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张之洞的一生中,其恩师胡林翼对他的成长与人格修炼,影响是巨大的。张之洞后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学问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追根溯源,这一切都与他的老师胡林翼是分不开的。
文/青峰
图:晚清名臣张之洞
文章引言: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显赫的历史人物。
在张之洞的一生中,其恩师胡林翼对他的成长与人格修炼,影响是巨大的。张之洞后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学问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追根溯源,这一切都与他的老师胡林翼是分不开的。
不过,张之洞作为河北仓州南皮县人,他是如何有机缘成为湖南人胡林翼的入室弟子的呢?在张之洞的成长中,胡林翼给予了他哪些教育与影响?
本文旨在探索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往事,看一看这一对名师高徒的传奇人生。
咸丰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
这一年,张之洞时年24岁 。他来信告之老师,准备参加明年的会试。
收到弟子来信后,胡林翼十分的高兴,似乎病情一下子好了不少。
可是,到了同年的8月,时为湖北巡抚的胡林翼的病情进一步开始恶化,已经不能下床处理公务。
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胡林翼开始考虑身后之事。
在安排完国事家事后,他还有一事需要安排。这就是自己一生收藏的信札书籍以及生前撰写的思考感悟,要托付于人。
由于胡林翼没有子嗣,只有一位由堂兄过继来的幼子,无法交与他,而且也不是合适人选。
于是,胡林翼抱病给弟子张之洞写信,表示要将这些由人转交与他,同时要张之洞不忘为师的教诲,日后步入仕途后要立志做一位为国为民的好官、清官,造福人民,报效国家。
当张之洞收到时任湖北按察使的阎敬铭转来的老师的书信及恩师送来的物品时,泪水一下沾满了衣襟,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教诲。
那么,少年时的张之洞是如何成为胡林翼的入室弟子的呢?
这还得从张之洞成长的童年说起。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祖籍直隶省南皮,即今天河北省南皮县。1837年9月2日,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其父是贵州省一位地方知府。
张之洞一生在仕途上颇为顺畅,曾任过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等地方大员,晚年更是入军机处任军机大臣,授体仁阁大学士,可谓位极人臣。他一生在洋务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近代中国工业化运动影响巨大。
在晚清一众名臣中,张之洞的读书天赋可谓首出一指,几乎无人能及,有“神童”之称。
他13岁时,便以第一名成绩考中了南皮县地方秀才。
仅仅两年后的咸丰二年,即1852年,他又在顺天府(注:即今天的北京地区)乡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一举成为年轻的举人。
15岁成为大清科举场上的少年举人,他几乎快打破了大清科考的记录。
以他当时的学养实力,只要顺利参加下一年的朝廷会试,中进士的概率可以说是99%。不过在接下来的九年中,他一直没有参加会考。直到1863年,即同治二年,他才如愿以偿,以一甲第三名考中进士,民间俗称“探花”进士及第。
他这样一位读书天才,早年是如何拜在胡林翼的门下的呢?
