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疆场的首位军长郝梦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20:10 2

摘要:1937年忻口保卫战打响后,郝梦龄率领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他和6000官兵与阵地共存亡,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不朽篇章。郝梦龄是全面抗战初期牺牲在抗日疆场上的第一位军长,毛泽东高度评价他抗日殉国的精神。如今,他的珍贵遗书遗照馆藏在十堰市档案馆。

1937年忻口保卫战打响后,郝梦龄率领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他和6000官兵与阵地共存亡,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不朽篇章。郝梦龄是全面抗战初期牺牲在抗日疆场上的第一位军长,毛泽东高度评价他抗日殉国的精神。如今,他的珍贵遗书遗照馆藏在十堰市档案馆。

出身家庭贫寒

1898年2月18日,郝梦龄生于河北省葉城县庄合村,家庭世代务农。郝梦龄家境十分贫寒,只读了三年私塾就被父亲送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后因不堪忍受老板虐待,投奔奉军魏益三部当兵。魏益三看他勤奋好学,先后把他送往陆军军官小学、保定军官学校学习。

从1921年起,郝梦龄在魏益三部任营长、团长。1926年,他跟随魏益三归属冯玉祥的国民军,任第四军第二十六旅旅长。

在北伐战争中,由于郝梦龄作战英勇,升任第四军第二师师长。打下郑州后部队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四师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他兼任郑州警备司令,后升为第九军副军长、军长等职。

郝梦龄为人正直,处世严谨。他喜好读书,家中购有大量的古籍珍本,其中有半堵墙高的二十四史,不仅有各种军事兵法,还有影印的藏经碑铭、《康熙字典》、《辞源》等工具书籍。

他常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忠臣义士的历史故事,鞭策自己并教育部下及其子女。

郝梦龄尤其喜爱、推崇文天祥的两首诗《正气歌》《过零丁洋》,这些都为他的壮举打下坚实的基础。

终获北上抗日

郝梦龄治军严明,从不任人唯亲,自己受了赏赐都要分给部下。他的部队在乡间宿营,决不轻易打扰百姓,雨天常以草秸宿营。他一再强调:喝了水,还满缸,扫好地,再出门。

郝梦龄曾在一个治兵语录上,摘录军歌一首,印发全军背诵及歌唱。歌词是:“三军个个听仔细,行军需要爱百姓,挑水莫挑有鱼塘,莫向人家打门板……”

1930年12月,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郝梦龄曾率部与工农红军作战,以失败告终。1931年,第三次反革命“围剿”被红军彻底粉碎后,他看到连年内战使人民遭殃,血流千里,深为同室操戈而悔恨。

到了1934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郝梦龄请求解甲归田,未获批准。1935年,他被调往贵阳、独山、遵义等地,率第九军负责修筑川黔、川滇公路。

川黔公路通车后,第九军又担负起保卫和养护公路之责。1937年5月,郝梦龄再度请求解甲归田,仍未获批准,被调往四川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郝梦龄正在去四川陆大的途中。得知消息,他立即从重庆返回部队,请求北上抗日。

他在报告中这样写道:“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日寇侵占东北,人民无不义愤填膺。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们应该去抗战,应该去与敌人拼。”他再三上书请缨,要求当局允许他率部出征,终获批准由贵阳率部北上。

会战写下遗书

郝梦龄在北上抗日出发之前,已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

部队途经武汉,他与家人告别,对儿女们说:“我爱你们,但更爱我们的国家。现在敌人天天在屠杀我们的同胞,大家都应该去杀敌人。如果国家亡了,你们也没有好日子过了。”他还写好了一封信,封好后交给大女儿郝慧英,嘱咐她3天以后再拆开看。

15岁的郝慧英不理解父亲的心情,硬要立即拆开来看,郝梦龄不允,父女二人在争抢中把信撕成碎片,丢进了痰盂,郝梦龄便随队伍出发了。他走后,郝慧英把信从痰盂中捞出,拼凑起来一看,原来是父亲留下的遗嘱,还可以辨认出来的内容是:“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调教,孝顺汝祖母老大人。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遗族学校。留于慧英、慧兰、荫槐、荫楠、荫森五儿,父留于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五日。”

