”,再到获得解放的新生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新社会的光明。同时,样板戏在舞台美术设计上也极具特色,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布景、灯光、服装等,营造出与剧情相契合的舞台氛围,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样板戏之所以能被不断改编并流传至今,还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时代适应性和文化包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艺术家会从新的视角出发,对样板戏进行重新解读和改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在近年来的一些改编版本中,艺术家们会更加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的情感层次,使英雄人物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表现形式上,也会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多媒体元素等,让样板戏以更加新颖、多元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不断的创新与改编,使得样板戏能够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在谢晋波澜壮阔的电影生涯背后,藏着他作为普通人的温情与担当,对残疾儿子阿四那深沉的父爱,便是这份温情最动人的注脚。谢晋与妻子徐大雯育有四个孩子,其中小儿子阿四,也就是谢佳庆,患有智力障碍 ,生活无法自理。从阿四小时候起,谢晋便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换尿布、理发、刮胡子,这些琐碎而又充满爱的日常,谢晋做得细致且耐心。儿子怕痒不愿剃须,他就轻声哄着:“满脸胡子拉碴,多丢面子啊。” 简单的话语里,满是宠溺,让阿四乖乖听话。为了给儿子理发,谢晋还专门向人学习,回家后,那手中的推子和剪刀,一推一剪,都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 。
随着阿四慢慢长大,他独自出门玩耍时总会迷路走失,这成了谢晋夫妇最揪心的事。有一次,阿四不见了,夫妇俩心急如焚,四处寻找,找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谢晋匆匆赶到新民晚报社,要求急登 “寻人启事”,言辞间满是焦急与担忧。幸运的是,当晚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阿四被找到了,谢晋激动万分,将失而复得的儿子紧紧搂在怀里,那一刻,他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此后,为了防止阿四再次走失,谢晋在他的上衣口袋里,分别装进两张父子合影,照片后面写着谢晋的宅电、住址和说明:“我是谢晋的儿子。” 这个小小的举动,饱含着一位父亲的智慧与无奈,也为阿四的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 。
除了生活上的照料,谢晋也努力为阿四的未来做打算。他找到街道办事处,希望能为儿子谋份工作,让他自食其力。在街道的帮助下,阿四进入一家福利厂上班,尽管因癫痫发作,他只能待在家里养病,但厂里的照顾让谢晋稍感欣慰。平日里,谢晋还会利用空闲时间,教阿四一些生活技能和知识,“谢佳庆” 三个字,他手把手教了一周,阿四才勉强学会书写 。
在生活的另一面,谢晋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感悟,他倡导 “不怕老、不卖老、不服老” 的生活态度,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 。尽管已至高龄,但谢晋从不服老,他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也无需害怕,年轻是资本,年老是财富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 “老年人像青年人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人好比百灵鸟,有他们的晨歌;老年人好比夜莺,有他们的夜曲”,是他的座右铭,时刻激励着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
谢晋主张在生活中顺其自然,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过分刻意地追求健康养生。他认为,喝酒是对心脏的锻炼,老家绍兴是黄酒之都,从小接触黄酒的他,喜欢喝热黄酒,觉得喝酒后的感觉就像跑了 1500 米,充满活力 。他还坚持工作,将工作视为一种锻炼方式,每天忙碌的工作让他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
在与年轻人的相处中,谢晋从不倚老卖老,摆老资格。他深知老年人阅历丰富,有许多值得年轻人学习的地方,但他也明白,老年人不应吃老本,而应与年轻人交朋友,成为忘年之交,融入他们的生活 。他积极与年轻人交流合作,从他们身上汲取新的活力和思想,同时也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分享给年轻人 。他常说,与年轻人在一起,能让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对身心健康大有好处。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