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绒花:让乞巧手作借电商“飞”出大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09:24 1

摘要:伴随着蒙蒙细雨,8月27日一大早,记者走进了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一踏入村子,错落有致的房屋便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硬化村道蜿蜒其中,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处处彰显着乡村的宁静与质朴。

伴随着蒙蒙细雨,8月27日一大早,记者走进了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一踏入村子,错落有致的房屋便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硬化村道蜿蜒其中,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处处彰显着乡村的宁静与质朴。

此时,村子里的“唱巧”仪式正热闹开演,68岁的张绒花却没在人群中——她正坐在自家的“西和绒花巧绣店”工作室里,对着手机在快手上进行直播。

屏幕上,“刺绣乞巧枕还有货吗?”“香草包一个多少钱?”的咨询不断弹出,她熟练地进行回复,偶尔还会在另一部手机上点开图片,给客户展示枕面上“巧娘娘”纹样的细节。

“以前忙着跟老人们学唱巧、做绣品,现在忙着把咱乞巧元素的好东西通过电商卖出去。”张绒花笑着说。在她手边还放着刚打包好的枕头和香草挂饰,上面绣着乞巧相关的图案。

谈及与乞巧的缘分,张绒花打开了话匣子:“我10岁就跟在村里老人身后‘唱巧’了,她们排练时,我就跟着哼调子;放假时,还会跟着她们绣乞巧香包、缝香草佩饰,我就递线理布。那时候只觉得歌声好听,绣品好看,老人们却说‘这手艺是宝贝,得传下去’。没想到几十年后,我真把这‘宝贝’做成了生意!”

前些年,看着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乞巧绣品只能在本地集市零星售卖,张绒花心里不是滋味:“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只我们当地‘藏着’。”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村里年轻人用手机卖土特产,突然萌生了做电商的念头——把刺绣乞巧枕、香草手工艺品搬到网上,让更多人知道西和乞巧文化。

为了在网上售卖刺绣品,张绒花从头学起:托晚辈帮忙注册网店——绣花传承,跟着年轻人学拍产品照片,把老绣枕、老香草包当样板,反复调整光线角度,确保枕面上的乞巧纹样、香草包的纹理清晰可见,学剪短视频,镜头里,她还会唱一段“巧歌”做背景音,让产品多了几分文化温度。

去年开始,张绒花学起了快手直播,每次直播前,她都会提前把刺绣乞巧枕、香草包摆得整整齐齐,调试好手机支架和灯光,直播时,她会拿起绣枕对着镜头,指着上面的纹样细细讲解。

遇到有人想听乞巧歌,她会在直播间清唱几句“愿得巧娘娘,教我针线强”,评论区瞬间就热闹起来。“直播更加直观,客户能看见真东西、听见老调子,买得也放心。”张绒花说。

她的电商之路,始终围着“乞巧”转。主打产品“刺绣乞巧枕”,是她亲自设计纹样——把“迎巧”仪式的幡旗,晚霞湖的荷花图案绣在枕面,配色沿用传统的红、绿、蓝,针脚细密得和她年轻时跟着老人学的一样;香草手工艺品,她严格按照老法子选材,艾草、薄荷都采自包集村周边山地,晾晒后和陈皮配伍,再缝进绣有乞巧纹样的布袋里,既保留香气,又有文化韵味。

“我们卖的不是普通商品,是包集村的乞巧文化。”张绒花说,有次外地客户收到刺绣乞巧枕后,特意发来消息说“枕着有文化的枕头,还能闻到自然的香味,太特别了。”这话让她更坚定了做下去的想法。

如今,张绒花的网店越做越红火,刺绣乞巧枕、香草包成了爆款,每月订单能有上百单,直播带来的订单占比更是超过一半,还带动了村里其他妇女就业。

昔日乞巧女,今朝电商人。“下一步,我想优化网店,增加儿童款刺绣乞巧枕、车载香草挂饰,还想把村里的年轻人带上,一起做电商、开直播,让我们村的乞巧手作,通过网络走到更多人身边,让老手艺一直传下去!”张绒花自信满满。

来源:陇南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