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有时候很讽刺,施暴者不断向世人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以博得同情,却全然忘记了当初自己施暴时的丑恶嘴脸。
历史有时候很讽刺,施暴者不断向世人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以博得同情,却全然忘记了当初自己施暴时的丑恶嘴脸。
这样的事情,五代十国时期就发生过一次。
后唐灭亡之后,末代皇帝李煜全家都沦为阶下囚,被带到汴京生活,史书说他很郁闷,一直都被亡国之恨所困扰。
为了排解忧愁,李煜写了很多诗词来表达心情:
比如,“独自暮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又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些诗词的水平相当高,高到我们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对他产无尽的同情心。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到李煜祖上干的那些事情,我们或许就不这么认为了,简直就是五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
而作为受害者的杨吴皇室,可谓悲惨无比,三位君主沦为李煜家族的傀儡,被迫近亲通婚,但最终还是被灭族了。
李煜有次遭遇,或许就是祖上作恶的报应吧。
故事要从晚唐说起。
黄巢起义爆发后,一个叫做杨行密的人,经过东征西讨,最终占据了江淮地区,被唐昭宗封为淮南节度使、吴王。
这个名叫杨行密的人,就是杨吴政权和南唐的奠基人。
由于当时军阀割据盛行,所以杨行密虽然占据江淮,境内却存在大大小小许多个小藩镇,这些人虽然奉杨行密为主,但实际上拥有各自的地盘和兵力,独立性较强。
杨行密在世时,靠着个人能力和威望,尚能使这些藩镇势力听命于他,但换了他的儿子为主,就不太好使了。
905年,杨行密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召开了一次会议,商讨继位人选。
当时,杨行密手下的判官周隐以“杨氏诸子幼弱”为由,建议由淮南节度副使刘威接手权力,等诸子长大后,再交还权力。
这其实是扯淡,一旦刘威掌握了大权,怎么可能还给杨行密的儿子。
因此,周隐的建议无异于逼宫,这要是搁在别的朝代,皇帝早就将他咔嚓了。
但是,杨行密没有生气,其他与会人员也没觉得有问题。
这就充分说明,杨行密的威望还不够,他也知道如果儿子继承,肯定镇不住地方藩镇势力,因此感到十分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淮南左右牙指挥使张颢、徐温站了出来,他们认为理应有杨行密18岁的大儿子杨渥继位,还说“大王平生出万死,冒矢石,为子孙立基业,怎可传于外姓!”
张颢、徐温在淮南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因为他们掌握着杨行密的亲军,有了他们的支持,他便感到放心了,于是留下遗言,由杨渥继位。
不久后,杨行密就去世,杨渥继承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等职,自称为弘农郡王,仍然沿用唐朝年号。
杨渥年纪很小,当然没什么威望了,那他的能力如何呢?
