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天原名魏巍,190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县的一个望族之家,魏家是当地有名的三大家族之一,家学渊源,人才辈出。他的父亲曾在湖南造币厂任副厂长,虽然地位不低,却并非家族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这位“倔强”的将领,正是曾在革命中立下赫赫战功、由国民党转投共产党阵营的白天,他为何始终拒绝接受军衔。
毛主席
白天原名魏巍,190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县的一个望族之家,魏家是当地有名的三大家族之一,家学渊源,人才辈出。他的父亲曾在湖南造币厂任副厂长,虽然地位不低,却并非家族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魏巍的曾祖父,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魏源,他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影响深远。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由入侵中国,清政府在武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惨败,不得不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这一条约使中国割地赔款,通商口岸开放,国家主权严重受损。自此中国门户洞开,开始陷入列强干涉与压迫之中。
《南京条约》
在这场巨变中,中国始终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而当时的大多数国人对西方世界一无所知,对中西之间在科技、军事和制度上的差距也毫无认知。
1843年,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首次系统地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制度和军事,打开了当时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他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借鉴西方先进的军事训练和武器制造,用以强国御敌。这一理念后来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思想基础,推动了清政府的初步改革。
魏家的影响力不光在思想上,家族中也有多人出仕为官,曾在各地担任县令等职,家族声望远播,不仅在隆回,在整个湖南都享有盛名。
魏巍
魏巍成长于这样一个讲究门第与教养的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深受家族文化熏陶。如果没有时代巨变,他本可继承家业,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然而乱世之中,个人难以独善其身,在乱世之中,魏巍也终被裹挟进历史的洪流,命运由此转折。
1925年,日军勾结北洋军阀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当时在长沙明德中学就读的魏巍深受触动,毅然弃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
当时,中共党员恽代英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主任教官,在他的影响下,魏巍逐渐接触并认同共产主义思想,开始对党的理念产生共鸣。
黄埔军校
1927年,魏巍顺利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派至赣州,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师第二团的见习排长。然而同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力量。
魏巍对此深感不解,出于正义说了几句公道话,却因此被革职,失去了军中职位,他内心郁郁难平,却又无能为力,只得回乡隐居,以读书排遣苦闷。也正是在这段静默时光里,他深入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思想上更进一步向共产党靠拢。
1930年,魏巍赋闲在家,巧遇老同学刘戡。彼时的刘戡已晋升为国民党军第9师第51团团长,正准备率部投入即将爆发的中原大战,知人善任的刘戡深知魏巍的能力,念及过往情谊,便主动邀请魏巍担任自己的副官。
