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左岸,是武汉城市名片地带,汇集了一众优质核心资源。我的居所与“汉阳造”兵工厂近在咫尺,研究“武汉之父---张之洞”,从“汉阳造”开始。
文| 张万振
对于“汉阳造”这个称谓,真真切切是幼年的印记,几十年过去,一直铭记在心。
100多年前,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生产了“汉阳造”步枪。
长江左岸,是武汉城市名片地带,汇集了一众优质核心资源。我的居所与“汉阳造”兵工厂近在咫尺,研究“武汉之父---张之洞”,从“汉阳造”开始。
我出生于豫鄂边界邓州构林关一条小街,张姓人占据半条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基层有一支队伍叫“基干民兵”,父亲就是其中一成员,一把半自动步枪时常挂在家门口一侧墙上。
父亲曾经凝视着那支半自动步枪,告诉幼小的我说:这枪像过去人们打仗使用的“汉阳造”。
造“汉阳造”的这个人,是咱们张家的一个能人,是他在湖北汉阳开了一家兵工厂。
街南头那条河连着唐白河,在襄阳入汉江,一直通到“汉阳造”的地方。
“ 汉阳造”与汉阳就此刻在我的脑海里面。
着实没想到想到,多年后,我从军入伍,一看到军队那枪炮,就回想到“汉阳造”。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汉阳造”影响了我十多年。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进入媒体工作,一度担负报道军队系统新闻工作,那枪、那炮、那林林总总的武器装备,在我眼里都联系着“汉阳造”。
人生有很多想不到,想不到现在我竟然居与汉江与长江交汇地,长江左岸、汉江南龟山北麓,就是曾经的汉阳兵工厂,当年的“汉阳造”就从这个地方出品。
汉阳造步枪,作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一款极具标志性的武器,在中国近现代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中国的第一款制式步枪---“汉阳造”步枪,有着“中华第一枪”的美誉。
如果说中国近代史上能留下浓墨重彩的武器,那么绝对有“汉阳造步枪”的一席之地。
“汉阳造”原型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
而德国的1888式委员会步枪,则是在19世纪末德国枪械委员会在改进德国毛瑟1871/1884式步枪的栓式枪机结构基础上,同时又结合了法国小口径勒贝尔步枪的枪管和来复线,制造出的德国第一款无烟火药枪,而这把枪就是1888式委员会步枪。 这步枪是怎么来到中国并被大量制造呢?
一切缘于我的本家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 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国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
武汉三镇包括了武昌,汉口和汉阳。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一直是全国商业,金融重镇。从1890年起,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兴办近代工业,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钢药厂,枪炮厂等相继建立,奠定了武汉地区工业的基础。
话说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国门,古老中国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华民族面临五千年未有之危局。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抗争,出任两广总督,负责筹集军械和粮草,西方列强的刁难和盘剥使其深感“求一千之枪,难于筹十万之饷”。
中法战争结束后,张之洞为中法战争中胜签败约所触动,痛定思痛,决心自造枪炮以图自强。1889年8月,张之洞在广东石门启动筹建中国第一座新式枪炮厂,斥资60万两白银从德国力拂机器厂购买了全套德制设备,欲准备仿制当时最先进的71/84式毛瑟步枪,并打造日产50支毛瑟步枪的军工重镇。
当时广东虽已有省城内广东机器局、城外增步军火局,在广州大北门外番禺县属的石井墟设的石井西局,创建了制造枪弹厂一所,但规模太小,制枪又多用手工,所以张之洞决定重新购置机器,建设新厂。
1889年,张之洞通过清政府驻俄德奥荷四国大使洪钧及接任的许景澄帮忙,与德国力拂厂商定,购买可日产50支毛瑟1871型步枪的机器及附属设置。
工厂刚刚初建,张之洞就接到调任湖广总督的命令,继任的两广总督李瀚章不愿负担未清的尾款,以及将来开办后的经常性开支,所以这个刚建成的工厂不了了之。
1889年11月,张之洞便调任湖广总督,面对多方变数,他“以超乎寻常的政治韧性”上奏清廷:“鄂设枪厂,机宜新式……湖北大冶产铁,理当就近设厂!”,力请将枪炮厂移迁湖北。
1890年3月19日,清廷批准,设备随张之洞迁鄂,选址湖北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北麓,设立湖北枪炮厂,与湖北铁政局合为一体。
汉阳位于长江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处,其水运交通发达,这便于原材料(如铁矿石、煤炭)的运输及成品的外运。这种运输优势降低了该地区的物流成本,符合洋务运动时期“求富”的工业布局原则。汉阳地处武汉 商贸中心的附近,汉江对岸就是武汉著名的商品市场汉正街,所以需求旺盛。1张之洞在汉阳同时创办湖北枪炮厂,印证了该区域作为军事工业配套市场的潜力。当时的中国钢铁工业基础薄弱,汉阳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区位优势(水运、市场)成为选址的决定性因素。
1893年湖北枪炮厂厂房落成,机器到齐。意外发生在1894年4月,汉阳造88式步枪厂房不慎发生火灾,房屋及设备全部烧毁。
张之洞并未因此放弃,继续推动建厂之事,奏议建立配套的汉阳钢药厂,制造钢材和无烟火药。
1895年冬,兵工厂重建完成,正式开始生产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因为是仿德M1888式定为88式。
