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流经兰州,哺育着两岸的生命,让这里的农产品拥有了卓越的品质。截至目前,兰州共有12件农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它们承载着独属于兰州的印记,正在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道路上,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最快的发展速度、最高的发展起点,成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榆中菜花喜获丰收杨贵智摄
黄河流经兰州,哺育着两岸的生命,让这里的农产品拥有了卓越的品质。截至目前,兰州共有12件农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它们承载着独属于兰州的印记,正在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道路上,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最快的发展速度、最高的发展起点,成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道路上一台台强劲的引擎。
价值跃升:延伸链条提质增效
“地理标志认证如同催化剂,有力地推动着农产品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甘肃农业大学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副院长、教授赵生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走进皋兰县什川镇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陈玉芳正戴着手套裹着厚厚的棉服打包软儿梨。“在我小的时候,软儿梨只能冬天卖,天一热起来就全部浪费了,可惜得很。”陈玉芳惋惜地说,“现在好了,冷库里能整年保存,冷链物流能实现当天千里送达,皋兰软儿梨可实现全年销售。”
“目前,合作社已建成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冷库,成功解决了软儿梨以往的储存难题。我们采用给梨加保温箱、真空包装、冷链物流等手段,打破了运输半径小的困境。”该合作社理事长魏永波说。
2024年,什川镇实施了农业农村部产业强镇项目,包括建设农产品分选工厂以及开展后期深加工等,以此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附加值。今年年底前,占地12亩、总投资4500万元的梨文化生态产业园也将在什川建成,梨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这片古梨园焕发了新的生机。
近年来,榆中县立足地域特点和区位优势,建成一批高原夏菜、兰州百合、中药材、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和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打造出覆盖全县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榆中菜花、大白菜、莲花菜刚刚晋升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小康营乡是榆中县“北菜南运”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全乡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2.7万亩,年总产量8万吨、产值1.78亿元。在王保营村兰州陇源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蔬菜保鲜库里,新鲜采摘来的蔬菜经过筛选、冲洗、打包等流程后“乘坐”物流车辆,48小时内便可出现在广东、福建等地的商超市场。
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田万慧对记者说,随着现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绿色食品成为更加优质的饮食选择。在此背景下,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证和推广,将激发更多农户主动采用绿色生产行为,推动农业产业的绿色发展,进一步优化绿色农产品的供给,这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整体品质,还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圈层突破:擦亮名片闯出新路
地理标志所蕴含的独特品质和地域文化,吸引了各地消费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购买这一高品质产品。
皋兰禾尚头小麦的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多年。跃升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禾尚头小麦,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记忆,更代表着一种对传统与特色的坚守。在皋兰县石洞镇的甘肃一碗面商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将包装精美的禾尚头面装箱打包。“我们打造的‘兰皋一碗面’品牌,今年光是抖音直播间就卖了50多万单,线下8家门店日均销售额超3万元。”该公司负责人陈茂生说。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特殊的品牌标识,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是提升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的关键因素,也是强化农产品宣传推广的核心抓手。
七里河区作为全国唯一甜百合——兰州百合的主产区,近年来依托农业产业基础,建立科研+政府+企业模式,组织“青春助农乡村振兴”直播助农活动,让兰州百合成功出圈。
“以前百合只能在节令时销售。如今,通过政府搭台,我们在很多电商平台上架了兰州百合,和叮咚买菜等平台签订了产销协同协议,无论是销量还是范围都实现了新的突破。”七里河区宏瑞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得琴说。
如今,兰州百合在各大展会中亮相,还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市民“菜篮子”里的常备佳品,甚至出口至日本、韩国、美国。市场反哺产业,七里河区目前已形成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研发一条龙的百合产业发展格局,让百合产业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多维辐射:富民强村协调发展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特殊的知识产权标识,将地域、自然人文与品质紧密相连,既是特色农业名片,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引擎。
在今年的兰州安宁蟠桃会暨桃王争霸赛中,桃农窦永梅凭借其种植的优质白凤桃夺得一等奖,她手捧奖杯激动地说:“我们世代生活的这片土地能种出来中国十大名果之一的白凤桃,为之骄傲和自豪。”
经过多年发展,桃王大赛已成为提高安宁白凤桃品牌知名度,助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项有效措施,更是安宁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品牌活动。安宁区也通过白凤桃+旅游的模式,激活了乡村的资源活力,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路径。
在本次成功转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9件农产品中,有一些农产品眼下正面临着种植面积缩小、种植意愿低迷、销路变窄的困境。产自皋兰县的红砂洋芋就是其中之一。“大约8年前,我们村上几乎是全村种植红砂洋芋,但今年种植面积已经缩小至300亩左右。”皋兰县石洞镇明星村党总支书记杨勤前惋惜地说。
皋兰县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红砂资源丰富且在耕地附近,便于铺压。铺压的红砂地矿物质含量丰富,有利于红砂洋芋生长,造就了红砂洋芋的高品质。“耕种时间久了,红砂地老化,种出来的洋芋品质有所降低,红砂洋芋成熟期比较晚,会出现有市无价的现象再加上现在年轻人外出务工的比较多,从事种植的人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背不动也扛不起,种植面积逐年缩小。”杨勤前说。
皋兰红砂洋芋被成功转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消息传来,杨勤前的眉头舒展开来。他激动地说:“这一认证对我们的帮助极大。今年,我们村申请了400万元的资金,用于2000亩红砂洋芋土壤改良,从品质上将其稳定在‘国’字标准。同时,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流转土地,使其形成规模。在销售端,我们也会以此为契机,把红砂洋芋的品牌打出去,让产业化发展造福每一位农户。”
据皋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魏翠萍介绍,当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认证时,意味着它经过了严格的审核与监管。认证过程中,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都有着明确且严格的标准要求。因此,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证对于打通市场至关重要,不仅能大大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还能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此外,通过地方标准的制定让农产品品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建立起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多渠道销售的立体发展格局。
明星村村民陈禄元笑盈盈地说:“这个消息传来后我高兴坏了,明年打算把我们家的地流转给合作社种红砂洋芋,这样不仅能收地租还能在合作社务工。”
赵生国表示,地理标志认证对于农产品而言,是品牌建设的基石、市场拓展的利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积极争取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充分利用好这一认证所带来的优势,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绝非简单的特色标识,而是撬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点。它以激活特色产业为起点,稳稳托举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连锁反应——既让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机会持续扩容,更推动乡村治理走向协同高效。同时,以产业发展为牵引,倒逼乡村基础设施升级,形成发展产业与完善设施的双向促进、良性循环,最终构建起兼具经济活力与生态韧性的可持续乡村振兴生态,为广袤乡村实现从一时兴到长久兴的转变,进而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安娜 文/图)
来源:中国兰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