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庆的省立政法学堂,攻读法政专修课,还兼学世界语等科目。1918 年,胡竺冰法政学堂毕业,留安庆从教。期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周新民、王步文领导下,参加了“六二”学潮和反军阀贿选等斗争。
胡竺冰
胡竺冰,又名可文,字铸侬,1893年出生,安徽无为县江坝乡冒新村胡家瓦屋人。
他14 岁进入乡村私塾,23岁考入设在
安庆的省立政法学堂,攻读法政专修课,还兼学世界语等科目。1918 年,胡竺冰法政学堂毕业,留安庆从教。期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周新民、王步文领导下,参加了“六二”学潮和反军阀贿选等斗争。
1923年春,安庆的军阀政府向进步力量疯狂反扑,胡竺冰被迫返回家乡无为县。他联系返乡的进步青年高莫适、季庶仁、倪茂芬、高士林等人,贴标语,散传单,发代电,力图将城市斗争火种播遍无为。
1924 年夏,胡竺冰和在无为的北方交通大学学生、中共秘密党员卢光楼等人,利用暑假之机成立了“青年读书会”,并在第二国民小学举办了演讲会和假期“义务补习班”,还通过讲故事、说笑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时事,讲述革命道理。
1926年,他在“义务补习班”的基础上创办了“义务小学”。这所学校为无为早期平民教育树立典范,还成为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时间内,无为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据点和发展革命组织的摇篮。这所学校很多师生都加入了共产党,或成为无为革命斗争的骨干分子。
1926年冬,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鼓舞下,胡竺冰同吕惠生、高莫适、季庶仁等,成立了国民党无为县党部,胡竺冰当选为常务委员,负责宣传、组织工作。
1927 年4 月上旬,北伐军7师3营抵达无为,各界人民欢欣鼓舞。胡竺冰抓住大好时机,要求北伐军赶走反动县长高寿恒。在北伐军的支持下,胡竺冰、吕惠生带领数千人闯入县衙,声讨高寿恒。北伐军随之逮捕了高寿恒,解散了反动政府。
各群众团体纷纷要求胡竺冰组建一个能为群众说话和办事的新政权,于是“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应运而生。胡竺冰被推为主任委员兼司法科长,吕惠生任秘书兼第一科科长,王绍宸任国民自卫团团长。这是无为县历史上第一个由群众民主推荐产生的政权机构。
北伐军离开无为不几日,无为反动势力抬头,强行解散“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逮捕了县党部部分成员。胡竺冰将大印藏在家中,便急速启程前往江西彭泽县他的外甥、中共秘密党员商恩普家避难。
胡竺冰流亡彭泽期间,经过对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指望蒋介石领导革命已成为白日之梦,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27 年7 月初,胡竺冰抵达武汉,找到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周新民、王步文、薛卓汉等热情地接待了他。
自此,胡竺冰与共产党组织发生直接的接触。从此,他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战士。
到武汉仅数日,胡竺冰又亲身经历汪精卫制造的“七一五”反革命事件。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进行了秘密转移。胡竺冰来到他的祖籍枞阳县浮山,在爱国教育家房秩五创办的浮山中学担任教员,当时的同事还有黄镇、诸良培等人。
1928 年,王步文也辗转来到浮山中学,在房秩五的掩护下创建党团组织,浮山附近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胡竺冰和大家一起办起农民夜校,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当成教材,并将《新青年》等杂志介绍给学生。
1929年春,胡竺冰受中共安徽省临委指派,前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他寄身于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忙于刻钢板、翻印文件和传单,并传递到3个地下联络点,机智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在上海期间,胡竺冰还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盟”、“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等进步组织。他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在上海工作的无为籍党的干部张恺帆、李白玉等,救济并安慰为革命献身的共产党人。
据同代的老共产党人回忆,早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党曾派商恩普介绍胡竺冰加入组织,但胡竺冰考虑到自己患有胃病和肺病,并已日趋严重,入党后会连累组织,在党外为党工作更方便,故没有正式入党。他虽然没有入党,但党组织和同志们都把他当成亲密的战友。