魏巍果然不负所托,战斗中屡次冲锋在前,勇敢顽强,还曾冒死救出陷入险境的刘戡,这些都深深打动了刘戡。中原大战结束后,他视魏巍为得力干将,无论调往何处,始终将其带在身边。
刘戡
全面抗战爆发后,魏巍已升任国民党第83师494团团长,面对日军节节推进的攻势,他积极组织反击。一次为削弱日军后勤补给,他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夜袭敌军营地,成功破坏了多条运输线路,使敌人陷入短暂混乱,日军恼羞成怒,集中兵力对其团展开围剿。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魏巍身负重伤,不得不暂时退下火线,转往南京陆军大学疗养。
在南京休养期间,他接触到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地下党员,魏巍原本就对共产党的理念颇有好感,此时耳濡目染之下,他的思想进一步转变,逐渐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念头。
但彼时正值国共合作抗战阶段,周总理慎重考虑后建议他继续留在国民党军中,一方面有助于维护统一战线,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其身份为我党提供情报,自此魏巍开始了他的潜伏生涯。
周总理
1938年3月,刘戡升任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魏巍顺理成章晋升为军参谋长。
彼时山西失守,九十三军孤立于晋南,面临被日军合围的危险,为应对困局,魏巍建议效仿八路军,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以便在断绝与后方联系时仍能生存战斗。刘戡权衡利弊后采纳了这一方案,可由于部队缺乏相关经验,魏巍借国共合作之机前往延安考察。
魏巍抵达延安后,毛主席亲自会见了他,毛主席一见到他,便以诙谐的口吻拉近距离:“你们魏家祖上出了个好人,他写的《海国图志》,可让我们中国人长了见识。”
当听说九十三军的困境后,毛主席表达了对刘戡可能动摇立场的担忧,便意味深长地说:“三国时,蜀国有位魏延大将军,不服那个娃娃皇帝刘禅。你也姓魏,是国民党的将领,现在是全国抗战的关键时刻,你可得与委员长同心。”
这番话,其实是在提醒魏巍,要时时警醒刘戡,坚定抗战立场,不可动摇。
毛主席
从延安归来后,魏巍在刘戡支持下,整编了晋南地区的“红枪会”,组建为“九十三军别动队”,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虽隶属九十三军名义指挥,实则早已暗中安插共产党力量,等待时机策应起义。
此行也让魏巍深刻认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回军后建议成立干部训练总队,专门负责军中思想培训。开班后,他亲自授课,组织学员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革命著作,并开设《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问题》课程。
课堂上,魏巍直言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指出中日战争将是一场长期较量。他强调,虽然当前形势不利,但最终中国必胜,民族必将解放,中国不会再成为殖民地。
这些充满毛主席思想的观点,引发学员强烈共鸣,也引起国民党高层警觉。不久后,干训队被指“宣传赤化”,遭到强制解散。
图片来自网络
1939年末,国共关系日趋紧张,蒋介石违背两党抗战合作的既定协约,密令国民党部队在华北发动对八路军的突然围剿。第93军也被卷入了此次军事行动,而魏巍,正担任该军重要职务,此刻面临着一次极其棘手的抉择。
魏巍早已多次劝诫刘戡,当前国家危急,绝不可对我党动武,否则只会削弱抗战力量、削足自损。可面对蒋介石下达的严令,刘戡虽内心犹疑,却不敢公开抗命。
局势紧迫,魏巍深知,一旦行动展开,八路军将遭受重大打击,抗战统一战线将遭到重创。他立即设法阻止战事推进,开始以“作战方案未完善”、“命令下达程序有误”等理由,一再延迟部队行动。同时他还巧妙地制造矛盾,挑起蒋介石嫡系部队与地方势力阎锡山军之间的摩擦,使两方互不信任,拖慢整支国民党军队的集结与前进速度。
在暗中阻挠进攻的同时,魏巍秘密派人向八路军通风报信,提前预警,凭借准确的情报和及时反应,八路军迅速撤离了既定目标区域,当93军大部队终于抵达预定位置时,敌踪皆无。
魏巍
可魏巍在整个行动中的“拖沓”和“异常举动”也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疑虑,参谋总长何应钦对魏巍的行为产生警觉,为确认其立场和身份,迅速致电刘戡,要求立即将魏巍押解回南京,接受审讯调查。
刘戡知道,一旦将魏巍交出,等待他的将不只是审讯,而很可能是死亡。他虽然明白,庇护魏巍意味着将自己也置于险境,但仍无法坐视多年共事的兄弟被送上绝路。