张之洞自小出生于贵州,这与他父亲的仕途有关。张之洞的家族在仓州南皮县是当地有名的名门望族,祖辈累世好官。其父张锳考中举人后,六次进京参加会试,未中,于是选择通过“大挑试”(注:即从落选的优秀举人中选拔部分人进入仕途)的方式去边远地方任地方基层知县。
正是在贵州这个地方,少年张之洞得以有机缘成为了后来湘军领袖之一胡林翼的唯一入室弟子。
张锳,生于1793年,他比胡林翼整整大19岁,可以说是两代人,系嘉庆十八年(即1813年)举人,在六次会试不第后,终于在1826年,即道光六年以“大挑”方式得以以知县身份赴贵州任职,先后任清平、威宁、安化等县知县,后升任黎平府、兴义府、遵义府知府。
张锳的一生有一半时间是在贵州省度过,其一生的功业也铭刻在了贵州这个边远之地。
1846年11月,即道光二十六年十月,胡林翼以“捐纳”的方式重新出山来到了贵州的安顺出任地方知府。
胡林翼以其卓越的吏治之才,在贵州只用短短3年,便在大清朝野上下赢得了极高的官声和民间百姓的口碑。
这让在贵州当地有同样良好官声的张锳对这位小自己19岁的安顺知府胡林翼十分的钦佩,有心将自己的四个儿子拜在胡林翼的门下学习。
张锳一共有六个儿子,依次为张之舞、张之清、张之渊、张之洞、张之澄、张之涌,其中张之洞排行第四。六兄弟中,数张之洞一生成就最高。
由于张锳虽是书香官宦世家,但是自己的科举之路很是不顺。所以,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视。
张锳在担任兴义府知府期间,与当时任黎平府知府的胡林翼和都匀知府鹿丕宗三人,由于为官清廉、治理有方,被时人称为道光、咸丰年间“贵州三贤吏”,所以三人由此越走越近。
图:张之洞少年时的恩师胡林翼
1849年,即道光二十九年,时年已经56岁的张锳,深知自己由于无进士功名,个人的仕途已经再也没有多大的上升空间了。
因此,他决定利用自己与胡林翼和鹿丕宗的个人良好私交,为后一代的布局铺路。
在古代,官宦豪绅之家,为子女们铺路的最好方式便是让子女拜在名师门下,或者与自己地位相当但潜力巨大的同僚们进行联姻。
为此,张锳下了两步棋。
其一、张锳主动与都匀知府鹿丕宗联姻,结为儿女亲家。
张锳将二女儿嫁与鹿丕宗之子鹿传霖。鹿传霖后来一生成就很高,是晚清有名的贤臣名臣,曾先后任过河南巡抚、山西巡抚、四川总督、广东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作为张之洞的姐夫,鹿传霖对张之洞一生仕途多有帮助。
其二、张锳让四子张之洞拜好友胡林翼为师,因此张之洞成了早期胡林翼的弟子。
1849年春,张锳与好友胡林翼等人聚会。
一番寒暄之后,张锳把四个儿子带到胡林翼的面前,庄重地对他说道:
“润芝兄,你我一见如故,意气相投。虽然我们被坊间传为‘贵州三贤吏’,但是我有自知之明,吾不如兄远矣。我没有进士功名,仕途恐怕也就止步于一州知府了,而兄为三甲进士出身,书香门第,翰林出身,谋略过人,他日前程远大。况兄之诗文才华,吾亦在下远矣。我想让兄在吾四子(注:当时张之洞弟张之澄、张之清二人尚未出生)中选一人,拜在你门下求学,为尔入室弟子,不知兄意下可否?”
胡林翼闻言一愣,微微一笑道:
“春潭兄啊,你我兄弟意气相投,你的儿子原本就是我之子侄。只是为弟忙于政务及清剿地方匪患之军事,恐精力不济,有误兄之所期也。
况且兄之能力并不在我之下,完全可以自己悉心栽培嘛。”
张锳见胡林翼有所顾虑,推心置腹道:
“润芝兄不要自谦,我虚长兄19岁,虽四子均不成才,然尚可教之,愿兄选一子朝提耳命,或可得兄几成真传,他日成才,未可期也。望兄不必推辞。
“坊间人士抬爱,将我与兄并列,但我主要是为官勤谨爱民一些罢了。论到胆识和才具,我不如你。我的思想条条框框太多,一直想突破些,总是力不从心,这一点远不如你。”
说完,张锳离座向胡林翼拱手,欲躬腰深拜。
胡林翼见此情形,连忙起身制止回礼,哈哈一笑道:
“春潭兄,你我兄弟一场,弟择一人教之就是了,不必搞得跟托孤一样严肃嘛!”
