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晚,泡泡玛特“迷你版LABUBU”(THE MONSTERS心底密码系列搪胶毛绒挂件盲盒)上线,开售60秒,京东、淘宝等店铺全部售罄。29日,该款原价为79元的盲盒隐藏款,在某二手平台上已被炒至800元左右,为原价的10倍多。
8月28日晚,泡泡玛特“迷你版LABUBU”(THE MONSTERS心底密码系列搪胶毛绒挂件盲盒)上线,开售60秒,京东、淘宝等店铺全部售罄。29日,该款原价为79元的盲盒隐藏款,在某二手平台上已被炒至800元左右,为原价的10倍多。
LABUBU的火爆也一路带领母公司泡泡玛特的股价“突飞猛进”。今年以来,泡泡玛特(09992.HK)股价累计涨幅超过260%,目前公司市值已超过4300亿港元。
在悦己经济的浪潮下,盲盒提供的“情绪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部分热门的IP更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社交货币”与“情绪解药”,甚至有家长冲着盲盒可爱的外型,将其给幼儿玩耍。但其实,这些看上去形象生动活泼的盲盒暗藏了不少安全隐患。
关于盲盒,大部分人不太知道两个冷知识:
①市面上大部分盲盒并不是玩具,大多执行的是模型标准或潮玩标准,并非玩具标准;
②盲盒中的小零件,有导致窒息的危险,不适合幼儿玩耍。
01.
从小众潮玩到千亿赛道,盲盒经济一路狂飙
盲盒,顾名思义,在相同的盒子中放置不同的产品,消费者在拆封之前不知道里面具体的款式,有一定概率能够抽到自己心仪的。这种类似于抽奖的策略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购买。
以泡泡玛特的盲盒产品为例,其盲盒产品系列具有独特的主题,通常包含12款或以上的不同设计,有1款为特殊设计的“隐藏款”。
正是这种未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欲。“同一系列中所有设计的盲盒包装相同,我们的粉丝并不知道将获得哪个系列的具体设计。由于此不可预测性,盲盒增加了乐趣并增加重复购买。”泡泡玛特(09992.HK)在其2020年的招股书中曾这样形容其盲盒产品受欢迎的原因。
盲盒等潮玩的风靡,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入局,潮玩巨头的业绩和股价也屡创新高。
2025年8月,国内两大潮玩IP巨头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相继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潮玩业务增长喜人。
泡泡玛特(09992.HK)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上半年,该公司的收入达到人民币138.8亿元,同比增速204.4%。IP方面,2025上半年共有13个IP收入过亿。其中,热门IP——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实现营收48.1亿元,占比34.7%。LABUBU凭借其独特的风格魅力,跻身世界级IP行列,成为2025年上半年全球最热门的IP之一。
名创优品(09896.HK)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则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近94亿元,同比增长约21%。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获得了全球投资机构淡马锡领投的投资,估值达到约100亿港元。
02.
模型、玩具、盲盒各有标准,家长要辨别
不少消费者以为盲盒是玩具,但实际上,市面上的大部分盲盒执行的标准都并非玩具标准,而是模型标准。
《消费者报道》记者在2021年曾购买10款市面上热销的盲盒,发现在包装上,泡泡玛特、哔哩哔哩、名创优品等9款盲盒均标注执行的是模型标准GB/T 26701—2011《模型产品通用技术要求》,只有1款迪士尼盲盒标注执行了玩具的标准GB 6675—2014《玩具安全》。
这两个标准最明显的差别是在适用产品的年龄上。其中,模型标准GB/T 26701—2011《模型产品通用技术要求》适用于供14岁以上青少年及成人收藏、玩耍或使用的模型类产品。而玩具系列标准GB 6675《玩具安全》适用于供14岁以下儿童玩耍时使用的玩具。
另外,儿童玩具标准与模型标准相比,项目更多,要求更严格。以玩具安全的基本规范部分GB 6675.1—2014《玩具安全 第1部分:基本规范》为例,这份标准规定了玩具的基本安全要求,包括机械和物理性能、易燃性能、化学性能、电气性能、卫生要求、辐射性能和标识要求。该标准还对玩具进行了定义,指的是设计或预订供14岁以下儿童玩耍时使用的所有产品和材料。
GB/T 26701—2011《模型产品通用技术要求》则规定了模型产品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该标准指出,模型是外形或功能仿真度较高、且做工精细的供14岁以上青少年及成人收藏、玩耍或使用的产品。
对于盲盒是否属于玩具的问题,《消费者报道》曾发邮件咨询多家盲盒厂家。
泡泡玛特回复本刊采访称:“泡泡玛特盲盒产品包装上都在显著位置用明显大于其他说明的字号标注了‘包装内含有小零件,请勿吞食。本产品仅适用于15岁及以上人士’;泡泡玛特的产品不具备功能性,消费者购买后主要用于收藏和展示,因此属于模型类。”
除了泡泡玛特,淘奇多奇盲盒的品牌商艾丽斯卡商贸有限公司也回复本刊称:“淘奇多奇盲盒不是玩具,是模型;我们建议14岁以上人士使用;我们采用国家法定的模型标准:GB/T 26701—2011。”
不过,模型的国家标准发布于2011年,而泡泡玛特的首款盲盒产品Molly于2016年上市。盲盒作为新兴事物,相较传统意义上的模型,有着诸多特点。但目前国内尚没有专属于盲盒或潮玩产品的国家标准,只有团标。
2022年3月15日,国内首个针对14岁及以上人群的潮玩团体标准T/CPQS C010-2022《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及类似用途产品》正式发布,该团体标准由泡泡玛特、广州海关技术中心等企业及机构联合制定,规定了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及类似用途产品的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等。
同时,该标准也明确表示:“本文件所指收藏类潮玩不属于玩具产品。”
03.
