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大一新生宋品逢,通过复旦大学与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合作的“步青计划”,高二时就上过该学院蒋玉龙教授的课,由此对集成电路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今年如愿考进复旦,“以前从没想过微电子有这么多的东西,上了蒋老师的课突然就感觉视野被打开了,
这些天,上海高校纷纷迎来本科新生。一张张年轻生动的面庞,让菁菁校园再一次焕发青春活力。
为了梦想来到这座城市,他们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收到了什么与众不同的“见面礼”?对于大学生活有何期待?
【最“快乐”的双胞胎】
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大一新生宋品逢,通过复旦大学与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合作的“步青计划”,高二时就上过该学院蒋玉龙教授的课,由此对集成电路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今年如愿考进复旦,“以前从没想过微电子有这么多的东西,上了蒋老师的课突然就感觉视野被打开了,我也在那时候心里种下一颗复旦微电子的‘种子’。”
虽时隔一年半,蒋玉龙对于这位当时坐在离讲台最近位置的学生还有印象,“他总是坐在多媒体教室第一排,看得出来是真感兴趣。”
“以后见蒋老师的机会就多了,大二还有蒋老师的课呢。”8月31日,入学第一天就能和蒋玉龙重逢,宋品逢脸上一直挂着开心的笑容。
复旦今年重点打造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其建设方向没有一个按学科目录来定,而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连接基础研究与应用场景。
“听辅导员老师说我们学院有两位和我同名同姓的新生,感到很惊讶!”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多元方向一班的张一诺笑着说道。
三位“张一诺”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来自英语专业多元方向一班的张一诺,希望提升自身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为学生工作贡献力量。遇到另外两位同名同姓的“有缘人”,她感觉十分有趣,期待能和她们互相了解,成为好朋友。
英语专业多元方向二班的张一诺,有着清晰的大学规划。在完成课业的同时,她希望自己有机会多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学术讲座,主动融入多元开放的校园氛围。
翻译多元方向的张一诺,希望自己在独当一面的探索中快速成长,加深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从容应对人生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萌新中不止一对双胞胎,其中最“快乐”的非“快乐兄弟”莫属——来自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于快、于乐。从同一小学到同一大学,哥哥于快入读浦江国际学院(原密西根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弟弟于乐则考入工科试验班(信息类)学习。
“快乐兄弟”
两人童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起度过的,这让他俩养成了相似的习惯。在小学,遇到难题,两人会积极讨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争论中精益求精地求解。而兄弟之间,竞争也是常态,两人会比较每门学科的掌握程度。在不同的初中,他们养成了不同的爱好,于快喜欢羽毛球,于乐喜欢篮球。高中,二人虽在一所学校,却分到了不同校区。终于,他们在今夏共同圆梦交大。“在未来的日子里,一起潜心学习、相伴成长,不惧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有困难请找‘小红帽’,我们随时在你身边。”每年同济大学的迎新现场,总跃动着那一抹志愿红。行李寄存、板车借还、实时指路、搬运行李……他们乐在其中。今年,在这批320名学生志愿者中,还包括今年的大一新生。原来,此前有40名本科新生参加了新生骨干训练营,他们一大早报到后,到宿舍一放下行李就来到小红帽志愿摊位“上岗”,为刚进校园的新生们服务,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来自启迪书院的本科新生高海淞难掩激动之情,他刚刚参加完同济大学新生骨干训练营,在短短4天的培训中,不仅聆听了来自各个领域的“大咖”讲座,还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世界技能博物馆、杨浦滨江城市秀带等上海地标性建筑。“我不仅深切地领略到百年学府的学术底蕴,更在大师课中感悟到了‘同舟共济'的精神内核。”
来自山东的徐玉凡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一新生。一进校园,她就被志愿者点位所吸引,手里收集了不少校团委、学生会活动的介绍信息。得知这些志愿者中有和她一样的大一新生,她感觉特别亲切,“希望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我能和他们一样多多参与志愿服务。”
十年前,德拉利・泰特的父亲曾陪好友的儿子来上海纽约大学报到。十年后,轮到这位父亲陪自己的女儿来报到了。
德拉利・泰特(左二)和父亲(左一)
“这是一个很棒的机会,既能体验新的文化,又能继续学习。”德拉利・泰特说。从纽约来到上海,她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吃美食!同时,她希望在这里延续对hiphop舞蹈的热爱,也想试试别的舞种。因为对数字很敏感,她打算主修金融学(商学与金融)。
还有别的目标吗?“四年后,我希望至少能用中文交流,真的很期待在这里开始学习!”
