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试点启动,瞄准新技术新模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17:21 1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近日,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正式启动了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天津、常州、无锡、宜宾、临沂、淮南、西安、咸阳、渭南、雄安新区等10座城市入围,将深入开展车网互动、光储充换

为进一步推动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近日,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正式启动了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天津、常州、无锡、宜宾、临沂、淮南、西安、咸阳、渭南、雄安新区等10座城市入围,将深入开展车网互动、光储充换、智能网联等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与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汽车以旧换新等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应用。根据工作计划,新能源汽车推广领域包括公务用车、出租车、城市公交车等,预计10地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25万辆,建设充电桩超过24万个。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提质扩面做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支持地方进行广泛技术和模式创新,更好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

首批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2023年11月,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在15个城市启动了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据工信部介绍,一年来,15个城市积极创新、协同推进,累计推广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43.4万辆,建设公共充电桩44.7万个,已完成三年目标的69%和64%,并在推动车网互动、智能网联、换电模式应用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和示范应用,形成一批典型案例、模式,取得积极成效。

其中,北京-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示范、深圳-车网互动应用、重庆-换电出租车规模化应用、厦门-建设智慧低碳港口、鄂尔多斯-推进零碳无尘物流被选为“典型案例”,展示了新能源专用车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和行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推动新能源专用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例如在重庆-换电出租车规模化应用案例中,通过引导汽车上下游企业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打造巡游出租车换电服务体系,共建设换电站111座,车辆补能时间不超过2分钟,还推动更新替换天然气出租车1.6万辆,目前已有40%以上巡游出租车更新为换电出租车。

中汽政研撰文指出,首批试点工作主要取得了四方面的重大成果。首先,多措并举,促进车辆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通过加强综合施策,既有序推进各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采取运营补贴、通行路权、低/零碳排放区、充电和停车收费优惠等支持,又持续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布局、用地用电保障、补贴资金支持等。

第二,因地制宜,拓展车辆电动化应用场景。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城市物流配送车以及重卡在港口、电厂、矿区、渣土运输等场景的应用。公务用车方面下发管理制度,争取新能源汽车“应配尽配”;货车运输方面在园区内开展零碳物流示范项目,围绕短倒运输场景开展新能源重卡运输专线;同时探索“经营性租赁、以租代购、采购+租赁”等商业模式,降低采购成本和资金压力。

第三,政企合力,推动新技术开展有益探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资源聚集。一方面推动“光储充放”一体化技术应用落地,通过“昼充夜放”实现峰谷价差收益,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优化电网负荷;另一方面推动巴士、出租、配送、集卡等L4级自动驾驶车辆实现小规模应用,提升运输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第四,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专项工作组,加强各部门协作;利用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机遇,对公交车、城市物流配送车等相关车辆提供补贴并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同时引导整车企业研发适配公共领域运营特征的新能源车型,面向建筑渣土等运输领域明确新能源车型技术规范,提升产品品质和运行安全。

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提质扩面”

根据此次公布的内容来看,第二批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试点目标、试点内容、试点范围、节能减排目标,且在技术集成、场景细分和政策协同上更为深化,同时注重区域平衡与量化目标管理。

“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先行区试点工作提质扩面,同时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汽数据认为,本次试点工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试点范围扩大,新增天津、常州、无锡、宜宾、临沂、淮南、西安、咸阳、渭南、雄安新区10个城市和地区,涵盖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环卫车等公共领域车辆;第二,电动化比例提升,提出到2026年,试点城市公共领域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25万辆,重点区域力争达到100%;第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预计到2026年,试点城市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24万个,与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等形成工作合力。

具体而言,在技术层面,新一批城市试点工作更着重强调新型充换电技术的商业化运营、V2G应用场景的拓展、光储充放模式的市场化等,丰富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挖掘重卡电动化的潜力,促使新能源车朝着更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充电桩建设方面,更注重充电桩布局的合理性与功能性的提升,不仅要满足车辆的充电需求,还将与新技术相结合,比如推进光储充放一体化建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配套设施。

此外,中汽政研特别指出,新一批城市试点工作在政策和管理制度方面拥有四大特点:首先,强化财政支持,提供专项财税金融支持,或技术创新奖励;其次,优化使用环境,提供充电、通行及停车优惠,设置(近)零排放物流区等;再次,强化要素保障,研究充换电基础设施管理规范,简化建设审批流程,加强用地用电保障;最后,加强平台建设,如宜宾支持碳大脑平台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新型能源交通公共服务平台。

注重与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汽车以旧换新等工作的协同推进,也是本次试点工作的一大亮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刘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将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推动实现公共领域车辆的全面电动化替代,并为车网互动、智能网联等技术和模式的市场化应用打好基础,进一步丰富搭载相关技术的车型,为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带动新车需求及产业投资

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研究员周晓雪对媒体表示,和首批试点相比,第二批试点包含更多中西部地区城市,在目标定位、区域分布和技术路径上形成阶梯式推进格局,且在市场化应用方面也各有侧重。后续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各地可强化政策、标准协同,针对换电站用地审批难、跨区域标准不统一等现象,出台专项政策,简化审批流程,明确相关标准,推动跨城市互联互通。

中汽数据认为,第二批试点工作将分别在乘用车、商用车、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四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在乘用车市场方面,中汽数据基于保有量及历年终端零售销量情况测算,试点预期带动新能源乘用车需求累计新增约3万辆,预计到2026年,试点城市公共领域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超过95%,较2024年提升约8.0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出租车作为主要增长引擎,政策带动约2.5万辆增量。此外,为满足公共领域车辆运营需求,新能源乘用车企业将大力推进技术升级。例如智能网联技术将加速迭代以实现车辆与外界的高效交互,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快充技术研发应用也将加速,大幅缩短充电时长,保障车辆高效运行,以此推动公共领域用车体验革新。

对于商用车市场,中汽数据估计,将带动新能源商用车需求累计新增约3万辆,到2025年,试点城市新能源商用车在公共领域新能源渗透率将有望提升至50.1%,2026年有望接近60%。其中,纯电动城市物流运输车为增长主力,2024-2026年将累计贡献2.4万辆的增量。另一方面,由于本批次城市涉及多个零排放货运走廊、零碳港区建设项目,会对新能源重型货车产生更明显带动作用。此外,得益于充电桩等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与商用车实际补能需求相匹配的大功率充电桩与换电站,将分别在城市物流运输场景与重型货车场景集中发力,助力纯电动车型突破运营里程短板。

在产业链层面,预计到2026年,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将近30GWh,带动相关产业投资约80亿~14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试点提到与“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工作形成合力,根据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开展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2025年计划支持75个试点县开展相关工作。政策叠加,或将共同推动新增超24万根充电桩和365座换电站目标的达成。中汽数据预计,新增充电桩市场规模约240亿元,换电站市场规模达到超300亿元。

新一批试点工作还将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中汽数据表示,一方面将带动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增长约1072.8亿元,带动相关就业超11.7万人;另一方面,预计到2026年底,试点城市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将实现碳减排59.7万吨,能源消耗减少18.7万吨汽柴油。

“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属于一项系统工程,各城市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政策,借鉴首批试点的经验,强化政策协同与动态调整。”就试点工作后续开展方面,行业专家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政策法规顶层设计,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4月刊

本文来自【汽车纵横全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