1937年,李白玉病逝,胡竺冰在安排李白玉的后事中再次被敌人盯上。党组织及时安排他离沪返回无为。
8 月,共产党员张恺帆、桂蓬、黄先、林李明等获释,他们一路乞讨回到无为。胡竺冰闻讯后立即前往张恺帆家探望,并将他们全部接到自己家———胡家瓦屋养伤养病。与此同时,一些在外地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志纷纷回到无为,聚集于胡家瓦屋,通过收音机了解前线战况和国际形势,研究无为的抗敌斗争。
在胡竺冰建议下,“无为县抗敌后援会”和“青年抗敌协会”成立。胡家瓦屋从此成了无为人民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
11 月,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无为,在胡家瓦屋建立了以李世农为书记,张恺帆、桂蓬为委员的中共皖中工委。中共无为工委也在此成立。
南京、芜湖沦陷后,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退,一些散兵流落无为。胡竺冰、吕惠生、张恺帆等人收容这些散兵,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无为县国民自卫总队”。这支队伍后来被群众称为“胡家兵”。
不久,胡竺冰又资助吴锦章、倪化黎建立了无为县第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无为县国民自卫分队”,成为活跃在无为的一支影响很大、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1938年2 月,安徽省动委会成立,章乃器、朱蕴山、周新民电邀胡竺冰赴任省动委会文化委员会委员,从事全省范围内的抗日动员工作。
同年夏,日机两次轰炸无为,国民党县长韦延杰置全县人民于不顾,带着常备队逃亡到无为西南乡,一路上还大肆搜刮抢掠。中共舒城中心县委、无为县委通过省动员委员会内知名爱国人士,敦促省府撤销韦延杰职务,并推荐胡竺冰担任无为县长。省府迫于形势,于同年9 月任命胡竺冰为无为县长。
胡竺冰就任县长后,在中共无为县党组织的帮助下,力除反动势力,大量吸收共产党员和抗日爱国人士担任政府各科科长、各区区长及县、区抗日动员委员会负责人,建立了以原无为新四军二中队、七中队为基础的有千余人的“无为县抗日人民自卫军”,自兼司令。军内秘密建立了党的组织。
他还任命吕惠生为县政府秘书,主持日常公务;任命周光春主持县税务、贷款工作,为新四军筹措了大量经费。无为县党政军及一些进步团体的权力完全控制在共产党人手中,社会安宁,人心舒畅,抗日运动蓬勃开展。
10 月下旬,省长廖磊以“擅起兵端,破坏合作抗日”为由,将胡竺冰革职查办,派马炯接任县长。胡竺冰趁马炯未到无为,便和吕惠生等人封锁了省府革职文件,一面继续履行县府职权为党工作,一面在人民自卫军中挑选一批优秀青年及一些较好的武器,全部移交给新四军四支队,编成一个游击大队。
胡竺冰卸职后,兼任无为中学及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师。他和学员们成了知心朋友,课余时间经常给学员讲新四军、鲁迅和世界语,学员中许多共产党员和知识分子都为他对马克主义哲学的透彻理解感到惊讶。
1939年春,胡竺冰因过于劳累忽视治疗而病情加重,只能居家养治。此时,国民党顽固派竭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断向新四军发起武装挑衅,并拟定了逮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名单,胡竺冰被列入了黑名单之内。
无为籍著名爱国教育家卢仲农在省会得知消息,专程返无告知胡竺冰,要他迅速转移。但胡竺冰仍然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坚定地表示,斗争越艰苦,环境越险恶,越是要为无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自己不能只顾自己。
此后,胡竺冰在家中多次接待前来看望他的新四军领导人。张云逸参谋长多次看望他并促膝长谈。同年4 月底,叶挺军长和邓子恢、罗炳辉、赖传珠等领导人到无为,3 天中两次接见胡竺冰。
叶挺军长高度评价他为抗日事业所作的贡献,并指示江北游击纵队加强对他的安全保卫。9月份,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江北游击纵队采访,曾在胡家瓦屋与胡竺冰彻夜长谈。
1940年4月初,国民党保八团突然向无为东乡新四军发起进攻,胡竺冰的安全再次受到威胁。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孙仲德司令员与前来视察的新四军张云逸参谋长商定后,派人于一天夜晚将胡竺冰抬在担架上,绕过重重封锁,渡过了长江,前往新四军三支队医院就医。但胡竺冰的胃病因延误医疗已成不治之症,医治无效,不幸病逝,终年48 岁。
胡竺冰将自己的绝大部分财产,乃至直至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不愧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和“鲁迅式的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将他的遗骨从铜陵县凤凰山麓迁葬于无为县绣溪烈士陵园。
来源:晚上没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