其实,他的能力还是可以的,虽然没带兵打过仗,却很有手段。
杨渥继位之后,深感身边人都如狼似虎,便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于是,杨渥将自己在宣州的旧班底全部调到都城扬州,将他们任命为将领和官员,并挑选壮士组建了自己的亲军,即“东院马军”。
为了给自己立威,杨渥派人杀掉了周隐,又给了刘威一个镇南军节度使的虚职,并将其打发到洪州养老。
这一番操作下来,杨渥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魄力,颇有帝王之相。
但是,杨渥毕竟年轻,接下来他干的一些事,就只能用轻狂来形容了。
杨渥刚刚继位,势单力孤,得有自己的基本盘才行,也就是拥立他的张颢、徐温,他应该对这二人予以拉拢,让他们站在自己这边,以此来对抗各地藩镇势力。
但是,杨渥却对张颢、徐温产生了猜忌心,用自己的亲军来防范二人,导致二人十分畏惧。
二人又见杨渥杀了很多功勋旧臣,便误以为自己会是下一个目标,就非常后悔拥立杨渥。
杨渥在整顿中央的同时,也在对地方藩镇势力下手,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地方任职,试图以此来夺取地方控制权。
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张颢、徐温的反对,二人认为这件事应该慢慢来,如果太急的话,恐怕会激起兵变。
但是,二人的好心却被杨渥误以为是阻扰他的夺权计划,便对二人更加反感了,打算找机会除掉二人。
此后,杨渥对张颢、徐温的态度非常差,经常借故责骂二人,随着二人的恐慌情绪增加,反叛心也开始增强。
事实上,张颢、徐温当初之所以拥立杨渥,倒不是因为二人对杨氏多么忠心。
主要是二人之中,一个没有军功却身居高位,一个是身份尴尬的降将,他们担心一旦刘威掌权,自己会遭到排挤。
杨行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放心把杨渥交给二人,哪知道杨渥压根没领悟到他的良苦用心。
张颢、徐温为了自保,凑到一起一合计,认为杨渥根本靠不住,如果继续奉杨渥为主,自己恐怕将死无葬身之地,便约定发动政变,推翻杨渥的统治。
907年6月,因杨渥喜欢打马球,便将自己的亲军调往城外修建马场,导致她身边没有嫡系武装力量保护他的安全。
张颢、徐温见状,认为此时不反,更待何时,于是带着二百亲兵闯入宫中,将手无寸铁的杨渥给杀掉了。
按照事前约定,杨渥被杀之后,张颢、徐温将瓜分杨吴地盘,然后投奔后梁朱温。
但事后两人反悔了,都不打算投奔朱温,张颢想要拥兵自立,而徐温则因为感到内疚,打算拥立杨行密的另一个儿子杨隆演。
为了说服张颢,徐温派人告诉他说,你想要自立为王,能得到歙州陶雅、宣州李遇、常州李简等外藩重将的支持吗?
张颢也不傻,知道自己没那个能力,便打消了自立的想法,转而与徐温一起拥立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弘农王。
不过,杨隆演继位之后,张颢想要独揽大权,于是处处排挤徐温,徐温气急败坏,便设计将张颢杀掉,然后吞并了其部众。
就这样,徐温独揽了杨吴大权,接下来他要干的事情,就是搞定地方上那些藩镇。
徐温虽然在扬州的口碑还不错,但地方藩镇势力都看不起他,毕竟他没什么军功,自然就没什么统治力了,刘威、陶雅、李遇等人都想取代他。
徐温决定枪打出头鸟,首当其冲就是最反对他的李遇。
李遇很早就跟随杨行密,军功多,资历老,脾气也大,他曾说,“徐温何人?吾未常识面,一旦乃当国邪!”
徐闻最恨李遇,认为拿李遇开刀,可以对其他藩镇起到震慑作用。
912年,徐温以杨隆演的名义召李遇入朝,李遇当然不傻了,就借故不去。
没办法,徐温只得任命都指挥柴再用为主将,以养子徐知诰为副将,率昇州、润州等四州大军进攻宣州。
经过一番激战,李遇兵败投降,但徐温还是杀掉他,还灭了他全族。
李遇之死在杨吴造成了很大的轰动,地方藩镇没人再敢跟徐温叫板,徐温的权势达到巅峰,而杨隆演则彻底沦为附庸。
自遇死,诸将多畏温之威,而高祖仅具位矣。
不过,徐温是个聪明人,知道杀人立威之后,就该安抚人心了,他便礼遇诸将,派人对刘威、陶雅等人进行封赏,言辞十分恭敬,极尽拉拢之能事。
