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战争日军派出近720万军队,仅37万战俘回国,究竟是何原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5:34 1

摘要:“天皇广播结束了,咱们还能回家吗?”伤兵山下低声问同伴,空气里混着药味和惶惑。历史就从这句唠叨里给出了残酷答案:720万中,最终踏上故土的只有37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华南某野战医院】“天皇广播结束了,咱们还能回家吗?”伤兵山下低声问同伴,空气里混着药味和惶惑。历史就从这句唠叨里给出了残酷答案:720万中,最终踏上故土的只有37万。

二战终战后,日本政府统计海外部队总量约720万。数字之大,足以让当时的国会议员倒吸一口凉气——日本全国成年男性也不过两千余万。怎么一步步堆出这样庞杂、又命运各异的军队?时间得回拨十四年。

1931年“九一八”夜,关东军炸轨借口开火,17个师团不足以吞下东北,迅速增兵。到1937年全面侵华前夕,中国战场已驻有70余个师团。军部很清楚:资源在大陆,兵源要靠本土以及殖民地。于是血汗两头榨——“皇民化”宣传在朝鲜、台湾同步推行,曲线拉进兵役。

1941年偷袭珍珠港同日,陆海军更争面子。陆军要35万人扩编的“三年计划”,海军紧跟一纸公文追加航空兵。互不服气,结果是兵力雪球般疯长。到了1943年,东京街头随处可见“学徒出阵”的标语,平均年龄17岁,实质是把孩子推向前线。试想一下,一个高中生操着九九式步枪抵住雷达站,只能徒增伤亡数字。

兵多就真能打?答案是否定的。太平洋岛屿战场狭小、补给线漫长,日本将“玉碎”视为荣誉。自杀冲锋、手榴弹同归于尽屡见不鲜。美军第27师曾统计,塞班岛日军1.8万人里主动举白旗的不足200,死亡率高到难以开列战俘名单。苏联对仓促成军的满洲第3方面军费解地留下批注:装备远逊红军,但抵抗极度顽固。

如果只算战斗和轰炸,日方死亡约260万。那仍与“缺口”相差巨大,真正吞噬人数的,是战败后那段被忽略的灰色岁月。

中国战区先说。八路、新四军对投降部队一律登记,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障口粮。可华北冬天零下二十度,俘虏大多衣衫单薄,加上传染病流行,死亡避无可避。胜利后,中国陆续释放了120万名俘虏,另有数万人病亡,本身已极限。

再看苏联。红军进攻东北仅两周俘日军59万,随后押解至西伯利亚、外贝加尔的劳改营。零下四十度下伐木、修铁路,防寒服供给远不及需求。根据俄方资料,约6万日俘死于1945—1947年严冬,另有近10万人在劳役期满前病死。回国手续拖到1956年才相继完成,一部分人干脆留在哈巴罗夫斯克成了“永久劳工”。

澳大利亚的方法更极端。俘虏被集中在俾斯麦海域小岛,没有淡水河,补给船一月来一趟。有日兵在日记里写道:“20天没有米,只剩椰子和海水。”腹泻、疟疾、热带毒蛇,死亡率年均14%。想劫船逃跑?哨兵直接开枪。

美军方面未制定“灭俘”政策,却默认“极限防卫”。硫磺岛战后,美陆战队震惊于日军挖出的地下医院,满地手榴弹;再之后,遇到举枪冲出的日兵多选择当场射杀。缺乏系统营养、疾病、拒绝投降的集体自杀,让太平洋俘虏数字始终偏低。

不愿归国者也有。东南亚丛林剩余军队“失联”,有人与当地原住民通婚,隐姓埋名。菲律宾雨林直到1974年还抓到小野田宽郎,足见“孤岛兵团”数量难以统计。

数字最终停在37万的原因,具体拆开大致六条:一是顽抗与自杀导致战场阵亡;二是远岛缺粮、染病;三是寒区劳改体力透支;四是被俘国待遇差异;五是长年扣押造成迟归或未归;六是流落海外自愿留居。这并非简单的战损对比,而是军国主义思想与现实生存环境共同酿出的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国内,“兵归来”一度被塑造成英雄戏码。可家书里却另有心声:“连东京都成焦土,复员证换不到白米。”军部消失,复员兵涌向黑市,社会矛盾瞬间爆裂。冲绳老兵酒后抱头痛哭,不为失败,而是“兄弟死了我活着”的负罪感。37万归国者成了失败记忆的承载体

来源:人文历史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