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颖莎赢球后哭得像个孩子,这画面比丢冠那天还戳人,原来顶尖运动员最怕的不是输,而是把“不能哭”当坚强。
孙颖莎赢球后哭得像个孩子,这画面比丢冠那天还戳人,原来顶尖运动员最怕的不是输,而是把“不能哭”当坚强。
多哈决赛第七局10平那刻,镜头拍到她捏球拍的右手在抖。
球台对面是王曼昱,俩人住同楼层,早饭还在餐厅碰过面。
这种熟悉感比陌生对手更折磨人——她知道对方每板球的质量,也知道对方同样知道她。
赛后统计,整场孙颖莎主动上手率只有48%,低于她全年平均的61%,说明她打得有多谨慎。
巴黎奥运失利后,她悄悄把微博半年可见,训练馆里加练到最晚。
教练说,那段时间她输球后从不摔拍,也不说话,就坐着看记分牌。
运动心理师解释,这叫“情绪冻结”,外表越平静,内里越像高压锅。
直到多哈终场哨响,她才第一次让阀门松开,眼泪混着汗水往下滴。
有人问她哭什么,她想了想:“可能是终于不用再骗自己没事。”这句话够直白。
以前她把难过翻译成“总结”,把失眠翻译成“加练”,把遗憾翻译成“下次”。
现在她承认,那次奥运失利像根刺,一碰就疼,但拔不出来。
多哈冠军只是把刺往里推了推,让它别总露在外面。
她说“茶的苦味越来越淡,但不会变甜”,听着像绕口令,其实挺狠。
意思是:失败不会变成成功,只是你以后想起它时,心跳没那么快了。
这和普通人失恋后“时间能治愈一切”一个逻辑,只是她的时间用秒表算,我们用心跳算。
混双三连冠那晚,王楚钦把奖杯递给她,她没接稳,差点摔了。
王楚钦笑她“手小”,她回嘴“奖杯重”。
这个细节被现场摄影机抓到,弹幕飘过“原来冠军也会慌”。
确实,再稳的人也有拿不稳的时刻,区别只是有人允许自己手抖,有人死撑。
教练组赛后总结写了三页纸,技术只占半页,剩下全是“情绪管理”。
他们开始让队员每周写“情绪日记”,不要求字数,只写“今天最难受的瞬间”。
有人写“发球失误后怕被换下场”,有人写“听见观众喝倒彩”。
孙颖莎那页只有一句:“今天没想哭,但眼泪自己出来了。”
队医透露,她现在每天睡前听十分钟白噪音,以前是听战术分析录音。
这个变化很小,但说明她开始区分“休息”和“准备”。
以前连睡觉都在备战,现在知道要先活着,才能赢球。
网友最心疼的是,她才25岁,已经懂得“不能只为胜利活着”。
普通人25岁可能还在纠结要不要换工作,她已经在和世界冠军的身份和解。
这种早熟不浪漫,像被逼着长大的小孩,第一次哭是因为发现哭原来可以不被骂。
最后想说,孙颖莎的眼泪不是软,是终于允许自己软。
下次她再输球,可能还会哭,也可能不哭了。
但那天之后,所有人都知道,冠军也会疼,只是疼完了还能站起来。
这就够了。
来源:阁楼闲适读书的老学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