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焦虑,可以放一边了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5 17:00 1

摘要:3月17日,比亚迪推出闪充电池,并开启搭载该电池的新车汉L、唐L预售。该电池充电功率1兆瓦(1000kW),实现最高峰值充电速度1秒2公里,可做到“闪充5分钟,畅行400公里”;在性能上,达到单模块单电机功率580kW,最高车速超300km/h。

新能源汽车

01 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电池

3月17日,比亚迪推出闪充电池,并开启搭载该电池的新车汉L、唐L预售。该电池充电功率1兆瓦(1000kW),实现最高峰值充电速度1秒2公里,可做到“闪充5分钟,畅行400公里”;在性能上,达到单模块单电机功率580kW,最高车速超300km/h。

为了匹配这一超高功率充电,比亚迪自研并量产了全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该芯片的电压等级高达1500V,具有更高的能效和更小的体积。

• 点评:闪充电池,让充电和加油的时长几乎无差别,目前唯一的制约就在超充电桩/站的数量了。(李一跞)

02 蔚来与宁德时代换电、资本合作

3月17日,蔚来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宁德时代将支持蔚来换电网络的发展,蔚来公司旗下firefly萤火虫品牌后续开发的新车型将适时导入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标准和网络。双方换电网络将采用“双网并行”模式。此外,宁德时代正在推进对蔚来能源不超过25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

• 点评:“换电联盟”两大阵营走到了一起,遥遥呼应了当天发布的比亚迪兆瓦闪充电池。车企和电池企业这么努力,消费者的电动汽车里程焦虑应该可以放下了吧!(李一跞)

03 大众集团与一汽战略合作

3月17日,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确定一汽-大众11款全新车型规划。其中,大众汽车品牌自2026年起将推出10款车型,其中包括9款新能源车;捷达品牌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将于2026年上市,强化品牌在入门级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 点评:大众汽车集团不能失去中国市场,加速智能网联汽车转型,中国合资伙伴将成为跨国车企的重要助力。(李一跞)

生物医药

04 AI实现细胞“社交网络”可视化

3月18日,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英国维康桑格研究所等科研团队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发表论文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 niches in spatially resolved omics data,报告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AI工具 NicheCompass,创建了一个可视化基因组数据库,结合细胞类型、细胞分布和细胞通讯方式。利用NicheCompass,研究团队整合了10位肺癌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数据,挖掘肿瘤细胞间的“社交网络”分析个体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此外,团队还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解析,证明NicheCompass在多种肿瘤环境下的有效性。

• 点评:NicheCompas深入探究了细胞与周围微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是细胞“社交网络”的“超级翻译器”,帮助医生做出精准决策,为药物开发和患者治疗指明方向。(曹妍)

05 揭示肝癌发展新机制,并开发LNP-mRNA疗法

3 月 19 日,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理学研究院刘军力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素贞副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细胞所)杨巍维研究员等人在《细胞》(Cell)子刊Cell Metabolism发表论文Pyruvate Metabolism Enzyme DLAT Promotes Tumorigenesis by Suppressing Leucine Catabolism,首次揭示了丙酮酸代谢关键酶——二氢硫辛酰胺S-乙酰转移酶(DLAT)通过乙酰化亮氨酸分解代谢酶 AUH,抑制亮氨酸分解并激活mTOR 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发展的新机制。据此,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该调控机制的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的mRNA疗法,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点评:肝癌,素有“癌王”之称,早期症状隐匿,发病进展快、死亡率高,期待这样的科学研究发现早日落地成为新疗法,帮助人类摆脱肝癌的阴影。(李一跞)

06 发现可杀灭多重耐药真菌的新型抗生素

3月19日,中国药科大学王宗强团队在 《自然》(Nature)发表论文A polyene macrolide targeting phospholipids in the fungal cell membrane,报告他们通过基于系统发育的天然产物发现平台,构建了一个将麦考胺糖转移到大环内酯骨架上的糖基转移酶的系统发育树,发现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抗真菌候选药物mandimycin,它对多种多重耐药真菌病原体表现出强大且广谱的杀菌活性。mandimycin通过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中的多种磷脂,导致真菌细胞内必需离子的释放,这使其能够结合多个靶点,从而赋予其强大的抗真菌活性以及逃避耐药性的能力。