经过短暂权衡,他选择了用迟缓回应敷衍上级命令,一边回复何应钦称“前线战事紧张,魏巍暂时无法脱身”,一边悄悄将风声透露给魏巍,让他尽早准备脱身。
魏巍听后心中一震,明白刘戡此举意味着什么,不禁眼眶湿润,他没有再隐瞒,坦率地告诉刘戡,自己已下定决心投身共产党。刘戡并未责怪,反而神情平静,仿佛早已猜到,并在家准备了几道家常菜,为魏巍送行。
图片来自网络
酒过一巡,刘戡哽咽举杯道:“这些年兄弟情分,我不多说,你要走自己的路,但别忘了兄弟。”说罢仰头喝干,魏巍没有回应,只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心中感念万分。
饭后刘戡安排半个手枪班护送魏巍离开,魏巍始终铭记此恩,后来专门写诗一首,表达对刘戡救命之情的深深感激。
加入共产党后,魏巍决定改名为“白天”,寓意冲破黑暗、走向光明,开始全新人生。
随后他被派往太行山,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军委高参室副主任,作为黄埔出身、长期在国民党军中担任参谋的军事干部,白天的到来受到高度重视,彭德怀还亲自接见并表示欢迎。
彭德怀
白天很快融入工作,发挥专业所长,协助八路军总部进行作战筹划与情报分析,深受肯定。
1941年,在彭德怀与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议长申伯纯的推荐下,白天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期间,白天奉命出关,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处处长、教育处处长,负责作战筹划与干部培训。
1948年辽沈战役中,他利用国民党时期的人脉成功策反驻守长春的第六十军,为战役胜利立下大功。战后他被任命为第六十军副军长,负责整编与思想改造,很快将其打造成一支能打硬仗、服从指挥的正规部队。
随后白天率军转战华北,参与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屡建战功。在解放西北的关键战役——扶眉战役中,彭德怀任命他为主攻指挥,白天率部一举歼敌4.3万余人,为西北、西南解放奠定基础。
战争结束后,他继续投身国家军政事业,贡献不凡。然而面对授衔,他始终坚辞不受,即便毛主席亲自劝说也未曾动摇。
新中国成立后,白天出任川西军区副司令员,负责剿匪任务,他采用“秘密潜入、内外夹击、穷追猛打”等战术,11个月内发起57次战斗,彻底清除川西匪患,稳固了西南地区的政权基础。
1950年11月,白天调任南京,进入新成立的南京高等军事学院,担任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他依靠扎实的军事素养与实战经验,主导编写教材、设计教学案例,获得院长刘伯承的高度评价。
在刘伯承推荐下,白天出任中国首家炮兵专业院校——第一炮兵技术学校校长,致力于培养符合现代战争需求的炮兵人才。
授勋仪式
1955年,中央开始为解放军进行首次大规模授衔工作,标志着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白天作为建国前的副军级领导干部,战功赫赫,资历深厚,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军级单位——第一炮兵技术学校校长,完全符合授予中将军衔的标准。
按照组织安排,白天被列入中将候选人名单,并已进入正式审核程序,但在授衔前夕,他却主动向上级提出申请,坚决要求不参加此次授衔,考虑到他的个人意愿和具体情况,组织最终未对他评定军衔。
9月27日,授衔仪式完成,名单上报中央军委后,毛主席和周总理注意到,有多位功勋卓著的老将未列其上,如白天、王凤梧等人。
毛主席后来与朱德谈起此事,还风趣地说道:“这肯定是白天他们自己不愿授衔,等下次补授时,一定要补上。”
白天
到了1956年,中央军委启动补授军衔,计划授予白天中将军衔。白天却再次拒绝,理由仍是“资历不足,不敢当此荣誉”。
军委无奈,只能上报毛主席,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耐心劝说,但白天依旧婉拒。不久,彭德怀得知此事,火速登门,先是好言相劝,见劝不动,干脆急了:“连毛主席的话你也不听了?”说着作势要“敲打”白天一顿。
见情势难拒,白天只得接受,但仍坚持不授中将,最终军委改授为少将。
得知白天再次拒绝授衔后,一向性子直的彭德怀当即赶到他家,反复劝说,白天却坚持谦称资历不够,始终不肯接受。眼看劝说无效,彭老总发起火来,边追着白天“要教训他”,边大声说道:“连毛主席的话你也敢不听了?”
彭德怀
话已至此,白天只好勉强接受军衔,但他坚称自己不够资格担任中将,最终军委将原定中将衔降为少将。
因他早年改名,多数人并不知白天就是魏巍,更不清楚他是开国少将,白天本人也从未主动提起,始终低调做事、默默奉献。
来源:侯哥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