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出生的这年,有何大事可说?历史记载,我出生不久的5月9日,就是中国的国耻日,这一天,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与日本签了亡国的二十一条;5月25日,二十一条换文,那是由外交总长陆征祥与日本公使在北京签字的。这就是以后五四运动的一个口号,要取消亡国的二十一条;这一
我是民国四年(1915)3月19日出生在蠡县潘营。老人们传说,这村是因为是宋代大将抗击辽兵,在这儿安营扎寨,故有此村名。
我出生的这年,有何大事可说?历史记载,我出生不久的5月9日,就是中国的国耻日,这一天,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与日本签了亡国的二十一条;5月25日,二十一条换文,那是由外交总长陆征祥与日本公使在北京签字的。这就是以后五四运动的一个口号,要取消亡国的二十一条;这一年的12月12日,袁世凯取消了共和,改为中华帝国,他当了皇帝,穿上了龙袍,可引起了全国反对,君主制只有83天的寿命,到1916年3月23日,就宣布恢复中华民国。这个袁世凯在1916年6月6日死了,活了57岁。
我出生的那天,听说还有个传说,说那天有个大火球落到我家院里了,在我家的长工,见火落下来,跑到院里来救火,才知道根本没有着火的事,而从屋里传过来的是我落地的哭声。我小时听长工们说我,你可是大命之人哪,便给我讲了这事,我不相信。过去说有此不凡的异象的,是那些想当帝王的人编出来的。说明他是天上星宿下凡,自有不同的命相,让百姓相信,人家当皇上,那是天之子呢。袁世凯当皇帝,不也造出许多异象吗?
我出生的头一年是民国三年,潴龙河发大水,我们村东有个孝感河,是与潴龙河相通的,传说是明朝时皇上特让村民挖的人工河,让它通往白洋淀。因为明朝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选上了这一片的一个美女,皇上封为贵妃,百姓叫她白娘娘,这位民间女子,到了皇宫,想念家乡父母,为让她能顺利回家看望亲人以尽其孝,皇帝感她的孝心,便挖了这条河,通向白洋淀,白洋淀通向了大运河,这样从北京便能顺河回到故土,所以叫这河为孝感河。可见家乡风俗是很讲孝道的了。
俗话说,叫水落河压十二年。说我们家是那年发的家。地因发大水,河水决口,土地便宜,我们家便在那年买了地。因为发水,十几年后,这土地变成了红淤土,便更加肥沃了。
照成份说,我家是地主。曾祖父是清朝的举人,祖父是秀才,也是钟鸣鼎食之家。到父亲这一辈,兴新学了,父亲追求维新,他考上了北洋大学。他也是五四运动以后的维新派。
我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条件当然不错,我六岁上学认字,是秀才的爷爷亲自教我。
我跟祖父学了一年,刚读到论语,也就上村里的小学了。因为这是五四运动之后。新的文化运动,对国家有了影响。幼年对我影响大的是在外祖父家里。
我外祖父家在清苑县的谢庄,在张登村西边。外祖父是义和团的大师兄。可我没有见过外祖父。
我幼年跟着母亲常住外祖父家,可以说是在谢庄长大的吧。
小时候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大的,这是一生忘记不了的。就如同吃饭,小时想吃的饭,一生也都是这口味,改不了。
谢庄有个天主堂。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义和团是对头。都是几代人的仇恨,还有世代的人命。后来义和团完了,可仇恨还在人心里。对洋人,中国老百姓是天然的对抗。我在被窝里,听外祖母讲义和团的故事,都是英勇地长中国人志气的故事。我有四个姨,结婚前都是红灯照,受过训练。他们开始是反清复明,后来变成了扶清灭洋了。两个大姑娘,后来被天主教逼得进了山,一待好几年,不能回家。小时候,听讲的全是洋人进北京,如何欺压中国人,枪杀中国人的事,我从小便有了对洋人的仇恨,这是最早的爱国教育吧。
当时洋人在中国是与义和团对抗的,姥爷是义和团的大师兄,无法在家里了,最后下决心,用骡子轿抬上母亲和姨,抬到张庄,不敢见洋人,因为洋人强奸妇女,杀老百姓。
谢庄村的天主教和义和团一直是对立面。
我的外祖父,可以说是个英雄。他"反清复明",当初不敢在家里待,就到京南地区的和尚庙里待着,因为清朝官兵也追杀他们。后来口号改成了"扶清反洋",他才可以从京南地区回家重建家业。但他在村里,一直受信教的人欺负,更不用说洋人了。那信教的人因有洋人撑腰才厉害,清政府不敢惹洋人嘛。
我听外祖母跟我讲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事。最后是老人的叮嘱:
你长大了以后,要报这个仇,把洋鬼子赶出中国去!