来自北京的左承翰是通过同学了解到上海纽约大学的。他热爱艺术、喜欢摄影,高中时办过展、做过影集。他觉得上纽非常契合自己的兴趣,对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充满期待。
报到当天,他带来了吉他,打算组一支乐队,甚至还提前写邮件联系了上纽教爵士乐的教授莫里森。“融入一个多元的大家庭,会迸发出一种新鲜的感觉,这种体验真的很棒。”
左承翰报到当天带来了吉他
【“允许自己慢慢发芽”】
为了欢迎新生到来,各高校“大开脑洞”。
上海财经大学迎新点放置了学校为2025级新生准备的种子扇。扇面之上,“苏小菲”猫咪IP灵动跃然,用憨态可掬的萌趣模样,为这份迎新礼物注入满满的亲切感。而它的特别之处,更藏在扇面本身——采用环保种子纸精心制作,纸张纤维中裹着生菜、薄荷、芝麻菜、太阳花、小雏菊等不同植物的种子。
种子扇
想解锁这份惊喜?只需将纸张撕碎、埋入土壤,再浇上适量清水,便能静待绿意萌发。开学季的这份种子纸扇,不仅是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更是一份“种下希望”的约定。它想告诉每一位新生:“允许自己慢慢发芽”。成长从无统一的时间表,正如种子破土需要时间沉淀,新的旅程中,不必追赶他人的脚步。带着这份等待的耐心,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一步一步稳稳向前,属于你的绽放,总会在恰好的时刻到来。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迎新颇有养生特色。正值上海连日高温,报到现场的大麦茶(热饮)和绿豆薏米汤(冷饮),成为秋日里的第一杯养生饮。凭录取通知书,新生人手领取一份“本草盲袋”——萌萌的中药玩偶、实用的艾草锤、芳香辟秽的香囊……
有意思的是,上中医为陪同学子前来报到的家长们打造了中医药文化之旅——在家长休息区,爸爸妈妈们既能体验学生志愿者提供的专业推拿服务,又能通过学校基于中医学理论自主研发的“常享康”健康服务平台评估健康状态,并体验AI舌诊、体质辨识等数字化中医药服务。另外,新生家长还获赠坐落于校园内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免费参观券,直观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为帮助新生一站式了解校园科创资源,复旦大学学生会举办了“学生创新集市”,汇聚12个科技类社团、23个科创项目等平台资源摆摊互动。活动设置“灵感激发—创意深化—资源对接—项目打磨—落地孵化”5个沉浸式互动关卡,通过创意想法交流、科创项目分享等方式,让新生一站式体验从创意萌发到项目落地的完整科创生态链。
8月29日中午,满载同济大学四川籍本科新生的四川航空3U8963航班在浦东国际机场顺利降落。原来,这是同济大学四川校友会牵头打造的“送川籍新生包机主题航班”。
“我们搭乘的航班竟然是专属定制的,不仅有熊猫主题装饰,还有专门的名字叫梦想舱。一上飞机,就听到一段特别的同济版客舱广播,连餐盒上都是漫画版同济校门,特别感动,太有心了!”同学们到达校园后激动地和志愿者分享道。当天下午2时左右,200余名新生和家长乘坐校园大巴,从机场抵达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
送川籍新生包机主题航班
据悉,今年是免费送川籍新生上同济专项活动的第四年,机场还专门设置了同济大学包机航班专属柜台、安检通道。飞机上,同济教师和川籍老生志愿者一路贴心随行,并在近4个小时的行程里,精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破冰”活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场井然有序的行程安排,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归属感和来自同济大家庭的温暖……”纸短情长,2025级川籍新生家长陆先生在飞机上写下一封感谢信。
【AI提醒你别忘了上课】
当下,在上海高校,人工智能是一个“热词”。
为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新生“未到校先知情”,复旦大学学工部联合信息办今年全新推出了AI“复旦迎新助手”。其基于学校自研的智能体开发平台结合本地化DeepSeek大模型构建,为新生提供实时的校园学习生活各类资讯,从入学必备攻略、校园生活指南到学习学术支持、发展成长资源,覆盖新生从“入学准备”到“校园适应”的全场景需求,上线以来,日均解答问题600多组。此外,复旦大学还研发了一款智能体应用“复图识景”。该应用能够对师生拍摄上传的校园景点照片进行智能识别,实现精准匹配与历史文化介绍。
同济大学今年为新生打造了一款智能应用——“启航助手”。它融合了学校的AI应用创新平台和大模型能力,为新生提供一站式智能服务。同学们只需访问学校移动门户小程序的“同济同学”就可使用这一智能应用,不管是查流程、找地点、办手续,还是熟悉校园,“启航助手”都能帮助同学尽快熟悉校园,轻松开启大学生活。
同样有AI加持,上海交大今年推出了个人专属的中英双语“AI修业导师”,为本科生提供学业发展与规划支持。从教学安排到日常各类教务咨询,该智能系统能够针对大学不同阶段的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学习进程。基于每位新生的个性化课表,系统还能够实时推送定制化提醒,有效避免遗漏关键教学环节。
青春的梦想即将在大学校园启航,未来可期。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 图片来源:除署名图片,其他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