注意外包装的警告,留心盲盒内小零件
2023年3月,《消费者报道》曾整理国家、省市级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0至2023年这3年间发布的关于儿童玩具类产品的抽检数据。数据显示,在1846批次被通报的不合格儿童玩具中,有195批次都是因为小零件指标不合格。
小零件指标不达标,主要体现在玩具包装中有小零件部件,或经过测试后,玩具破裂或脱落形成小零件,儿童玩耍时,可能堵塞儿童呼吸道,造成窒息危险。盲盒中如果有小零件,父母将其作为“玩具”给儿童把玩,就同样有儿童啃咬吞咽后造成窒息的危险。
以泡泡玛特今年4月推出的“星星人123!星星人系列手办”为例,该系列有一款“环游世界的梦”的盲盒,里面就有一只“小企鹅”零件。
又如下图中的迪士尼、52TOYS盲盒,均有相关的底座、架子等配件。如果给3岁以下儿童玩耍,若不小心吞咽,有可能带来堵塞呼吸道、隔绝空气流通而导致窒息的危险。
盲盒包装中有“小零件”的情况并不鲜见。上海市浦东新区消保委曾于2019年12月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件盲盒产品进行过检测,发现8件样品存在“小零件”隐患,玩偶上锋利的边角以及组装的小部件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所以,盲盒外包装上通常都需要标注有关警示语及适用年龄,即“含小零件”“请勿吞食”相关内容,具体为“包装内含小零件,请勿吞食。本产品仅适用于15岁及以上人士”“内含小零件,本产品仅适用于15岁及以上人士”“警告!不适合14岁以下儿童使用。内含小零件”“内含小部件,不适合3岁以下儿童使用”等。
总而言之,市面上大部分盲盒并不是玩具,家长不宜将盲盒给幼儿玩耍。
04.
多地陆续更新规定: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2024年10月发布、由中国动画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携手动漫业界专家共同研究编撰的《中国潮玩与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潮玩产业总价值约600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1101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根据企查查数据,国内现存潮玩相关企业2.36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全年注册9129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30.23%。截至2025年7月,今年已注册潮玩相关企业6330家,其中前6个月注册5491家,同比增长41.08%。
盲盒等潮玩市场一片火热,但同时盲盒产品存在的隐患和乱象也引起了监管的注意。
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以规范盲盒经营,对盲盒销售对象的年龄作严格限制,要求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并要求盲盒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同期发布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解读显示:“鉴于盲盒IP文化生态与商业消费逻辑,对消费观念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存在较大影响。为此,《指引》对盲盒销售对象的年龄进行了严格限制,要求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
在2022年1月,针对盲盒市场乱象,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印发《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对盲盒适用范围、经营红线、合规经营建议等均作出了规定,并明确要求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2023年7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也向盲盒生产、经营企业发出一份公开倡议书,列明“制定负面销售清单”“明确信息披露范围”“建立保底制度”“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等四大倡议,其中涉及“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内容。
直到2024年5月,潮玩团体标准T/CPQS C010—2024《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及类似用途产品》开始实施,该团体标准为避免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为玩具产品而购买、指导消费者购买合适产品,制定了收藏类潮玩与玩具区分指引并再次明确:收藏类潮玩产品的使用说明、包装标识、广告宣传、或在线上销售标语等明确产品的使用对象为14岁以上人群。
总而言之,盲盒本身并不属于儿童玩具,市面上的大部分盲盒属于模型或收藏类潮玩产品。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在盲盒产品包装上明确标识警示语及适用年龄,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对于家长而言,购买盲盒前需认真查看外包装说明,尤其不宜将盲盒拿给幼儿独自把玩,杜绝安全隐患。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