郝梦龄率所部第四军到达石家庄后,归属第十四集团军司令卫立煌指挥。这时,山西雁门关已经失守,晋北忻口成了山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线。

于是,郝梦龄率部队于1937年10月初,先期到达了忻口前线。在卫立煌的统一部署、指挥下,郝梦龄任中央兵团长,指挥第九军和晋绥军第十九军、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等部,夜以继日地奔波坚守在忻口以北的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线主阵地。

到达前线后,他视察阵地,部署兵力,指导抢修工事,鼓励官兵奋勇作战。郝梦龄对官兵们说:“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官长。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他反复强调:人人都应抱定有我无敌、有敌无我的决心与敌拼杀。官兵备受鼓舞,誓死杀敌。

在忻口会战正式开始的前一天,郝梦龄给居住在武汉的妻子剧纫秋写下了最后的遗书:“余自武汉出发之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等。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即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别无所念……倘吾牺牲后,望汝好好孝顺吾老母及教育子女,对于兄弟姐妹等亦要照拂。故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书与纫秋贤内助,拙夫龄字。双十节于忻口。”这些慷慨悲壮的话语,表明了郝梦龄为国捐躯、抗战到底的决心。

郝梦龄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这封遗书后来被刊登在当时的武汉各报,人们阅之无不动容!

前线挥兵奋进

1937年10月11日,著名的忻口保卫战打响了。忻口会战是平津失陷、淞沪会战开始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二战区组织的一次以保卫太原为目的的大会战。

指挥进攻忻口的日军指挥官是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他集中日军全部精锐,以飞机、大炮、坦克等精良武器装备,组成“立体战争”的密集火力网,疯狂向忻口阵地猛攻。当时,首当其冲的是布防于中央地区的第九军。郝梦龄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在敌人飞机、大炮轰炸时,他指挥部队躲入掩蔽部,待炮火一停,马上出击,用步兵武器狠狠打击日军。双方多次展开白刃肉搏,近距离互掷手榴弹,战况极为惨烈。

10月12日,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破,敌我双方步炮兵主力在忻口西北、南怀化东北二O四高地上,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一昼夜阵地易手13次。第九军在夺回被日军占领的高地时,有的团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

郝梦龄身材魁梧,面色白净,神情威严,很善于鼓舞士气。那次战役中,三二二团在经过反复冲杀后只有百余人了。郝梦龄在阵地上当场把他们编为一个连,随即就大声问道:“先前我们一团人守这个阵地,现在只剩下一连人还是守这个阵地,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就不算完。出发之前,我已在家中写下遗嘱,不打败日军决不生还。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这块阵地,决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管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立即枪毙他。”

接着,郝梦龄又大声问了一句:“你们大家敢陪我在此坚守阵地吗?”所有官兵齐声回答:“誓死坚守阵地!”次日晨5时,郝梦龄命令所部开始向南怀化、新陈庄出击。三二二团在前,晋军在后,限三小时攻下,后因为伤亡过重,两翼未动,还是停留在原阵地上。

他在《阵中日记》中这样写道:“连日昼夜炮战甚烈,五日来,已伤团长一员,营长五员,连长二十员,士兵数百名。”“今日督战,李(仙洲)师长负伤,戴(慕真)团长负伤,官员受伤过多。往日见伤兵多爱惜,此次专为国牺牲,乃应当之事。”

