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并不难理解,追剧、看电影、读书......许多我们熟悉的休闲活动都是以输入为主,而输出型爱好则强调自己主动生产内容。
最近冲浪不禁感叹,网友奇奇怪怪的小爱好可真多啊!
比如我才知道原来本子还可以自己做: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
甚至这种玩偶也可以自己织出来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
还有人开始抄书: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
乍一看有点令人费解,是普通的爱好已经满足不了你们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我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输出型爱好。
这并不难理解,追剧、看电影、读书......许多我们熟悉的休闲活动都是以输入为主,而输出型爱好则强调自己主动生产内容。
如果你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就会发现很多网友将它称为抵抗虚无感、避免变成「空心人」的秘诀。
啊?一个爱好就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又不是骂我不务正业的时候了?
好奇地查了一下后,我发现这件事还真有点神奇。
输出型爱好
是内心感受的主动外化
顾名思义,输出型爱好,就是指个体通过主动表达或再创造信息来获得满足感与心理收益的一类兴趣活动。
它的核心在于外化——把头脑中的感受、知识或体验转化为某种可见、可被他人感知的形式。这不仅是一种记录方式,也是深度加工的过程。
当你试图把复杂的想法写下来,或是把模糊的情绪转化为绘画、音乐时,大脑会被迫重新组织信息,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
而这对应到了心理学中的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1]。研究表明,相比于单纯地阅读,人们对自己生成的信息(写下来、说出来)往往会记得更牢。换句话说,输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让体验更深刻、快乐更持久的心理机制。(所以演唱会后的repo都写起来!)
当然,生活中的输出型爱好其实有很多种类,网上也有很多清单方便大家对号入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
不过,我们今天讨论的输出型爱好,更倾向于将输出作为一种参与方式,而非将各类爱好二元分类。
不论是玩游戏时整理攻略经验,看脱口秀发repo,还是在坐在毛线堆里沉浸式钩织......这种输出不一定要多么专业,最后形成的作品可以是一次顺利通关、一波点赞、一只小包包,也可以是一个更健康、更有力量的自己。
只要是你在主动创造的,都可以是你的输出型爱好。
建立「主动输出」的惯性
让我们变得更容易感到快乐
有朋友可能会疑惑:闲暇时间不就是用来休息的吗?爱好还得产出,这和小学看完电影让写观后感有什么区别,我不可以单纯接收快乐吗?
当然可以,追求快乐没有高下之分。只是我们面对的很多心理困境——工作倦怠、长期无意义感、压力过载等,很难通过被动消费来缓解。
当你主动的去创造时,表达和输出并不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反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疗愈。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回家后躺下刷手机却越刷越累,周末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时间一长还是觉得空虚、无聊。这其实是因为,被动输入的信息无法满足持久幸福感的生成条件。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PERMA模型[2]:全面的幸福一定是这五个维度充分满足的结果。
输出型爱好的独特性就在于我们会很自然地投入其中。无论是给照片调色、精心整理再发到朋友圈,还是做一个手工艺品,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情都是平静而愉悦的。并且,这种预期内的难度更容易让我们处于心流状态中。
也正因此,它能够无形中增强人的自我价值感——我可以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被看见、被分享。和被动接收娱乐不同,它带来的是一种「我正在主动过生活」的体验感。
很多人亲身验证,认为输出型爱好可以对抗虚无,其实就是因为这种体验触及了幸福感的多个维度:情绪上的愉悦、意义感的确认,还有经验、技能积累带来的成长感。它们彼此叠加,让人更容易从细微的日常中获得一种稳定的满足。
图片来源:《海街日记》
除此之外,适当的输出其实会放大你的快乐。
人类的神经系统天然具有适应性。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第一次旅行时觉得每个细节都有趣、第一次看演唱会时一入场已经很开心。而对这些习以为常之后,快乐的阈值也越来越高,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开心。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享乐适应」,意思是说,人类在获得新的愉悦之后,会逐渐把这种状态当成常态,于是最初的兴奋和满足感就慢慢减弱了[3]。这就像电影《好东西》里,身为创作者的小叶和小孩儿的这段对话:
图片来源:《好东西》
因此,当一个爱好不仅能带来短暂的愉悦,还能不断产生新的成果、与他人建立联结时,自然而然地,它也能让人长久地保持热情。