胡林翼有感于张锳的真挚与诚意,于是决定从其四子中选一人悉心培养,他日得成一高徒,也算是全了好友张锳的心愿,同时也纪念了二人这一段友谊。
胡林翼在仔细打量过张锳四个孩子后,随之又当面命题,现场考试了一番。
最后,胡林翼选中了时年12岁、个子甚小而双目炯炯有神的张之洞,作为自己的入门弟子。
张锳见此情景,满心欢喜。
几日后,张锳专门备了厚礼,邀请了贵州多名儒家学者见证,让张之洞按古时之法向胡林翼行以三拜九叩的拜师大礼。
从此,张之洞便成了胡林翼的入室弟子。
胡林翼让张之洞的诗文跟随其另一位老师、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后裔韩超学习,自己只专门教其经世致用的学问。
张之洞跟随胡林翼学习,前后只有一年半的时间。
1853年12月,即咸丰三年十一月。
由于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爆发近两年,湖北武昌危在旦夕。因在贵州平定地方匪患的胡林翼其军事才能早已誉满朝野,受湖广总督吴文镕上奏力邀,他不得不奉旨离开为政近七年的贵州省,率黔勇600余人,奔赴湖北。
自此,胡林翼与张之洞师徒二人分别,再没有见面过,直至胡林翼英年早逝于武昌。
图:胡林翼画像
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九月,在军旅中久病不起的胡林翼,自知此生来日无多,他挂念起了自己一生唯一的入室弟子张之洞。
他将自己的心腹、时任湖北按察使的阎敬铭叫到身边,要其将自己一生收藏的信札与书籍及多年来对官场的一些领悟和思考,转交给张之洞。
不久,阎敬铭对张之洞完整了转述了胡林翼的遗言。
具体来讲,胡林翼留给张之洞的遗言有四个方面:
第一、通过多年的了解,胡林翼认为张之洞受家学渊源影响较大,使得弟子在性和处事方式方法上与自己有较大差异。
本来想通过几年的好好调教让他能够传承自己衣钵,然而太平天国战乱的爆发,多年来忙于战事无暇顾及。不料,天不假年,已经无法完成这一愿望了,临终之前,深感遗憾。
第二、胡林翼认为弟子张之洞天资聪颖,但性格上条条框框束缚太多,包容心不够强,适合于做清流御史一类的官。如果要办大事实事,则需多接触地方事务,多方历练,让处事手腕更加圆熟。
无论在京在外为官,切不可单打独斗,要学会打造自己的体系,要学会顺势乘势而为。
第三、为官自我宜清廉,但是对钱财的认知要深刻,不能为了清廉而“清廉”,要培养做大事的气度,在大事大非之事上宜“包揽把持,恢宏阔远”。
要做大事者,就必须敢于花钱、善于花钱,不可畏手畏脚,锱铢必较。要善于使用不同类型的人才,做到唯才是举,用人不疑。
第四、胡林翼表示,自己一生为官,仅得陶文毅公(注:即胡林翼的岳夫、道光朝第一名臣陶澍)所传为官之道一二,现将文毅公的感悟及为官一生的思考传与弟子张之洞。建议张之洞认真研究,可以借鉴,但不必全部效法,并指明这在其今后的从政中将大有裨益。
张之洞收到恩师的遗言教诲与所赠之物,睹物思人,泪如雨下。十多年前与恩师相处的日子仍然历历在目。
1863年,即同治二年,时年26岁的张之洞第二次入京会试,高中会试第141名,名次比较靠后。
然而,在接下来的殿试策论中,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由于考试前一年,张之洞在其族兄、以礼部侍郎署理河南巡抚的张之万幕府参赞历练过一年,帮助张之万写奏折,因此对写策论十分熟练。
这样一来,张之洞在殿试策论考试中,与其他大多没有政坛实际经验的考生相比,自然优势就明显了。
张之洞的文章策论,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有理有据,明显高出其他考生一个档次,因此得到了大多数阅卷考官的赞赏,决定取其为殿试中一等。
可是,在阅卷官中,有人指出该生文章直陈时弊,锋芒毕露,有意要压低其等级,执意改为二等。
就在两派争执不下之际,此事不得不奏请慈禧、慈安两宫进行最后的圣裁。
当时年28多的慈禧太后在审阅新进进士名次时,看到考生张之洞的名字时,马上感觉到此生名字甚为熟悉。
原来,在1852年、即咸丰二年时,时年仅仅15岁的张之洞以顺天府(即当时北京地区)第一名高中举人时,不仅震惊了大清北方科考士子们,也让当时还只是咸丰皇帝贵妃的慈禧很是惊讶,于是记住了张之洞的名字。
此后的9年里,新科进士中一直没有张之洞的名字,慈禧太后颇感奇怪,于是召来道光二十七年(即1847年)进士、时任内阁学士的张之万问话了解情况。
慈禧问:“尔可识张之洞其人?”