10月15日夜,总司令卫立煌增派7个旅,交给郝梦龄指挥,由正面袭击,左右两侧同时出击策应,以期夹击敌人。

10月16日凌晨,反攻大军分数路扑向日军阵地,枪炮声如雷,喊杀声震天,担任反攻指挥任务的郝梦龄和五十四师师长刘家琪亲自到前线督战,连克敌人几个山头。到了清晨5点,天已微明。郝梦龄担心天亮后,我军阵地受日军炮火威胁,不能巩固,不如乘胜追击,迅速歼灭残敌。于是,他挥兵奋进,敌军混乱,以机枪、手榴弹掩护后退。这时,郝梦龄、刘家已快到散兵线之前,距离敌人只有200米。在通过一段隘路时,郝梦龄被日军的机枪子弹打中,倒下后仍力呼所部杀敌报国,而后壮烈牺牲,时年39岁。同他在一起战斗的刘家骥,也为国捐躯。

郝梦龄牺牲后,战士们眼睛都红了,立志要为军长报仇。他的牺牲更加激发了中国军队的斗志!团长牺牲了营长指挥,营长牺牲了连长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指挥。

南怀化一战,郝梦龄和6000官兵与阵地共存亡,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不朽篇章。此后,八路军先后进行了雁门关伏击战、阳明堡机场夜袭战,给忻口守军极大的支援。由于山西东线娘子关失守,为避免腹背受敌,忻口守军主动撤离。忻口战役历时23天,中日双方投入军队20多万人;战役中,中国军队伤亡5万人,歼灭日军1万人。

1937年10月24日,郝梦龄的灵柩由山西运到武汉。武汉各界举行公祭,之后以国葬仪式安葬于武昌卓刀泉。

郝梦龄将军是全面抗战初期牺牲在抗日疆场上的第一位军长,1938年的小学国语课本中就有“中国第一个军长”的题目描写他。郝梦龄殉国后,人民音乐家洗星海谱写了《郝梦龄悼歌》。

为纪念郝梦龄的功勋,汉口北小路改名为郝梦龄路。1938年3月12日,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评价郝梦龄抗日殉国的精神。

1983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郝梦龄为革命烈士。武汉市政府又将武昌洪山卓刀泉的郝梦龄将军陵墓修葺一新。现在,每到郝梦龄殉国日,都有许多人去将军墓地祭扫凭吊。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郝梦龄将军位列其中。

亲属建设十堰

郝梦龄牺牲后,他的遗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关怀照顾,在政府和人民的培育下,郝梦龄的五个子女,其中四人大学毕业,成了医师、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郝梦龄的妻子剧纫秋女士于1984年逝世,终年85岁。

长女郝慧英,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退休前在武汉第十七中学担任生物教师;小女儿名为郝慧兰,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任宝鸡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大儿子郝荫槐,1954年毕业于中南矿业学院,本可以去北京工作,但为了国家的需要,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志愿支援边疆,在云南东川一个矿上工作。因长期下井染上肺病,死时年仅39岁。

二儿子郝荫楠,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武汉同济医学院的妇产科医生。后因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1965年,30多岁的他报名参加同济医学院阳分院(今湖北医药学院)的建设,郝荫楠带着妻女,来到了当时还很贫困的阳地区。郝荫楠等老一批创业者放下教鞭拿起锄头,开山挑土,垒石砌墙,砍树盖房,边建设边办学,保证了首批40名学员在简陋的校舍中如期开学。

最小的儿子郝荫森因患脑膜炎,不幸死于汉口万园医院,葬在汉阳。

郝梦龄的孙子郝良,1961年出生在武汉,后随父亲郝荫楠来到十堰生活。下过乡,吃过苦,后来考上大学,专业是汽车化工,毕业后在二汽技术中心工作,任高级工程师。后来建设神龙公司,郝良带着妻子前往武汉。其儿子郝辰君由其母亲带着在十堰生活。夫妻二人在武汉定居后,才将郝辰接到武汉。

20世纪60年代初,郝荫楠带着父亲的遗照和遗书来到鄙县(今鄭阳区)。时任阳地委书记的霍英看到后,深知遗书和照片的重要性,悄悄将其取走,交到了当地公安局,并暗中对郝荫楠进行保护。后来,郝将军的遗物又被转移到了鄭阳军分区,直到1979年移交到了原勋阳地区(现十堰市)档案馆保管。

来源:秦楚刊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