培养输出型爱好的注意事项
说了这么多,那要怎样培养自己的输出型爱好呢?我们总结了几个小tips给大家:
1. 从自己原有的爱好出发
就像之前我们说的,输出是一种参与方式。我们的爱好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很难一夜之间突然爱上某种活动。
所以,培养输出型爱好,不是让不爱动的人出门去跳舞,而是从自己原来的爱好出发,改变我们的参与方式。
如果你喜欢读书,却经常感觉看完什么都记不住,可以在阅读时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读完后整理出来,再谈论一下你最喜欢的情节。哪怕是200字左右的简单感想,也会让我们对这本书印象更深刻。
如果你对某一类型的电影很感兴趣,可以多看几部找找它们的共通之处,尝试梳理里面的背景知识。
2. 不执着于变现和完美
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教人把爱好变现的方法,看多了之后不禁会觉得,好像只有这种爱好是有用的。并且这还会让人担心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还不够好,这种完美主义往往会阻碍行动。
其实,只要你在思考、输出,不管是画一幅画、拍几张照片,还是总结旅游攻略,都已经是在培养输出型爱好了。关键是享受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急于追求成果或他人的认可。
3. 尝试分享,感受反馈
如果长期没有正反馈,输出就会变成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作品寻找一些适当的分享渠道,比如你的朋友、社交平台,也可以由自己来设定一些奖励和肯定。
建立一个专属的账号发表自己的作品,不仅可以观察水平的变化,还可以感受数量的积累带来的满足感。
4. 轻量化输出
输出不必得是多么系统、专业的,一些小而轻的习惯反而更长久。
走在路上可以把见到的好天气随手拍下来,照片打印出来后可以做成手账
不用把输出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任务,可以在周末花费休息时间的一小部分来完成。
研究表明,即使是15-20分钟内完成的一系列简短的创造性活动也会加强个人的积极感知,让ta们认为自己具备好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5. 平衡输入与输出
当然,一味地输出也会变成一种压力。人的心理活力就像一个循环系统,只有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时才能为我们带来积极、愉悦的体验。
图片来源:《机智的医生生活》
最近有种感触:我们面对着很多,明明不是由自己造成,却需要自己来解决的问题。正是这种无力和不可控造成了我们内心的冲突和不安。
而输出型爱好,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创造来积极参与生活的方式,当你为自己的生活搭建了一套秩序,这种微小又确定的稳定感天然就是宏大、虚无的反面。
看到这里,如果你就是那个有输出型爱好的人,不妨用 点赞 和 红心 鼓励一下自己。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有着类似的困惑,也欢迎把文章 转发 出去,让更多人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今日互动
你有这样的爱好吗?
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聊聊
References:
[1] Slamecka, N. J., & Graf, P. (1978). The generation effect: Delineation of a phenomen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4(6), 592.
[2] Seligman, M. E. (2011).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Simon and Schuster.
[3] Brickman, P. (1971). Hedonic relativism and planning the good society. Adaptation level theory, 287-301.
[4] Conner, T. S., DeYoung, C. G., & Silvia, P. J. (2018). Everyday creative activity as a path to flourishing.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3(2), 181-189.
[5] Kaimal, G., Ayaz, H., Herres, J., Dieterich-Hartwell, R., Makwana, B., Kaiser, D. H., & Nasser, J. A. (2017).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ssessment of reward perception based on visual self-expression: Coloring, doodling, and free drawing.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55, 85-92.
本文关键词:输出型爱好、生成效应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来源:知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