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国家赋予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定位,是史无前例的战略高度。关键不在“名字”有多响亮,而在如何把这份势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动能,用看得见、评得清的项目把城市能级推上新台阶。
转自:沈阳晚报
吴志强:抓住历史机遇,沈阳完全有机会再次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国家赋予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定位,是史无前例的战略高度。关键不在“名字”有多响亮,而在如何把这份势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动能,用看得见、评得清的项目把城市能级推上新台阶。
吴志强院士与沈阳渊源颇深,曾担任“沈阳金廊”总规划师、沈阳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顾问及浑南地区总规划师,主持铁西新区整体规划,长期参与并见证了这座城市从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化大都市的跃迁。他说,如今沈阳要把目光从“看见自己”转向“链接东北亚、融入全球”。
在他看来,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本质上要在经济、科技与文化三条主线上协同发力。经济上,做强总部功能与高端服务,吸引跨国公司把东北亚或区域总部落在沈阳,让更多国际资源在浑河两岸、金廊—浑南等核心区域集聚起来;科技上,依托沈阳雄厚的工业与高校科研基础,系统加强与东北亚及全球的联合攻关、人才流动和成果转化,对标首尔等标杆,把“联合实验室—联合项目—技术转化”做成清单、做出数量与质量;文化上,以会展、节庆、体育赛事等国际活动不断提高城市能见度,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品牌”的节奏。
“联通力”是中心城市的硬能力。“把航班连起来,把会议聚过来,把国际创新合作捏拢起来。”吴志强说,只要把定位转化为项目,把愿景落到清单,沈阳完全有条件抓住历史性机遇,在未来二十年实现新的跨越。
李铭:沈阳具备坚实战略基础与多重抓手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三所所长、辽宁省和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核心参与者之一——李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具活力、发展基础最好、未来最有潜力的城市之一,完全具备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条件与基础。他建议,沈阳未来在规划与发展上要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做强开放平台和创新空间,激活历史文化与工业遗产,推动制造业与科创双轮发力。
李铭指出,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沈阳的发展正处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格局中。“无论从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发展能级,还是国际交往能力看,沈阳在东北地区都具有明显优势,这为其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支撑。”他说。
在现实抓手方面,李铭认为,沈阳的国际化空间与开放平台已呈现良好势头:以浑河沿岸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化城市空间加速成形,领事机构布局不断完善;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浑南科技城等以创新和外向型经济为驱动的产业空间持续壮大,为城市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产业载体和协同创新土壤。
他同时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沈阳独特而有魅力的城市文化,是推动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他举例说,盛京方城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红梅文创园等工业遗产更新项目,正成为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既提升了城市形象,也增强了国际传播力和吸引力。
“有国家战略的支撑、有产业与平台的基础、更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沈阳具备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多重条件。只要方向明确、持续发力,未来可期。”李铭说。
石晓冬:在城市存量发展阶段,关键在于“投资于人”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石晓冬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沈阳同为国家重要城市,国家赋予的城市定位蕴含巨大“势能”。沈阳应把这一势能及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当前由增量扩张转向以存量优化、绿色低碳为主的转型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投资于人”作为谋划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核心路径。
石晓冬强调,在城市存量发展阶段,通过“投资于人”能够产生更强的发展动能,进而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承载力与辐射力。
围绕“投资于人”的具体落点,石晓冬提出三类重点人群与场景:
青年与新市民群体: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沈创业就业的青年群体,提供有温度的就业支持、价格可负担的居住空间与便利的交往空间,增强他们的城市获得感与归属感。
老龄群体:顺应老龄化趋势,系统推进适老化改造与服务保障,既要满足老年人生活便利和安全需求,也要把握银发经济带来的产业与消费新机遇。
城市运行保障群体:针对小时工、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收入相对不高但不可或缺的城市服务者,提供安全、卫生的住宿条件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快递员为例,他们既需要手机充电也需要电动车充电。城市能否安全、规范、便捷地提供这些设施,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率与生活品质。”他举例说。
针对沈阳的下一步工作,石晓冬认为,把国家赋予中心城市定位的“势能”转化为项目化、清单化的“动能”,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政策、资金与空间。石晓冬表示,沈阳只要持续把人作为最大变量与最大增量,坚定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加快迈向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 于海 摄影 李浩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