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起,江苏广电总台深耕“我们的节日”项目,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个个传统节日,化作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从《“九州同庆 华彩非遗”欢乐中国年》全媒体直播,到“我们节日·端午游园会”;从清明节古诗词传承的深度挖掘,到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的精
2023年起,江苏广电总台深耕“我们的节日”项目,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个个传统节日,化作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从《“九州同庆 华彩非遗”欢乐中国年》全媒体直播,到“我们节日·端午游园会”;从清明节古诗词传承的深度挖掘,到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的精彩演绎,江苏广电总台通过一次次创新创意,日渐形成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苏”式风味。
特别是2025年8月29日在江苏盐城东台举办的“忠贞爱情·缘定七夕”2025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更是将这一品牌推向新高度,逐步构建起一条兼具文化深度、情感温度与传播广度的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之路。
活动以非遗为基、科技为翼、情感为核,以“从天文到人文,从人文到文明”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打造出一台打破时空界限、融汇古今意象的文化盛典,实现了传统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整场活动宛如一部立体的、充满情感的文化史诗,每一个章节都对应着主题线索的深化,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出了新模样,更让文明新风在亿万观众心中扎了根。
以星为媒,化星为情
七夕最初源于古人对天象(牛郎星、织女星)的观测和崇拜,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敬畏。活动开篇《星图密码》情境舞蹈,展示古人如何将冰冷的星宿转化为温热的爱情象征,这是“天文”到“人文”最直接的视觉化呈现。演员手持青铜圭表(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以“步天歌”的韵律舞动,再现了古人“观天授时”的科学探索精神。AI幻化的星图逐渐融入全国各地的七夕文化元素,象征着星象在全国范围内“落地”为各具特色的民俗传说。
至此,天上的星星变成了人间爱情的见证者,完成了从“天文”到“人文”的华丽转身。无人机表演“鹊桥相会”,变幻出鹊桥、星汉等图案,用现代科技语言复现了古人的浪漫想象——正是基于对天文的热爱,才诞生了“鹊桥”这一连接天人、沟通两情的伟大人文意象。
以情为核,化俗为礼
戏曲新唱《千古情·时代魂》汇集了董永七仙女(淮剧)、牛郎织女(黄梅戏)、白蛇传(昆曲)、梁祝(越剧)四大爱情故事,展示丰富多彩的“人文”创作,是人民群众情感表达的艺术结晶,体现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赞美与坚守。通过传统戏曲与现代编曲大胆融合,传统戏曲的韵味与现代音乐的活力碰撞出奇妙火花,让古老的爱情传说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光彩。展现了传统价值观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文明关于爱情伦理的重要精神标识。
诗词情境舞蹈《青丝入绣·寄情千年》以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为文本,以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为创意核心。舞者的“捻丝、穿针、刺绣”动作,以及“以发寄情”的深意,展现了古代女子的巧手与智慧,这是乞巧民俗的人文体现,体现了文明的精神与传承,节目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展示,升华到了工匠精神、情感寄托和文明遗产的传承。发丝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情感的联结,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上升为一种具有伦理重量和文明延续性的行为。
以礼为范,化古为新
“双城婚典・古今礼赞”环节无疑是当晚最温情动人的时刻,展示古老的文明价值如何引导当下的社会生活。节目首先复刻周朝“合卺”、唐朝“却扇”、宋朝“挑盖头”等古代婚仪,在仪式感中唤醒对婚姻神圣性与家庭责任的朴素敬畏,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礼”的秩序和对婚姻的庄重态度。
与此同时,当代文明实践,婚俗新风随之登场,8对来自盐城与无锡的新人,身着华丽婚服,在全场观众的祝福声中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他们在古典庄重的仪式中,许下相伴一生的誓言,传承着中华民族对婚姻的敬重与承诺。
而两对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支援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金婚夫妇,也来到现场,分享他们从盐碱地里一路走来的爱情故事。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痕迹,可眼中的爱意却丝毫未减,他们讲述着那些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日子,分享着爱情保鲜的秘诀,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随后,金婚夫妇向新人们赠送东台发绣与无锡红豆金箔画,传递着美好祝愿,也象征着盐城与无锡两座城市因这场活动,在文明实践领域紧密相连,共同开启跨区域协作的新篇章。