这一招效果很好,刘威、陶雅等人甚至主动到扬州觐见,徐温热情招待了他们,还同众人一起拥立杨隆演为太师,进封吴王。
如此一来,刘威、陶雅等人与徐温一样,也都成了拥立功臣了,众人还再次得到封赏,感到志得意满,对徐温也越发敬重。
刘威、陶雅临走前,又与徐温进行了友好交流,气氛十分愉快,众人便上书推举徐温为淮南行军司马,领镇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就这样,徐温彻底搞定了藩镇势力,成为了杨吴实际上的统治者。
915年,徐温更进一步,以杨隆演的名义册封自己为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兼任侍中,封齐国公,出镇润州(今镇江润州区),总领升、润、常、宣、歙、池六州之地,成为杨吴最大的藩镇势力。
徐温还在润州设立霸府,遥决军国大政,两年后移镇升州(今南京)。
至于扬州,则被徐温交给了长子徐知训,他让徐知训统摄朝政,对杨隆演和百官进行监视。
按照徐温的设想,他死之后,将由徐知训继承权力,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离开扬州只三年,徐知训就被杀掉了。
原来,徐知训在扬州期间,专横跋扈,肆意妄为,不但欺压群臣,还凌辱杨隆演,甚至打算杀掉大将朱瑾。
这个朱瑾可不得了,早前是唐朝泰宁节度使,他的哥哥是天平节度使朱瑄,两人都是猛将。
当初,朱温被秦宗权打得满地找牙,是朱瑄、朱瑾兄弟及时出手相救,他这才得以保全。
后来,朱温为了抢地盘,反而出兵攻打朱瑄、朱瑾兄弟,经过数年战斗,最终朱瑄被杀,朱瑾则投奔了杨行密。
由于朱瑾能力强,资历老,所以杨行密对他十分敬重,徐温掌权后,也对他极为尊敬。
原本,朱瑾只想自保,不打算管徐温父子把持朝政之事的,但徐知训却将他视为徐家篡位的绊脚石,于是派人对其进行暗杀,结果派去的杀手反被朱瑾杀掉。
这件事对朱瑾的触动很大,他知道自己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了,便找到杨隆演,劝说杨隆演跟自己合手除掉徐温父子。
但是,杨隆演就是个怂包,加之他手上没兵,担心事情不成,会被徐温父子反杀,所以拒绝了朱瑾的请求,朱瑾也只得作罢。
918年,徐知训见朱瑾很难杀掉,便在泗州(治今江苏盱眙)设置静淮军,外放朱瑾为节度使。
朱瑾便感到更加愤恨,便决定设计除掉徐知训,他以美酒、歌姬作为诱饵,引诱徐知训到自己府上参加宴会。
徐知训嗜酒好色,没有抵挡住诱惑,只带了几个随从就去了朱瑾府上,结果被朱瑾杀死。
当时,徐温养子徐知诰担任润州团练使,润州距离扬州比较近,他便赶在徐温之前来到扬州,诛杀朱瑾全族,稳定了扬州局势。
其实,徐知诰之所以这么积极,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给徐知训报仇,而是为了抢班夺权,因为徐温其他儿子都很年幼,只有他这个养子年龄最大。
徐温得知儿子被杀,感到十分伤心,又得知徐知诰已经进入扬州,于是承认既定事实,让徐知诰统摄朝政。
后来,徐温亲自赶到扬州,怀疑有人与朱瑾合谋,便打算大开杀戒,徐知诰就将徐知训在扬州的种种恶行告诉他,他这才打消想法,不久便返回升州。
919年,徐温为了提高自身权势,劝说杨隆演称帝,因杨氏一族一直奉唐朝为正朔,所以他拒绝称帝。
但为了满足徐温的愿望,杨隆演自称吴国王,任命徐温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封东海郡王。
自此之后,杨吴就由唐朝封国正式演变为独立王国,并且形成了“祭则弘农(杨氏),政由东海(徐氏)”的政治格局。
920年,杨隆演因长期受制于徐温父子而抑郁成疾,即将去世,儿子们却都很年幼,徐温便入朝商议储君人选,当时有人建议他趁机取而代之,他却说:
吾果有意取之,当在诛张颢之初,岂至今日邪!使杨氏无男,有女亦当立之,敢妄言者斩。
可见,徐温不打算篡位,只想当曹操。
既然徐温不想篡位,那就继续商议储君人选。
按照次序而言,本该由杨隆演三弟杨濛继位,但徐温与杨濛不合,便提出由杨隆演20岁的四弟杨溥继位。
不久后,杨演隆去世,杨溥继位为吴国王,由徐知诰统摄朝政,徐温则继续坐镇升州,改升州为金陵府。
