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徵明《致希哲感怀帖》,尺寸为28X43.5厘米。从右至左共计十六行,每行字数不一。末裱纸上吴湖帆题签“文衡山致希哲感怀帖”。尺牍左下角钤半朱半白印:吴湖帆。文徵明在信中告知祝枝山,墨庵藏有王羲之《感怀帖》(又名《秋中帖》或《秋中感怀帖》),让其前往一观。王鏊
文徵明《致希哲感怀帖》,尺寸为28X43.5厘米。从右至左共计十六行,每行字数不一。末裱纸上吴湖帆题签“文衡山致希哲感怀帖”。尺牍左下角钤半朱半白印:吴湖帆。文徵明在信中告知祝枝山,墨庵藏有王羲之《感怀帖》(又名《秋中帖》或《秋中感怀帖》),让其前往一观。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所藏王羲之《此事帖》,文徵明认为是唐人“揭临”本。而《感怀帖》还有宋元人题跋,确凿可信,应是“真迹无疑”。
【原文】
日为冗逋所迫,未能晤对,怀念何如。默庵处《感怀帖》,足下曾一见否?所言济之先生此事帖,亦佳。明意拟为唐人揭临者。易若此帖,尽善尽美。且有宋元人跋语,凿凿可据。其为真迹无疑矣。仆曾偕题其末,足下何不诣彼观之。且足下向游神于羲献之门,鉴赏不爽。傥一经妙句题品,岂非斯帖之一助也。草此奉闻,不备。徽明顿首上。希哲尊兄先生侍史,十三日。
::晤对(wù duì)会面交谈;
::墨庵(mò ān)应该是明代文学家王鏊的书房;
::易若(yì ruò)顺畅无碍;
::跋语(bá yǔ)跋”与“序”相对,是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一般认为,在书画、文集等后的题词称为“跋语”;
::仆(pú)旧时男子谦称。指自己(多用于书信);
::诣(yì)前往;到某地去;
::游神(yóu shén)同“游心”;潜心、留心;
::傥(tǎng)同“倘”;假若,如果;
::希哲(yì)祝允明,别名祝枝山,字希哲;
释文 · 欢迎纠正
日为冗逋所迫,未能晤对,怀念何如。现在我每天为生活所迫,不能做想做的事情,甚是想念诸兄弟。
默庵处《感怀帖》,足下曾一见否?所言济之先生此事帖,亦佳。墨庵有一幅书圣王羲之的《感怀帖》,不知道你见过没有? 据说是济之先生的,很不错。
明意拟为唐人揭临者。易若此帖,尽善尽美。且有宋元人跋语,凿凿可据。其为真迹无疑矣。我认为是唐朝人临摹的。但是临摹的也十分完美。而且还有宋代元朝人的题跋,证据确凿,这无疑是真迹啊。
仆曾偕题其末,足下何不诣彼观之。我也在下未尾写了题跋,你何不也过来看看。
且足下向游神于羲献之门,鉴赏不爽。傥一经妙句题品,岂非斯帖之一助也。况且你向来喜欢王羲之和王献之,鉴赏一番何不痛快。倘若被你的妙句一题,这个帖子岂不更加精彩。
草此奉闻,不备。徽明顿首上。匆忙告诉你这个消息,没有详尽书写。文徽明致敬。古道
《致希哲感怀帖》文徵明 / 行书▼
【1】日为冗逋所迫,未能晤对,怀念何如。默庵处感怀帖,足下曾一见否?所言济之先生此事帖。亦佳,明意拟为唐人揭临者。易若此帖,尽善尽美。且有宋
【2】元人跋语,凿凿可据。其为真迹无疑矣。仆曾偕题其末,足下何不诣彼观之。且足下向游神于羲献之门,鉴赏
【3】不爽。傥一经妙句题品,岂非斯帖之一助也。草此奉闻,不备。
【4】徽明顿首上。希哲尊兄先生侍史,十三日。(文衡山致希哲感怀帖)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