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工具」别再纠结“我是谁”了,先用I-CAN-DO模型搞定你的第一个客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5:00 1

摘要: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认证引导师

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认证引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练头部企业客户超过60家。

在昆明的夏夜,我常常在社群里看到一些才华横溢的新手教练,在深夜里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

“铁林老师,我到底该做什么领域的教练?我的个人品牌定位是什么?”

“我感觉自己懂得还不够多,经验也不足,我真的是一个合格的教练吗?”

“面对客户,我总是害怕自己给不了价值,我该如何定义‘我是谁’?”

这些问题,像一个漩涡,将无数充满热情的新手教练卷入其中。我们沉迷于无尽的自我探索、市场分析和能力盘点,试图在行动之前,为自己找到一个“完美”的身份定位。

我们以为这是在“负责任”,是在“打地基”。但真相是,这是一种最精致的“拖延症”。你不是在寻找“我是谁”,你只是在害怕面对那个可能会失败的、真实的自己。

结果就是,你在“我是谁”的哲学问题里纠结了三年,而你的同行,已经服务了三十个客户。

今天,我想为你戳破这个“自我认知”的泡沫,并给你一套极其简单、粗暴、但有效到惊人的“搞钱”工具。它能让你立刻停止内耗,把所有注意力从“纠结的自己”转向“真实的需求”,帮你搞定你的第一个付费客户。

这个工具就是成果导向模型——I-CAN-DO 模型

“我是谁”的陷阱:为什么想得越多,死得越快?

在揭晓模型之前,我们必须看清那个让你“原地踏步”的认知陷阱。

为什么新手教练总爱问“我是谁”?因为我们的教育,一直在给我们灌输一种“准备好了再出发”的线性思维。我们以为,成为教练的路径是这样的:

学习 → 认证 → 找到定位 → 打造品牌 → 吸引客户 → 成为大师

但真实世界的商业逻辑,尤其是教练这个实践性极强的行业,路径其实是这样的:

拿到结果 → 建立信心 → 明确方向 → 吸引同类 → 形成品牌

看懂了吗?“拿到结果”是一切的起点。 而你,却试图在没有任何真实市场反馈的情况下,在脑子里“构想”出一个完美的自己。这无异于一个没下过水的游泳冠军,在岸上反复研究泳姿,结果就是活活“想”死。

【铁林视角】:这背后,是“身份认同”和“行为”的本末倒置。我们误以为,必须先有一个“牛逼的教练”的身份,才能做出“牛逼的教练”的行为。但真相是,你恰恰是通过一次次“搞定客户”的行为,才最终塑造和确认了你“牛逼教练”的身份。

所以,别再纠结了。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更深刻的自我认知,而是第一个愿意为你付费的客户。而I-CAN-DO模型,就是帮你实现这个目标的“破局点”。

I-CAN-DO模型:你的“第一客户”捕获指南

I-CAN-DO 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首谈框架,它将一次看似复杂的教练探索,拆解为六个清晰、可执行的步骤。它的核心理念是:用结构化的流程,引导客户自己看清全局,并自己做出承诺。

I - Investigate (探寻全局)

C - Current Situation (厘清现状)

A - Aims (明确目标)

N - Number of Alternatives (创造可能)

D - Date (锁定日期)

O - Outcome Indicators (定义成果)

接下来,我会为你详细拆解,在一次真实的首次咨询中,你该如何运用这六步,将一个充满疑虑的潜在客户,转化为一个充满信心的付费伙伴。

第一步:I - Investigate (探寻全局:发一份“有仪式感”的作业)

当一个客户找到你,不要立刻开始聊他的“问题”。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提升整个交流的“仪式感”和“专业度”。

话术示范:

“非常感谢你找到我。为了让我们接下来的沟通更高效,也为了让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更全局的视角,我想邀请你完成一份小小的‘作业’,我们称之为‘人生罗盘’。它会帮助我们看清,在你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以及你目前的状态是怎样的。请你花一点时间填写,并在我们约定的第一次正式沟通前24小时发给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自我探索。”

然后,你把下面这张源自书中“Life Coaching Chart”的表格发给他。

【教练心法】:这一步的威力是巨大的。首先,你通过一份“作业”,瞬间将自己从一个被动的“倾听者”,转变为一个专业的“引导者”。其次,你筛选掉了那些只想“免费聊聊”的人,留下了真正有行动意愿的客户。最重要的是,当客户开始为这次会谈投入时间(填写表格)时,他的“沉没成本”增加了,为后续的付费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二步:C & A - Current Situation & Aims (现状与目标:从“坑里”看到“天堂”)

当你们的第一次正式沟通开始时,你的桌上已经有了客户填好的“人生罗盘”。这,就是你们的作战地图。

你的任务,是引导他从C(现状)走向A(目标)

话术示范:

确认现状 (C):“谢谢你发给我的‘人生罗盘’,我看到了你在‘事业’上给自己打了8分的高分,非常棒!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你在‘健康’和‘伴侣关系’上,只打了3分。可以和我聊聊,这个‘3分’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探索目标 (A):“听起来,这个‘3分’的状态确实让你感到很消耗。那么,你内心真正渴望的、那个10分的世界,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如果一切都如你所愿,一年后,你的健康和伴侣关系会是什么样的?”