外祖母对我说了不少事。时间久远了但忘不了。她说,那年月夜里,你都睡下了,传教士带着教徒敲门,吓得不行。他们是来敲诈勒索的。本来是自家种的地,说是这地划给洋人了,你要想种还得花钱,这上哪儿去说理?受压十五六年哪。
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洋人的仇恨。这村有个叫张三狗的带着我玩儿,他专门打那信教家的孩子。有个神父,他在这村里有个混血儿。我们小孩子见到这混血儿,便打他一顿说给他,不许你老子在我们家乡横行欺压百姓,不然小心你的脑袋。吓得那个混血儿跑了。
我的表兄叫张大力,会玩鹰,他养着两条细狗。家里有秘方,可治妇女病。冬天到了,我便跟上表兄,去到平原大地玩了。表兄利用玩鹰的机会,把入天主教的孩子吸引过来。这便是孩子们打洋鬼子孩子的机会。
抓兔子时,鹰和狗在一起配合。黄鹰先抓兔子的屁股,兔子回头咬,黄鹰的另一只爪子把兔子的眼叨瞎了。这就把兔子抓到了。
我还跟着表兄,看他如何熬鹰。那是晚上饿着它,给一点兔子肉,饿它一宿。
表兄捕获野鹰后,便注人全部心血,精心喂养、细心关照,为鹰做皮绊、制眼罩,每天放飞、进行调驯。在驯化之前,要给鹰喂好吃的,使它尽快长得膘肥体壮。但这时的鹰膘是一种虚膘,要使它变成肌肉才有力量。驯鹰开始,首先要给鹰拉膘,不但不给进食,还要给它洗胃。洗完胃再用热水给鹰洗澡,让它出汗。晚上再把鹰放在专门驯鹰的粗绳子上,鹰站不稳,而且还有人在下面不断地用棍子敲打绳子,绳子不断晃动,这样鹰就无法睡觉了,这叫"熬鹰"。鹰疲乏到极点,就会掉在地上,此时用清水冲洗鹰头,然后让鹰饮茶或盐水。这样没几天鹰就瘦下来了,有的鹰会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点精神都没有。这时就开始驯化,用特制的眼罩戴在鹰头上,不让它看见任何东西,专门喂它一些兔子、鸽子、小鸟等动物肉,使它消除对人的恐惧和敌意感。接着就是让它进行捕猎训练。鹰的尾毛有十六根。鹰就凭这十六根尾毛调节起飞、制动、滑翔、下坠和捕捉猎物。训练时用线把这十六根尾毛一根一根地缠起来。羽毛之间的线不能太紧或太松,过紧了不能起飞,过松了它就会飞跑。在训练的场地上把兔子、鸽子用绳子拴住。一切准备好后,就把鹰的眼罩摘掉,这时猎鹰便去抓捕猎物,直到吃饱。接下来的训练就是当它捕捉到猎物后不让它吃,如此反复多次,到最后才让它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把羽毛松开几根,乃至以后全部松开。半个月后,鹰就完全被驯化了。检验驯化的结果时,在房内放置些肉,招鹰来吃,如鹰能来吃,就算成功了,就可以到外边放鹰捕猎了。喂鹰时,只喂瘦肉,而且不能饱食,这是因为"鹰饱不捕猎"。还有不见猎物,不揭眼罩,更不能解开脚绊,这就叫"不见猎物不放鹰"。猎鹰用它的利爪能捕捉狼、黄羊、狐狸、兔子和其他飞禽类动物。
人架着鹰走狗跟得上,放兔鹰,如跟不上,便放黄鹰。
张大力知道,什么时候放黄鹰,到什么火候放兔鹰,我们跟着表兄去满荒野地蹬兔子去。平原上的庄稼收了,更显得空旷,一望无边的大地上,我们奔跑着,在有泥土香气的地上打滚。这是最快乐的时候,见地里的兔子跑出来,我们便叫,表兄便放鹰抓,这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啊。
我们经常打群架,就是对付黄毛蓝眼睛的孩子。我们打了架,有时人家也会找到家里来。大人们只好答应着:好啦,孩子回来我们教训他。
其实回到家里,家里大人也不会说,因为这也是大人心里的仇恨啊。
我母亲因为常住娘家,我在五六岁时也就在姥姥家生活,在谢庄的童年记忆,接受的这个村的影响是很深的。
我要上小学了,回到我们村上小学,这是潘营村的初级小学。上学以前,我还接受了当时社会的影响。那是个动乱的社会。虽说民国共和了,可老百姓没有感觉有什么两样,爷爷教我读四书时说过,说不定哪天又兴皇上登基呢。中国如何能没有皇上呢?有皇上,就要学四书五经,这是天经地义的。
七岁我上学,不再是封建的四书,初级小学的教育已有所改革,课程是:语文、算数,但是论语、孟子也有。是一半新的一半旧的。新文化运动已波及了乡村,然而却仍带着封建的东西。
我的家是一个封建大家庭。我的父亲,我的二姑母,还有几个叔父,已经中学毕业,上大学去了;家庭里却还有末科的举人,这就是我的二祖父。
我的父亲叫刘敬弟,此时,他在北洋大学,快毕业了。他在大学学的是法律。
这个北洋大学,是起于19世纪的中国洋务运动。有志之士开办洋务,大兴西学。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新式学堂,是要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1895年,北洋大学堂建立,是光绪皇帝钦准的,当初叫北洋西学学堂,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建在天津北运河畔原博文书院的旧址。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初办时是以美国哈佛、耶鲁大学的模式办学。当时的老师大都来自美国。到1914年我父亲上学时,校长提出了以"实事求是"为校训。
因为我父亲上的是这样现代的大学,思想上应当是进步的。但他上学学法律,也还是想毕业以后走仕途,想当个民国的官。
我的母亲叫张蕴,她粗通文字,可以看报;她读过《古文观止》,喜欢读唐诗。有这样的母亲,我幼年受母亲影响很大。我小时在被窝里,母亲就教我认字了。我上小学,那课本里的字便早就认识了。祖父早也教过我读三字经、百家姓,所以上小学后,我最感兴趣的便是算数。旧家庭都是望子成龙的。当年上大学,学理工的不多,是因为想当官的人多,觉得还是当官吃香。我的二姑上了北京女子师范。