后来,汉阳兵工厂在德国改进的基础上,去掉了枪管外面的套筒,增加上护木,枪管外径也由13.4毫米加粗到14.8毫米,改进后的仿德m88步枪就被人们称为“汉阳造”步枪。
“汉阳造”就此诞生了。
其实早在1891年,张之洞获知原订制造71/84式步枪机器已成旧式,于是又决定改订更为新式的1888式采用无烟火药的小口径快枪、快炮设备,正是这一决定,从而决定了“汉阳造”从一开始便处于世界前沿,国内领先地位。
而1895年,第一支对标德制1888式毛瑟步枪的“汉阳造”步枪下线,这也是中国使用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击步枪。
至1904年,湖北枪炮厂规模宏伟,分厂林立,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枪、炮、弹、药的一套完整生产体系,具备年产步枪18万支、枪弹900万发、各类炮100尊、炮弹7万颗、无烟药2万千克的配套生产能力。1904年9月,张之洞以该厂非枪炮二字所能包括,奏请朝廷改名湖北兵工厂。
1908年,工厂最终定名为“汉阳兵工厂”,以所在地汉阳冠名,并成为民间通用称谓。
“汉阳造”步枪从1895年正式生产到1944年停产,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见证并参与中国近代史上诸多关键转折。
“汉阳造”步枪,即汉阳兵工厂出产的八八式步枪,也是中国使用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枪身长1.25米,枪重4.06公斤,口径7.92毫米,容弹量5发,所配制式刺刀长51.75厘米。从1895年出厂到1944年停产,近半个世纪产量超百万支。
据考证,“汉阳造”毛泽东的第一支枪。
在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的新军就是使用汉阳造步枪打响了第一枪,这一枪仿佛划破了黑暗的夜空,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爆发,18岁的毛泽东正在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一天,一位革命党人到学校发表演讲,报告起义情况。毛泽东听了这个演讲,毅然决定投笔从戎,经过一番波折,毛泽东以“毛润之”的名字编入革命军,在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成为一名列兵。当时,部队发给毛泽东的枪就是一把“汉阳造”步枪,这也是他拥有的第一支枪。
“汉阳造”是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新军第八镇工程士兵程定国以“汉阳造”步枪打响第一枪,这一枪惊破帝制长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汉阳造”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枪”。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时,起义部队主要使用“汉阳造”步枪,该枪械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历史见证。南昌起义纪念碑顶部的军旗旗杆造型以“汉阳造”步枪为原型,八一起义纪念馆《石破天惊》雕塑也以“汉阳造”为核心元素。
“枪杆子里出政权”,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300支“汉阳造”成为起义部队最主要的武器装备,在起义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将“枪杆子”牢牢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到了1930年,节套、枪机、刺刀的热处理工艺革新成渗碳淬火一次完成。
至此“汉阳造”定型。
“汉阳造”的枪机,采用的是旋转后拉式枪机,这种设计让士兵可以快速装填子弹,只需要拉动和释放枪栓,就能完成枪机的旋转动作。枪托通常是由坚固的木材制成,这能为射手提供稳定的依托,在射击的时候更稳。同时它还配备了刺刀,这刺刀刀身长度近400毫米,在近战的时候可以派上大用场。
这么一支“汉阳造”步枪,必定预示了它的不凡经历。到了1944年,有记录显示汉阳造的产量超过一百万支,直到此时同盟国援助的物资陆续抵达,比如M1卡宾枪,汉阳造也才停止生产,并被逐渐取代。但在这之前,正是这支枪,构成了抗战的绝对主力,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汉阳造”始终活跃在战场上,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时刻。
“汉阳造”所承载的 “人民兵工精神”,展现了一代代兵器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无私奉献”精神传承至今。
【后记】
张之洞这位“武汉之父”,一直是武汉张姓文化研究会关注的人物。这方地域有识之士力推“湖北张之洞文化研究会”。
研究会秘书长张征元多方沟通协调,从军队院校走来的学者张平平,从将军之地黄冈走来企业家代表张宏亮,我一个曾经的军人、媒体人,与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人士参与运作。
【作者简介】
张万振:河南省邓州市人。曾为军人,毕业于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院。转业后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报——新疆经济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参与都市消费晨报、青年快报、北疆晨报创刊工作,曾任职于阿克苏日报、阿勒泰日报与新疆一国有企业。服务于新疆报业传媒集团,兼任新疆河南工商企业联合会高级顾问。
在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等媒体发表新闻、评论、文学作品数百万字。著有纪实文学《岁在庚子》、传体文学《留美博士陈宇奇》与散文集《一抹乡愁》。
现为湖北可沅商贸有限公司监事长。
来源:西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