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古人晚上的活动主要是在室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减少晚上外出。还有一点,在空气没有被工业化污染之前,月亮的光亮是非常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天空中还能看见银河,月圆的前后几天,不借助手电筒等照明工具,户外走路基本都没问题。
没有电灯之前,长夜漫漫,古人是怎么照明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古人晚上的活动主要是在室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减少晚上外出。还有一点,在空气没有被工业化污染之前,月亮的光亮是非常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天空中还能看见银河,月圆的前后几天,不借助手电筒等照明工具,户外走路基本都没问题。
闲话少说,我就来说说古代照明的历史。
原始人主要依靠火把与篝火。
篝火取材简单,随便捡一点树枝就行,为了能让篝火长时间的燃烧,人们还会添加干苔藓、动物干粪便之类的耐燃物。
火把最初是把松树中富含油脂的树干削成棍状使用,松明火力很旺,小时候我就经常用这个做火把。到了后来,人们为了节约松明,就把几根松树干制成的棍子和松明混夹在一起,用植物干藤缠绕,做成了燃烧时间更长的火把。
进入夏商周以后,人们照明不再依赖火把,照明工具主要沿着两条线发展:油灯和蜡烛。
油灯的出现。
火把亮度虽然大,但燃烧时间还是有限,而且会产生浓烟,也会留下很多灰烬。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问题还可以克服,但是,贵族阶层就会想到使用更高级的照明方式了,油灯就这样出现了。
有一个字,古今含义差别很大,这就是“豆”。我们来看甲骨文,豆字是这样的:
甲骨文中,豆是标准的象形文字,它是一种容器,而不是大豆的意思。大豆当时叫“菽”。
商周时期,“豆”是一种高脚盘,用来装肉食和其他食物的。周天子进食的礼仪就是“九鼎八簋二十六豆”,大大小小的装食物的容器达到了43件。
商周时期的时候,豆这个容器除了装食物,也用来做灯具,称之为烛豆。
把豆里盛满动物油脂,插上耐燃的植物纤维,点着了就可以照明。烛豆,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它的意思并不是烧豆油的烛,也不是豆大的烛光,而是用豆这种容器做的灯。烛字,最开始的含义也不是蜡烛,而是火把。未燃的火把通称为燋,用于把持的照明器具为烛,置于地上的为燎。灯字也是从豆字发展出来的,陶制的豆,称之为“登”,后来演化为灯。
在商周时期,烛豆这种油灯,有青铜制,也有陶制,主要在贵族阶层使用。
战国时期开始,油灯技术开始成熟,不再用盛食物的豆,而是有出现各种各样的专门灯具。这一时期,蜡烛也出现了,古人用动物油脂,如牛脂、羊脂,烧融后插入巨大灯芯,制成牛油大烛,这种烛烟气极大,气味也不好闻,主要用来祭祀。
(长信宫灯)
秦汉时期,灯的材质出现了多样化,陶、铜、铁、玉等都用来做灯,造型也多样化,出现了人佣灯,动物灯,连枝灯等,如著名的长信宫灯。但这一时期,灯主要还是用动物油脂做燃料。
与此相对应,蜡烛技术也出现进步。
西汉出现了蜂蜡制成的蜡烛。
因为当时人工养蜂没有普及,蜂蜡主要是在野外采集,产量很少,这种蜡烛仅限于皇室和贵族使用。根据汉代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记载,南越王赵佗向汉室进贡“蜜烛”,仅限于汉高祖使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贵族用的蜡烛确实烟气较少。这一时期,民间的动物油脂灯和蜡烛烟气都很大。
三国到隋唐,植物油开始普及,蜡烛的技术也有很大提升。
这一时期,麻油和菜籽油广泛应用到了照明上,逐渐代替了动物油脂。北魏《齐民要术》记载榨取荏子(白苏)油照明,唐后菜籽油成为照明的主流。除了油菜等普遍种植以外,佛教不杀生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照明的灯具也开始平民化,老百姓也开始点灯了,成都邛窑生产饿了大量陶制省油灯,这种灯采用夹层注水降温,降低灯油的燃烧速度。
自汉朝开始,人工养蜂开始发展,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技术已经成熟了,蜡烛的产量也有了一定提高。唐代引进印度白蜡虫养殖技术,四川等地产虫白蜡,蜡烛产量提升,但蜡烛在唐朝及以前的时代都属于奢侈品。
唐朝实行宵禁,夜晚照明的需求相对较小。
宋朝,夜经济繁荣,油灯和蜡烛普及达到最高峰。
《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州桥夜市“通宵买卖”,酒楼“灯烛各数十处”,夜市“灯火荧煌,至于四鼓”。《癸辛杂识》载浙江农户专植蜡树养虫,年产白蜡数万斤。
就油灯和蜡烛普及程度来说,宋朝已经达到了高峰。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讲了一个北宋太守田登“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形象说明了普通百姓已经普遍使用油灯。
明朝至清朝中叶,照明还是植物油灯和蜡烛,只是在灯的式样上又有翻新,青花瓷灯、锡制“省油灯”,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烛台等花样不断翻新。
清朝末年,煤油的涌入,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照明结构。
1865年,美孚公司煤油灯进入中国沿海城市,最开始在宁波等地推广。煤油灯的亮度远超油灯,得以迅速推广,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煤油甚至超过鸦片,成为中国最畅销的进口物资。广东人在上海开设煤油灯厂,上海的煤油灯全面替代传统植物油灯。
进入20世纪,煤油灯已经渗透进中国广大农村。叶圣陶写的《多收三五斗》,就说明了农民也普遍使用“洋油”。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很多农村还使用煤油灯。我家使用时间是1986年,地标,湖南邵阳。
来源:沙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