此时,徐温已经五十多岁了,也到了立下继承人的时候了,徐知诰虽然只是他的养子,却是他最喜欢的儿子。
徐知诰本姓李,出身于一个贫寒家庭,徐州人,父母在他六岁前相继去世,她便在濠州和泗州一带流浪。
后来,杨行密攻打濠州,得到了徐知诰,将其收为养子,因几个儿子不能容徐知诰,他便将徐知诰交给徐温抚养,徐知诰这个名字就是徐温给取的。
或许是因为徐知诰幼年不幸的遭遇使然,他非常早熟,而且很懂事,对徐温夫妇十分孝顺。
有一次,徐温生病,徐知诰衣不解带,硬是在床边侍奉了数日,徐温病愈后对众人说,“我几个饭桶儿子加起来,都不如徐知诰孝顺”。
还有一次,徐温因为生气而乱发脾气,将徐知诰给赶走了,等他再次回家,发现徐知诰早已在门外跪着等候,他便问徐知诰,“你怎么在这里?”
徐知诰回答说,“为人子,怎么能舍弃父母呢?”
因为这件事,徐温对徐知诰更加喜爱,真正把他当亲儿子看待。
徐知诰长大后,“身长七尺,方额隆准,修上短下,声如洪钟,喜好读书,善于骑射”,徐温常常为此感到自豪,还时常对人说,“知诰俊杰,诸将子皆不及也!”
因为这一缘故,徐温始终对徐知诰高看一眼,并对其着重培养,后来又让徐知诰总摄朝政。
徐知诰也很争气,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很懂得笼络人心,史书甚至说“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属于知诰”,他的威望逐渐超过了徐温。
不过,徐温将徐知诰立为继承人这事,却在他晚年出现了变故。
927年,徐温的部下严可求对他说,“徐知诰虽好,但不是您的亲儿子,还是立徐知询为好!”
徐温虽然想立亲儿子,但他见徐知诰一向很孝顺,就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徐温不以为意,徐知询却很着急,他担心徐知诰一旦继位,自己会遭到清算,于是开始积极谋划。
当年10月,徐温生了重病,他这才下定决心改立徐知询为继承人,于是派人通知徐知诰,并让徐知询奔赴扬州,取代徐知诰的执政地位。
但是,徐知询刚走不久,徐温就因病去世了,享年60岁。
徐知诰本打算放弃执政地位的,他都准备启程前往金陵探视徐温了,但他还没动身,就得知徐温去世了,于是就留在扬州,继续担任执政。
至于徐知询,则在得知父亲去世后,折返回金陵主持丧事。
徐温临死前,曾上表劝说杨溥称帝。
徐温死后不久,杨溥便在扬州称帝,但仍以徐知诰为执政,至于徐知询,则继承了徐温的诸道副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金陵尹等职务,掌握了金陵的军队。
此后,徐知询一直试图取代徐知诰,但根本不是徐知诰的对手,被徐知诰引诱入朝之后逮捕,其军权也被剥夺。
徐温的其他儿子见状,也只得投靠徐知诰。
自此之后,“知诰始专国政”,掌握了杨吴政权的最高统治权。
931年,徐知诰效仿徐温在金陵设霸府,以长子徐景通在扬州辅政。
此后,徐知诰开始谋划篡位,先后被杨溥任命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并将十个州的土地划归齐国。
为了给称帝扫清障碍,徐知诰以谋反的罪名,将杨行密第三子、临川王杨濛逮捕后处死。
杨行密一共有六个儿子,大儿子杨渥和二儿子杨隆演已经去世,四儿子杨溥已经被架空,五儿子和六儿子也已不在人世。
当杨濛被杀之后,就再也没人能阻碍徐知诰称帝了。
937年10月,徐知诰逼迫杨溥禅位,自己则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追封徐温为太祖皇帝。
938年,杨溥被囚禁致死。
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李昪,自称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不久,李昪又改追徐温为义祖,言外之意是徐温再亲,也不是亲爹。
这一套操作下来,李昪就彻底撇清了自己与徐氏的关系,不过他对除了徐知询之外的徐温其他四个儿子还是不错的,都予以封赏,并给了他们宗室待遇。
至于徐知询,李昪则没打算放过,毕竟威胁太大。
有一次,李昪请徐知询赴宴,还特意给徐知询敬酒,并说,“我祝你能活千岁!”
