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柬之是武则天晚年至唐中宗复辟时期的关键政治家,以耄耋之龄策划“神龙政变”,终结武周政权,恢复李唐社稷。
张柬之是武则天晚年至唐中宗复辟时期的关键政治家,以耄耋之龄策划“神龙政变”,终结武周政权,恢复李唐社稷。
他的一生,是儒臣风骨与权谋胆识的完美结合,更是盛唐文明在权力更迭中自我修复的象征。
一、大器晚成:从地方县令到帝国宰相
1. 早年沉浮
生于襄阳名门,精通经史,却科举不顺,65岁才中进士,初任清源县丞。
任荆州长史时,直面酷吏来俊臣的恐怖统治,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节保护士族,赢得“荆楚铁骨”之名。
2. 狄仁杰的“最后一荐”
700年,狄仁杰临终前向武则天力荐:“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然其人老矣,急用之!”
经姚崇二次举荐,80岁的张柬之拜相,任凤阁侍郎(中书侍郎),进入权力核心。
二、神龙政变:一场精心策划的王朝复位
1. 政变背景(705年初)
武则天病重,移居迎仙宫,仅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侍奉,隔绝朝臣。
武三思等武氏子弟图谋延续武周政权,李唐旧臣担忧“女主死,天下归武”。
2. 政变策划
核心团队:联合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合称“五王”),密会于张柬之府邸。
军事布局:
①策动禁军将领李多祚(靺鞨族,掌北门禁军20年),以“报高宗知遇之恩”说服其倒戈。
②调姚崇从灵武返洛阳,控制南衙十六卫。
③舆论准备:利用“太白经天”星象,制造“女主退位”的天命舆论。
3. 政变实施(705年2月20日)
①玄武门突击:率500羽林军斩关入宫,诛杀张易之、张昌宗于迎仙宫廊下。
②逼宫武则天:环立病榻前,称“二张谋反已诛,请陛下传位太子”。
③法统重建:当日拥李显监国,三日后复唐,改元神龙,史称“中宗复辟”。
三、功成身败:理想主义者的政治悲剧
1. 与武氏的妥协之痛
①中宗懦弱,允许武三思参政,甚至与韦后共掌权柄。
②张柬之谏言“去草不除根,终当复生”,未被采纳,叹曰:“主上昔为英王,何其勇也!今何其怯!”
2. 五王的末路
①武三思勾结韦后,诬告五王谋反。706年,张柬之被贬为新州司马,忧愤而亡。
②其余四人皆遭流放暗杀,中宗以“赐铁券恕十死”为名行软禁之实。
四、历史评价:儒家的殉道者与权力的祭品
1. 唐人视角
①《旧唐书》评:“柬之果能奋命,政变复唐,然卒为后韦所挤,悲夫!”
②李白作诗:“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喻其忠勇如干将莫邪。
2. 矛盾性解读
①儒家典范:以80高龄行伊尹、霍光之事,践行“臣子讨贼”的春秋大义。
②权谋局限:过分依赖军事政变,忽视中宗与武韦集团的权力媾和,导致功败垂成。
3. 对盛唐的影响
①虽未能根除武韦势力,但打破武周政权“万世一系”的幻想,为李隆基日后的“唐隆政变”提供法理先例。
②其悲剧预示开元盛世前的最后阵痛——从神龙到开元,唐朝用了8年才彻底走出女主政治的阴影。
五、历史现场:神龙政变的文化隐喻
①洛阳迎仙宫:政变发生地,今洛阳隋唐城遗址内,残存柱础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黎明突袭。
②张柬之墓:位于湖北襄阳凤凰山南麓,墓碑无字,似在等待历史给出最终评判。
张柬之以耄耋之躯点燃李唐复辟的火种,却在烈焰中化为灰烬。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老臣的悲壮抗争,更折射出古代士大夫在皇权更迭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宿命。
来源:历史是任人打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