• 点评:由多重耐药真菌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该研究为寻找抗真菌药物取得了重要进展。(李一跞)

07 绘制从疾病到细胞空间分布的“导航图”

3月19日,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杨剑课题组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Spatially resolved mapping of cells associated with human complex traits ,报告他们设计的gsMap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和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数据整合在一起,通过引入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技术,首次绘制出人类复杂疾病相关的大脑细胞“空间地图”,揭示了精神疾病(精神分裂、抑郁症)背后的“空间密码”。同时,他们将gsMap算法封装为开源软件,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地址为https://yanglab.westlake.edu.cn/gsmap)。

• 点评:对疾病相关细胞空间位置的精准标记,开启了医学研究的新思路,更难得的是,它还主动开放,为更多科学家所用。(郭吉桐)

08 “北脑一号”完成国际首批无线人体全植入

3月20日,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在天坛医院成功完成北京第三例人体植入手术,前两例先后在北大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完成。至今,三例患者状态良好,其中瘫痪病人已实现意念控制运动,因患渐冻症而失语的病人已实现中文交流能力。这也标志着“北脑一号”完成了国际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无线全植入脑机系统的人体植入。

“北脑一号”由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推出,后者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于2023年牵头成立。“北脑一号”集成了自主研发的柔性高密度脑皮层电极,以及高采样率、大通量、低功耗的脑电数据采集、处理和无线传输技术,128通道同时采集的信号通量位居国际同类产品之首。

• 点评:“北脑一号”所使用的电极、编解码算法等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植入的三例患者术后均实现了功能恢复,意味着该项目已从实验室阶段迈入临床实用化。(郭吉桐)

数字智能

09 英伟达发布“AI推理专属”芯片

3月18日,英伟达在GTC大会发布新一代芯片Blackwell Ultra,预计2025年下半年上市。基于Blackwell Ultra,英伟达还提供了两款系统集成产品:Blackwell Ultra NVL72机架式解决方案、HGX Blackwell Ultra NVL16系统。

不同于A100、H100等用于AI模型预训练的芯片,Blackwell Ultra专为AI模型推理打造,兼顾训练和多场景的AI高效应用。Blackwell Ultra NVL72和HGX Blackwell Ultra NVL16也专为复杂的AI推理任务进行了优化。

• 点评:随着Scaling Law在预训练环节放缓,提升推理效率被认为是“堆叠芯片”之后新的优化方向。作为从训练到推理的全新解决方案,Blackwell Ultra能否推动AI推理算力进入下一个拐点?(曹妍)

10 首次实现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

3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Microsatellite-based real-tim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百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

在此基础上,联合团队和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中国与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对图像数据“一次一密”的加密和传输。

• 点评:量子通信相较传统通信安全度更高,但受限于光纤传输量子信号所存在的固有损耗,且高度依赖设备笨重、成本高的大型地面站。本次研究首次使用体积小、成本低的微纳卫星以及可移动地面站,让量子通信更灵活、易部署,且在单次卫星过境时能高效生成密钥,为实用化卫星量子通信组网铺平了道路。(郭吉桐)

11 微米和纳米钙钛矿LED

3月20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宁国际联合学院狄大卫教授与赵保丹研究员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Downscaling micro- and nano-perovskite LEDs,报告团队设计了一套局域接触工艺,研发的微米和纳米钙钛矿LED(micro-PeLED和nano-PeLED)达到了传统LED难以达成的90纳米尺寸新极限,为目前报道的最小LED,同时降尺度过程仅造成微弱的性能损耗。他们与杭州领挚科技合作,制作了由TFT背板驱动的有源矩阵micro-PeLED微显示器原型,能够呈现复杂的图像和视频。

• 点评:微型LED被视为显示器的“终极技术”。通过缩小LED的尺寸,可实现超高清、超高精度的光电显示;受限于复杂的工艺技术,微米LED的制造成本极高。该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无疑将推动显示器的新技术变革,值得期待。(饶舒玮)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