【教练心法】:这一步的核心,是拉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是客户产生改变动力的根本来源。当一个客户能清晰地感受到“我现在有多痛”以及“未来有多美”时,他内心那股“我必须改变”的火焰,才会被真正点燃。

第三步:N - Number of Alternatives (创造可能:从“绝路”走向“活路”)

当客户清晰了自己的目标后,最容易卡住的地方就是:“我知道我想去那,但我不知道怎么去。”

此刻,一个平庸的教练会开始给建议。而一个专业的教练,会启动N(多种可能性)的探索。

关键提问:

“为了实现你刚才描述的那个‘10分’的伴侣关系,你能想到的、所有可能的方法,都有哪些?哪怕是听起来很疯狂的想法,我们都先列出来。”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遇到了和你一样的情况,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如果我们假设,钱和时间都不是问题,你会做些什么来改善你们的关系?”

【教练心法】:永远不要接受客户的第一个答案。通过头脑风暴,引导客户至少列出3-5个以上的选择。这个过程的意义,远不止是找到“方法”。它是在向客户的潜意识传递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你不是被困住了,你是有选择的。” 这种从“无力感”到“掌控感”的转变,是教练能给予客户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第四步:D & O - Date & Outcome (锁定承诺:把“想法”变成“行动”)

当客户的桌面上摆满了各种可能性之后,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两步,就是将这些可能性,转化为一个可以被承诺、可以被衡量的具体行动。

锁定日期 (D):“在刚才我们列出的这5个方法里,哪一个是你愿意在这周就立刻开始尝试的‘第一小步’?为了让它一定会发生,你打算把它放在周几的几点去完成?”

定义成果 (O):“非常棒!当你完成了这个‘第一小步’后,你会如何知道它‘成功’了?你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或者感觉到什么不一样,来作为我们这次行动成功的‘指示灯’?”

【教练心法】:在D(日期)这一步,一定要警惕客户的“口头承诺”。我特别提醒,要仔细聆听客户的声调。一个犹豫的、虚弱的“我试试吧”,和一个坚定、清脆的“我周三搞定”,背后的能量天差地别。你可以用1-10分的承诺度打分来检验:“对于‘周三搞定’这件事,你的承诺度有几分?”低于8分的承诺,都需要被重新探讨。

O(成果指标)这一步,关键是把一个模糊的目标,转化为一个可感知的、具体的画面。这恰恰是ICF核心能力中“促进客户成长”的精髓。一个可被衡量的成果,才能让客户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进步,从而为下一步的行动注入强大的动力。

【铁林视角】:I-CAN-DO,不止是模型,更是“成交心法”

现在,你已经带领客户走完了整个I-CAN-DO的流程。他不仅清晰了自己的现状和目标,找到了多种可能性,甚至已经承诺了一个具体的、可衡量的“第一小步”。

此刻,他的状态是怎样的?他一定是充满能量、充满希望,并且对你充满了信任和感激的。

这,就是你完成签约的最佳时机。

I-CAN-DO模型,表面上看是一个教练流程模型,但它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一套完美的“价值构建与成交模型”。

通过I、C、A,你让客户深刻地体验到了你的专业,并清晰地看到了他为之付费的“价值”(那个10分的世界)。

通过N、D、O,你已经带领他,将这份“价值”转化为了一个“可实现”的路径,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整个过程,你没有推销一句,却已经完成了最高级的销售——让客户自己说服了自己

所以,在I-CAN-DO流程的最后,你只需要像一个专业的伙伴一样,发出那个顺理成章的邀请:

“看起来,我们今天的探索非常有成果。你已经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可以立刻开始的行动。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非常愿意,作为你的教练,陪伴你一步步将今天我们描绘的这个‘10分’的蓝图,真正地变为现实。你,愿意和我一起,开启这段旅程吗?”

结语:用“成果”定义你自己

I-CAN-DO模型的真正魔力在于,它强行地,将你的注意力,从对自己的“无尽内耗”,转移到为客户的“成果负责”上。

当你开始使用这个模型时,你会发现:

你不再需要一个“完美”的定位,因为你的专业,体现在你清晰的流程里。

你不再需要“海量”的经验,因为你的价值,体现在你引导客户自己找到的答案里。

你不再需要“大师”的头衔,因为你的信心,建立在客户那一个个被实现的成果里。

别再用思考来定义你是谁。去用你为客户创造的成果,来定义你是谁。

这,才是成为一名优秀教练,最快、也是最扎实的路径。

现在,就把这篇文章里的“人生罗盘”表格保存下来,发给你的第一个潜在客户,然后,勇敢地,开启你的第一次I-CAN-DO之旅吧!

来源:欣欣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