徐知询本就不服李昪,怀疑酒中有毒,于是拿来两个空的金杯,将酒分别倒进杯子,然后对李昪说,“我希望和你各享五百岁!”
这让李昪大惊失色,左顾右盼,就是不敢喝酒,可见酒中确实有毒。
这时候,一个叫做申渐高的伶人为了立功,便站出来接过两杯酒一饮而尽,然后揣着金杯而去。
李昪赶紧小声叫人送去解药,但为时已晚,申渐高已经中毒身亡。
事后,李昪不再想着杀掉徐知询,而是予以打压,徐知询这一支在整个南唐都过得比较憋屈。
在除了了徐氏子孙之后,李昪开始着手对付杨氏子孙。
杨行密的子孙其实更惨,自打杨吴立国以来,就一直是笼中鸟、池中鱼,几乎没怎么享受过皇室待遇,一直被他人操控。
942年,李昪将杨氏子孙全部迁到海陵居住,他们虽然都活着,但其实生不如死,还不如杀头来得痛快。
由于杨行密是南唐的奠基人,所以李昪对杨氏子孙十分忌惮,派遣重兵监视他们,不允许他们与外人交往,所有衣食用度,全部由专人负责。
我们都知道,杨行密是有六个儿子的,另外还有五个女儿,所以杨氏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人口并不少,他们之中有些已经成婚,但也有不少人没有婚配。
因为不能与外人交往,自然也无法与外界通婚,无奈之下,杨氏子孙只能“男女自为匹偶”。
按理说,这样的结果,李昪应该是能预料到的,即便没有预料到,当他发现杨氏子孙乱搞之后,也应该出面干涉,赐个婚总还是办得到的。
但是,李昪压根就没管,而是任由杨氏子孙近亲通婚。
后来,这事就传遍大江南北,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并没有人对他们投去鄙夷的眼光,反而同情、可怜他们,因为百姓知道他们并不自由,是被迫的。
都已经这么惨了,总能活下去吧,事实上并没有。
956年,后周世宗柴荣攻打淮南,他得知杨行密的子孙过得很悲惨,于是下诏予以安抚。
当时,南唐皇帝是李昪的儿子李璟,也就是李煜的父亲,他担心杨氏子孙趁南唐国难之时发动叛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将杨氏子孙杀得干干净净。
杨氏子孙都没有自由了,还怎么作乱?
只能说,李璟是做贼心虚罢了。
好了,我们现在知道了,李煜的先祖将恩人,也就是杨吴宗室关押十多年,让他们活在恐惧和绝望当中,最后又将他们全部杀掉,还不如一早就杀掉来得痛快。
这种杀人诛心的做法,简直猪狗不如,难怪子孙会遭到报应,只不过这个报应太小,因为赵宋对李氏总体还可以,李氏子孙许多人都是达官显贵,过得十分滋润,只有李煜早死。
可见,李煜写的那些亡国诗词,最大的作用不是自我安慰,而是粉饰先祖的不义。
来源:围炉煮酒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