他们用“简约而不简单”的仪式,践行着“同甘共苦、互敬互谅”的爱情信念,旗帜鲜明地反对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倡导婚恋新风。这正是一场成功的“文明”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天地为幕,古今交融
活动现场舞美将东台深厚的董永七仙女历史人文底蕴与七夕浪漫忠贞的爱情传说相融合,打造一个天地为景、科技为笔、情感为魂的沉浸式视听盛宴,让舞台与自然美景、城市风貌共生共情,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爱情如星辰般永恒、如古城般坚贞的深层寓意。
舞台毗邻的西溪宋城古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古城上原有的灯笼阵列,成为了“会呼吸”的舞美的一部分。晚风轻拂,灯笼自然摇曳,舞台的灯光也随之设计出柔和的光影波动效果,与之共舞。天空中白鹭时不时飞过,这一刻,科技灯光与自然风动、传统意象完美结合,营造出“灯火阑珊,伊人在旁”的极具东方美学的浪漫意境。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它便成为了我们舞美最高、最纯净的“顶灯”。让真实的月亮成为焦点,寓意“天涯共此时”的爱情圆满,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神圣感和仪式感。
演出尾声,无人机升空,营造出动态的空中舞美,整合为高潮部分。数百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变幻出“鹊桥”“缘”等七夕主题图案,成为移动智能的“灯光雕塑”,与地面的主舞台、城墙灯笼、天上明月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动态的、涵盖天地的舞美画卷,将整个活动的氛围推向最高潮。活动现场东台西溪古镇景区内人潮涌动,游客与市民纷纷驻足围观,沉浸在以天为幕、以城为景的浪漫氛围中。当晚的西溪古镇人潮汹涌,演出现场更是人山人海,舞台四周围满了群众,演出结束后,观众反响热烈,许多东台本地观众激动地表示:“没想到我们东台的文化这么美!”“没有明星,却星光满台”,这是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更是“我们的节日”。
全域传播,全维破圈
这场精彩纷呈的活动通过江苏卫视、江苏城市频道、江苏国际频道,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江苏文明实践云、ai 荔枝、荔枝新闻等全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强大的传播矩阵让全国网友都能同步感受这场文化盛宴的魅力,累计观看量达1800万人次,触达亿级受众,相关内容全网点击累计近5000万。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表达对活动的喜爱与对传统文化的赞美,有人感叹“这才是七夕该有的样子,让传统节日活了起来”“活动朴素、真挚、动人,既浪漫又有深度”,还有人说“被七夕的浪漫打动,更被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折服”“这才是中国情人节的正确打开方式”,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本次活动获得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20家媒体发布了相关稿件逾30篇。媒体评价,本次主题文化活动“以凡人伉俪的烟火浪漫、家国深情,诠释了新时代婚恋观与文明风尚”,“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成为了连接古今、滋润生活的甘泉”,“打破了活动依赖流量明星的套路,真正让文化回归人民”。与此同时,相关短视频和话题也持续发酵,大家都分享属于自己的“七夕记忆”,将这一场关于爱、传统与文化认同的温暖对话。
“忠贞爱情·缘定七夕”2025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凭借丰富多元的形式、深刻动人的内涵、创新高效的传播,不仅为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难忘的七夕体验,更在新时代语境下,成功激活传统节日的生命力,让七夕文化走出书本、走出传说,走进大众生活,成为连接古今、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续同类活动的举办树立了优秀典范。
江苏广电的成功实践表明,传统节日文化节目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在内容上深耕细作、推陈出新。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与观众需求,以新颖形式呈现,才能吸引不同年龄层观众,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生命力。
江苏广电总台在“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项目上已然走出了极具特色的“苏”式味道、“苏”式风格。传统广电媒体要更好地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创新节目形式与传播方式,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传播品牌,助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来源:广电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