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脆皮”了——“打个哈欠下巴脱臼”“伸个懒腰脖子扭伤”“打游戏打到缺氧送医”“一口气只能爬一层楼”“蹲下撸个猫,站起来直接两眼一黑晕倒进医院”……这些听起来离谱又带点心酸的案例,正在社交媒体上频频被分享,以至于催生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热搜
本文授权转载自生物谷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脆皮”了——“打个哈欠下巴脱臼”“伸个懒腰脖子扭伤”“打游戏打到缺氧送医”“一口气只能爬一层楼”“蹲下撸个猫,站起来直接两眼一黑晕倒进医院”……这些听起来离谱又带点心酸的案例,正在社交媒体上频频被分享,以至于催生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热搜标签:#。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种感觉:如今的年轻一代,吃的、喝的、用的,确实比父母那一辈好了不少,个子看起来更高、身材更壮,但真正动起来,却好像还不如老一辈年轻时那样结实有力?外表的光鲜,似乎掩盖不了内在的“虚”——很多人,其实是只“纸老虎”。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年轻人的健康状态反而变得越来越“脆”?
2025年8月,在杂志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上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就为我们深刻揭露了这一大健康危机——我国的青少年,正在变“虚”!这项研究跟踪了2000至2019年间我国30个省份133万名7-22岁学生,数据显示:学生们的肌肉力量出现了显著下降,而与此同时,他们的体重却在持续上升。
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肌肉力量十分重要,其远不止关乎“能不能搬动桶装水”。它是身体健康的基石,尤其对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更是预测一生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强大的肌肉力量,与更好的心肺代谢功能、更强的骨骼、甚至更低的慢性病风险都密切相关——而且这种关联是独立的,不管你体重多少、跑步耐力如何。童年时期肌肉力量不足,很可能为几十年后的健康埋下隐患。
在过去20年,中国青少年肥胖率如火箭般蹿升,但肌肉力量的变化却像蒙着面纱。国际研究曾显示,亚洲青少年的肌肉力量下滑速度远超全球水平,但中国数据仍长期缺失。更令人忧心的是,肥胖与肌肉的关系充满争议,例如:1990年有研究首次发现肥胖青少年大腿肌肉激活能力更弱;但2000年后研究却结论矛盾,认为肥胖不影响肌肉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清华、北大与斯坦福的科学家们联手,启动了这项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青少年肌肉力量"人口普查"!
大型队列研究
本研究共纳入了超过133万名参与者,涵盖了从不满18岁的青少年到18–22岁的青年群体。为了科学评估他们的肌肉力量,研究团队采用了两项经典且可靠的测试指标——握力和立定跳远。
握力测试反映的是上肢及全身的肌肉力量,测量的是一个人能发出的最大抓握力。它一直被视作衡量整体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金标准”之一。
立定跳远则主要用于评估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协调性以及身体整体的用力效率。
在方法上,这项研究设计得非常严谨。数据来源于连续五个五年节点(2000年至2019年)的大型全国调查,并采用了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确保样本能代表全国不同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在分析这些海量数据时,研究者运用了t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组间比较,并采用Bonferroni校正以控制误差,同时还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深入探索了肌肉力量指标与体重变化之间的关联,从而揭示二者此消彼长的内在联系。
虚胖危机下的“力量赤字”
经过近二十年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1.握力降低:本该是力量巅峰期的18-22岁青年,握力出现了显著退步。比如对于22岁的参与者,青年男性的握力中位数从2010年的43.9公斤(43.7-44.1)下降至2019年的42.5公斤(42.3-42.8),而青年女性则从2010年的26.6公斤(26.5-26.7)下降至2019年的26.0公斤(25.8-26.1)(图1A和1B)。
2.跳远能力大幅倒退:立定跳远成绩的下降更为普遍和持续从2000年到2019年,所有年龄段、无论男女,跳远距离都在大幅缩水,尤其是在最近十年(图1C和1D)。
3.体重却在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他们的平均体重却增长了10%-15%(图1E和1F)。
图1. 2000-2010年与2010-2019年间,中国大陆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握力(A、B)、立定跳远(C、D)和体重(E、F)的绝对变化值
全年龄段“失守”,大孩子退步更明显
接着,研究者将参与者按体能高低分组(第5、25、50、75、95分位),他们发现:2010年之前,低龄孩子(7-12岁)的握力在各组都有提升;但18-22岁的人群中,只有体能最优的那部分人还在增长;2010年之后,情况却急转直下——所有年龄组、所有体能水平的青少年,握力全部下降,立定跳远也持续退步,并且年龄越大,退得越严重(图2A、2B);与此同时,体重却在所有组别、所有地区不断上涨,体重越重的群体,增幅反而越大(图2C)。
图 2. 2000—2010 年和 2010—2019 年中国大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握力(A)、站立跳远(B)和体重(C)分位数的绝对变化
北方下滑更猛
紧接着,数据还显示:这种“变虚”的现象,在全国分布并不均衡!具体而言:握力下跌最严重的是西南地区(男-1.8kg,女-1.0kg)、华北(男-1.9kg,女-1.2kg)和华中(男-1.7kg,女-1.4kg);立定跳远退化最显著的是东北地区(男-13.3cm,女-14.5cm)和华中(男-11.8cm,女-10.4cm);而体重增长最多的,也集中在东北地区——男性平均增重9.2公斤,女性5.3公斤(图4E、F)。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较好的东部地区是少数握力仍保持微弱增长的区域。
图 3. 2000-2019 年,7-22岁学生按性别划分的握力(A, B)、站立跳远(C, D)和体重 (E, F)的省级变化
图 4.2000-2019 年按性别和地区划分的 7-22 岁学生握力(A, B)、站立跳远(C, D)和体重(E, F)的绝对变化
年龄越大,体重越重越弱
研究学者进一步分析了肌肉力量与体重之间的关联,他们发现:肌肉力量和体重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年纪增长逐渐“变质”。例如在小时候(12岁),体重和握力还呈明显正相关(男生r=0.70,女生r=0.60);但到22岁,这个关系已经微弱到近乎消失(男生r=0.24,女生r=0.16);而立定跳远表现更明显——成年后,体重越高,跳得越近,在22岁时呈现出明确的负相关(图5)。这也就是说,年龄越大,体重越不再代表“强壮”,反而预示“虚弱”。
图 5. 2000年至2019年中国大陆7-22岁学生按性别划分的肌肉力量与体重的相关性(男生A和C,女生B和D)。
小结
综上,这项跨越二十年的研究清晰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趋势:我国青少年的体重在持续增长,但肌肉力量却出现显著下降,且两者严重失衡,“虚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由此看来,越来越多年轻人感叹自己“脆皮”,并非没有缘由。看似高大壮实的身体,实则没有肌肉力量支撑,长此以往代谢健康、运动能力甚至寿命及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把“提升肌肉力量”纳入健康目标——不仅为了中高考体测过关,更是为几十年后的自己,存下一份坚实的“健康资本”!
参考文献:
Xijie Wang, Huan Wang, Xin Yuan, Shan Cai, Yangmu Huang, Yi Song, Zhiyong Zou, Randall S. Stafford (2025), Imbalance between muscle strength development and weight gain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in China: serial cross-sectional evidence from 1.33 million students from five successive national surveys between 2000 and 2019,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61: 2666-6065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