我们家里当时有一个很大的牌坊。因为是钟鸣鼎食之家嘛,我还记得有不少乡人给送的匾额。刘家是大户人家,是书香门第。在这个村里,我们刘家是一大户。
我在学校里,功课学得好,从小学开始一直考第一,出人头地,得到老师的称赞,得到家庭的夸奖。所以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个性,便是后来一直存在身上的骄傲。个人改造,在战争年代的改造,与此有关,这点以后再说。
小学读完,便送我到了蠡县第一级高级小学。这是县里最好的高级小学之一。这时是大革命的年代到了。我上高小的两年,是大革命的影响最大的两年。影响我思想最大的是两个校长,一个是刘通庸,一个是蒋冠五。
这刘校长和蒋校长对我影响大。因为他们还教语文课,当时叫国文。高小时还学英文,英文老师叫于澄波。我的英文也是很好的,很出风头。因我三四岁的时候,父亲便教我认识了 ABCD 。教语文的老师还有梁则先。蒋锡朋老师教数学、史地。这几位老师都接受了共产党的思想,刘校长是地下的共产党员。到今天我还要好的,有同学张清济(耀宗)、李砚田,还有梁斌,他比我高一年级,这是你熟悉的作家。我是年龄最小的同学,但和高年级同学要好。写剧本的傅铎也是我的同学。他们都了解我小学阶段的情况。
我在小学得的奖励很多,养成了自信,也表现出一点骄傲。小学时有点抱负,当时想当文学家、音乐家、政治家,都幻想过呀。当时的学生群中,大都有这些幻想。
因为有老师的引导,我们知道了三民主义、共产主义,但都是模模糊糊,说不大清楚。每周开一次周会,周会上老师和同学们一同背总理遗嘱;因为是小学时的背诵,到今天仍记忆不忘: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是总理,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我们小同学都知道这个日子。他留下了遗嘱。之后便开始了北伐,对北方也有很大影响。到1940年尊为国父后,总理遗嘱就叫国父遗嘱了。因为知道三民主义较多,民主主义教育在小学是最深的。北伐军军歌也传到了小学里,大家都会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同学们练习演说,内容也是救亡和打倒军阀,和国民党是一个口号。
高小和乡村师范常在一起搞些活动,是小学生的活动,当然很幼稚,但对我后来参加左联也有关系。我们搞阅读小组,提高了阅读能力。高级小学里有图书馆,我们看了鲁迅的杂文,郭沫若的诗,郁达夫的小说,蒋光慈的小说;我还看《小说月报》。看了《战鼓》,读了《短裤党》。读书小组的活动,看谁读得课外书多。蒋锡朋、梁刚先做指导,让大家读完写文章。读得多的同学,写文章写得好的同学,都会受到奖励。
是梁老师引导我接近革命文学,为我后来加入左联奠定了基础。我想搞文,可父亲不同意。
父亲虽然是学法律的,但他有强烈的实业救国思想,他要进行实业救国教育,他不让我搞文学,他要我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别的同学数理化学得差,我却学得很好,我不敢丢数学,我的数学一直很好,总考第一名。我暑假回到家里,父亲便考问我的功课,他要考我的数理化课。他说只有学好数理化,好实业救国,咱们国家太需要了。而我的祖父,却仍是老规矩,要我早请安,晚回来要报到。这就是出必面、返必告的规矩。
我每天早上走到爷爷面前,问候:爷爷好。昨晚睡得可好?
做媳妇的要给婆婆梳头。两代媳妇都这样。母亲还得打洗脸水,叠被。因为她是长子媳妇。在这个家庭环境下,我成了小大人,我必按着父母的严格要求,照旧家庭规矩行事。我内心里产生了不满,如何才能摆脱这些呢?我要上中学,我要早日脱离这样的家庭。
【刘秉彦(1915-1998)河北蠡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后在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投笔从戎,献身抗日战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特派员,独立第一支队特派员,支队组织科科长,独立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第五军分区三十二团团长,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副参谋长,第十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二纵队二旅旅长,冀中军区第二纵队参谋长,冀中军区第二十旅旅长,华北205师师长,参加指挥了解放保定、石家庄的战役,参加了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代司令员,军委防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参加了抗美援朝。1960年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导弹总局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8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代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1995年离休。是第一、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来源:玫瑰香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