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荆州到武汉,他的求学历程扎实进取。从奥地利克到美国,最终回归中国,他的足迹,不仅镌刻着个人的奋斗与辉煌,更映照出一代中国医学人的坚守与担当。他钻坚研微,用不到6个月的时间便取得国外教授花费2年时间都无法得到的成果,证明了中国的医学教育水平。不仅如此,他还成功
从荆州到武汉,他的求学历程扎实进取。从奥地利克到美国,最终回归中国,他的足迹,不仅镌刻着个人的奋斗与辉煌,更映照出一代中国医学人的坚守与担当。他钻坚研微,用不到6个月的时间便取得国外教授花费2年时间都无法得到的成果,证明了中国的医学教育水平。不仅如此,他还成功开创医学界的多个“首次”……他就是长江大学1977级医疗专业校友——孔维佳。
孔维佳,长江大学1977级医疗专业校友。主任医师、教授(教育部高校二级)。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协和医院名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第八、九、十一届副主委。
扎根荆楚,医路启航;远渡重洋,心系家国
1977年,孔维佳考入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长江大学前身),沐浴优良学风、积极进取,为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工作期间,他获得了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学习的珍贵机会。留学期间,孔维佳通过成功揭示人体内耳神经递质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中国的医学教育水平,消除了当时外国医疗界普遍存在的对中国培养的医学人才的偏见。
1993年,孔维佳在因斯布鲁克大学获得医学博士。1995年,孔维佳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授予的博士后证书。当导师极力劝说他留下时,孔维佳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到中国的怀抱:“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和使命也在中国。”
访问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德国耳鼻咽喉科同仁在手术室
与美国Oregan卫生科技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左)和大学听力中心主任Nuttall教授(右)合影
勇攀高峰,开创先河;仁心仁术,守护生命
1995年,孔维佳回国一头扎进了他所挚爱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中。
很多高难度的手术,孔维佳都是行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鼻内镜下经上鼻甲进路蝶窦及蝶颅相关病变手术;
建立的肌骨膜-皮肤复合瓣与改良乳突根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方法;
在中国大陆开展首例双耳(对侧耳)人工耳蜗植入……
这些手术,既提高了传统手术的安全性,又尽可能替患者保存听力,不仅表现出孔维佳教授精湛的技艺,更体现了他对生命深深的尊重和爱护。
孔维佳常说:“看到病人康复,是我感到最有成就感和最快乐的事情。”
薪火相传,育才树人;桃李满园,医道长青
孔维佳临床主攻耳聋、眩晕及耳鸣疾病的诊治,在鼻内窥镜手术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目前,他共主持科研项目20余,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420余篇,曾获奥地利耳鼻咽喉科学会Professor Dr. Alfred Kresasner奖、“中华医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他主编有多部医学教材和参考书,在全国医学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临床医师中广泛采用,量大面广,对全国范围内的耳鼻咽喉科教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今,孔维佳教授培养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累计百余名,分别供职于国内外高校及附属医院和科研机构,其中不少已晋升为教授、博导,成为国内外耳鼻喉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努力。身为耳鼻咽喉科带头人,他亲自指导青年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和诊疗技巧,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惑和想法,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建议和鼓励,帮助年轻的专家学者快速成长,让耳鼻喉科的尖端诊疗技术和专业特色代代相承。
作为一名长大医学人,孔维佳先后多次回到母校开展学术讲座,并凭借在联络校友方面的优势,多次出面为学校和校友之间牵线搭桥,从事沟通协调工作。
正是长江大学的悉心培育与无私奉献,孕育出如孔维佳这般卓越的人才。未来,孔维佳将继续带领团队攻克更多医学难题,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素材来源:长江大学官网/官微,长江大学医学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官网
来源:长江大学本科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