张之洞答曰:“臣认识,其为本人族弟。”
慈禧又问:“此人为文宗皇帝二年(即1852年)顺天府乡试解元,为何多年未见此人中进士乎?”
张之万苦笑答道:“此皆因臣有关。臣在六年中连续出任两届会试主考官,按朝廷体制,张之洞作为臣之亲属,例当回避,故其六年中未参加会试。”
张之万顿了一顿后接着说道:“族弟张之洞在其中举人后,本有机会一鼓作气考中进士,无奈其中举后不几年,其父春潭公去世,在家守孝了几年,所以至今不曾参加过会试。”
慈禧听闻若有所思,又问些关于张之万家族的渊源。
张之万隧一一作答。
于是,慈禧太后大笔一挥,直接将张之洞的名次提为了此次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即民间俗称的“探花”。
不久,慈禧亲自接见新科进士前三甲部分人员时,特地与张之洞进行了交谈,并询问他的家世和师承。
由于张之洞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慈禧心中一时有点失望。
但是,当听说张之洞是已故原湖广总督(注:身后朝廷追赠胡林翼为湖广总督)胡文忠公胡林翼的唯一入室弟子时,慈禧太后很是动容,轻声自言自语道: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师门渊源,人才难得啊!”
自此,张之洞一战成名,年纪轻轻,以慈禧太后钦点“探花”名满天下。
张之洞也因慈禧太后的这份知遇之恩感铭肺腑,此后一生忠于朝廷,忠于慈禧,从未改变。
此后,张之洞在京师为官多年后,终于于1881年(即光绪七年)外放任山西巡抚,成为大清封疆大吏,开始了其一生大刀阔斧、勇猛精进的洋务运动及地方为政为官的仕途。
这一年,张之洞44岁,他便追平了其恩师胡林翼的仕途。
图:晚年时期的张之洞
1889年,即光绪十五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来到了其少年时代恩师胡林翼生前为官的地方。
在其主政湖南湖北两省军政期间,虽然政务洋务缠身,他仍然抽空特地来到胡林翼祠堂凭吊缅怀自己的恩师。他在凭吊时写诗纪念道:
“二老当年开口笑,九原今日百身悲。敢云驽钝能为役,差幸心源早得师。”
后来,湖广总督署修葺翻新时,为纪念恩师,又撰写了一联挂于督署大堂之上。其联曰:
“西通巴蜀,南控荆襄,中有九江合流,形胜无双,楚尾吴头一都会;
内修政治,外肆戎兵,兼司四裔交涉,师资不远,林前胡后两文忠。”
此后,张之洞在两湖之地兴办洋务实业,建工厂,兴矿业,办教育,成就斐然,其一生的功业大大超越了其恩师胡林翼,成为晚清历史上有名的贤臣、名臣,并在中国近代工业化、国家近代化的道路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图:广州越秀公园中的张之洞纪念铜像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病逝于军机大臣任上,享年72岁。
胡林翼与张之洞,这对晚清历史上著名的师生,虽然他们生前都没有看到国家强大的一天,然而,他们之间传奇的人生往事却流传到了今天。(全文终)
——青峰,2025年8月31日写毕湖北夷陵古城
来源:青峰人物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