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猪倌儿,看上去庸庸碌碌的公孙弘,究竟是怎样破局而出的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05:28 1

摘要:在汉武帝那个变局涌动的年代,朝堂上,经常是人心叵测,风云聚会。想爬得高,得有两把刷子才行。主父偃和公孙弘,这两个人气质南辕北辙,却都成了历史上不可回避的名字。

在汉武帝那个变局涌动的年代,朝堂上,经常是人心叵测,风云聚会。想爬得高,得有两把刷子才行。主父偃和公孙弘,这两个人气质南辕北辙,却都成了历史上不可回避的名字。

主父偃,恃才自傲,锋芒外露,出身寒门,行事极为激进。可惜再会折腾,也挡不住命运打脸。他终究还是死在了自己“朋友”公孙弘的舌锋下——这真不是什么好玩的故事!

说主父偃是汉武帝身边最麻烦的人,一点也不夸张。他爱鼓动汉武帝折腾,又常常怼天怼地,众怒难犯。可惜风头太劲,树大招风,张汤一出马,主父偃直接掉入苦狱。汉武帝本打算网开一面,但公孙弘说了句:“主父偃离间宗室,留不得。”没两天,主父偃全家都搭进去了。这事搁谁身上都难受。难道汉武帝真的信了公孙弘那一套?

真说起来,公孙弘这人倒没什么大场面的可见风头,但他更狠。他说的是软刀子,刀刀要命。这种性格就很难让人喜欢还是讨厌?甚至很难判断他是“忠厚”还是“阴沉”。

他有个不少人忽略的底色:其实比主父偃也高不到哪儿去。年轻时在基层当狱吏,还因为失职被撸下来了。没饭吃的日子,他居然去海边给人养猪。谁能想到,宰相曾是个猪倌?到了汉文帝时期,靠学问——会背《诗》《书》,才算是有了点平台。一年里混成了太中大夫,有点野路子的意味。

公孙弘本事不大,耐心却超一流。到了四十岁才琢磨起《公羊传》,还时不时跑去请教胡毋生。你说他是学究,倒也对。汉景帝时期,他没别的出彩的地儿,就一个劲儿磨学问。这个时代,既然没有什么科举,能让地方举荐,也是能事。

等到了汉武帝继位,风向又变了。博士、儒生开始走俏,公孙弘立马又被时代选中——“贤良”这个头衔让他重新进入权力中心。随他被推荐的,还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辕固。场面上,公孙弘恭敬到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前辈。但辕固一句“不能趋炎附势、忘了出身本心”的讽刺,显然是有所指。偏偏汲黯那样耿直的人,直说公孙弘是“外忠内奸”,欺世盗名——这些评价也未必完全公平。可历史就是这么矛盾。

主父偃张扬锋利,公孙弘却藏锋内敛。在官场里,懂得“藏拙”其实很受用。大家都觉得主父偃是个麻烦鬼,却从没把公孙弘当事儿——直到他一路爬到百官之首。汉武帝让他出使匈奴,他回来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旋即称病回乡。危机感太重的人,也往往眼界宽。那时候汉武帝还忙着对抗黄老旧派、窦太后也掌着权,他盲目站队没好处,不如收一收锋芒。

后来再次被举荐入京,公孙弘差点推了。理由倒也搞笑,无非是“自己能力不行”,可地方官压着头让他再来。策论被太常评为“下等”,但汉武帝却一眼记住了他,说这人“等好价钱”。有意思吗?汉武帝的用人思路本身就充满算计。

主父偃敢于冒进,建议修朔方城当战略屏障。公孙弘倒反对,说会劳民伤财。话虽不顶用,最后只是建议汉武帝“先缓西南夷工程”。看似无为,其实打的是另一手算盘——总能顺势削减点项目。

汉武帝欣赏公孙弘,不是没理由。公孙弘会见风转舵,说话分寸很有点儿“守门人”的意思——儒学装点,和稀泥手段,什么都有。有人觉得主父偃是“明刀”,但公孙弘这把“软刀”威力一点不小。

比如宁成案,当初公孙弘一句“其人操守如虎狼”,直接让宁成烂在牢里。而主父偃一事更绝——本来汉武帝有点心软,是公孙弘提醒他堵天下悠悠众口,几句话就让主父偃全族没了。这种影响力,堪称朝堂风向标,他嘴下留情的例子都没几个。

别以为只对付老对头,郭解案同样如此。郭解原本无罪,是别人替他说了句公道话,舆论本要放他。公孙弘站出来:这样的江湖侠客,手下亡命徒太多,不杀不足以振法。这回,再没人敢说话。卫青都不出声,汉武帝只能顺水推舟。“哪怕没干坏事,身边人愿意替你干坏事,本身就不正常。”

可是,公孙弘真算是处处如意吗?未必。汲黯看他不惯,不只是理念不同。汲黯嫌公孙弘装模作样,明明位极三公,吃穿还特别“朴素”,像是有意作秀。弹劾他是假清高。公孙弘倒也不争辩,居然引用古人自证说“学古为榜样”。奇怪的是,汉武帝竟因此更信任公孙弘。正因为不完美,才有人信。

再比如,他推荐董仲舒去当胶西国相。表面上看,他大度“不计旧怨”。可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他是想借残暴的胶西王刘端之手除掉董仲舒。偏偏人算不如天算,董仲舒和刘端意外处得挺好。这人事局,真道不清。

右内史一职缺人,公孙弘顺水推舟建议“让陛下的老师汲黯去干”,几分真心几分算计,没人能说准。可有人反过来也会觉得,他这么安排仿佛也是把朋友往火坑里推。但汲黯居然成了少有的善终官员,这也是讽刺。

淮南王刘安谋反,公孙弘有失察之责,主动请罪。汉武帝没降罪,还让他养病。死在任上的丞相,倒成了汉武帝那朝难得的意外,真想不到。

有人说,公孙弘的经历证明“寒门也能出宰相”。但如果细想,他正是抓住了汉武帝的心理——想以棉花包铁锤的手法,拉拢天下读书人。要让儒家士人觉得自己一定有用武之地。公孙弘的“布衣丞相”身份,本身就是一个广告。汉武帝统筹全局,总得有人扮演这个角色,哪怕公开的理由再“高尚”,实则不过权力博弈的一部分。他自己未必就信那一套仁厚表象。

真说起来,公孙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干净。等着机会,懂得退让,暗地里又能伸刀子,这才是他“能臣”的关键。可能他不是大家喜欢的形象,但在当时的体制下,不这么干,能活到最后吗?或者说,换位思考,你是猪倌出身,敢正面对抗贵族势力?哪怕他说些违心话,也未必全错。

也有不少人说他过于阴狠,对同僚冷酷。可有时制度就是逼着人讲现实不讲情分。有人说,他其实没什么“光彩战绩”,大权在手靠的都是小心机。可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年代,采取能管用的招数,兴许是唯一选择。

公孙弘和主父偃,一个外放一个收敛,本就不是同一路数。主父偃一条道跑到黑,最后身死族灭。公孙弘谨小慎微,多留一手,安然长眠。英雄死在风头上,聪明人靠台阶下场。可到底谁高明?

有的角色注定不上大雅之堂,有的永远当不了急先锋。命数如此,无需多说。有些事说不清,全凭时势和位置决定。正面还是阴面,都是历史最真实的组成部分。

事情就聊到这,不用费口舌去论谁是好人坏人,每个局里的角色早就写在风云里了。

来源:云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