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讲道理,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理当是个心系苍生、清风两袖的好官吧?可历史,偏偏给我们开了个荒唐的玩笑。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小时候背的那首《悯农》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字字泣血,仿佛让人亲眼看到,农人在烈日下佝偻的背影。
讲道理,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理当是个心系苍生、清风两袖的好官吧?可历史,偏偏给我们开了个荒唐的玩笑。
这首诗的作者李绅,最终竟活成了自己笔下最讽刺的模样:一个穷奢极欲、趋炎附势的贪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曾经为农民振臂疾呼的诗人,为何会沉沦至此?
李绅生于官宦世家,祖上几代都在朝为官。他年少聪颖,三十六岁便高中进士。
那时的他,确实心怀苍生,因亲眼见过民间疾苦,才写得出《悯农》这样字字扎心的诗篇。
他的诗才很快在朝野传开。当时唐朝官场拉帮结派之风盛行,“牛李党争”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李绅凭着才华与家世,迅速投靠了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从此踏上了仕途快车道。
谁曾想,那个曾经为农民呐喊的李绅,一朝权在手,便彻底换了心肠。
他当上淮南节度使后,排场大得吓人。出行时车马仪仗排出数里,扈从如云、鸣锣开道;府邸修得雕梁画栋,一顿饭钱就抵得上平民数年嚼用。
更讽刺的是,他一边挥金如土,一边仍继续写着悲悯百姓的诗,此时他的灵魂,仿佛早已割裂成两半。
李绅的升迁之路,除了才华,更少不了攀附与算计。
他对同党极力维护,对政敌则痛下狠手。为讨好李德裕,他甚至不惜制造冤案。当时一桩“吴湘案”明明漏洞百出,李绅却为表忠心,硬是将吴湘推上死路。
这也成了他一生洗不掉的污点。在他死后朝廷清算此案,不仅削去他所有官爵荣誉,还禁止子孙后代出仕。
读他的诗,你觉得那该是个悲天悯人的圣贤;看他为官,却发现竟是个利欲熏心的俗辈。
《悯农》中那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字字泣血,可现实中的李绅,对百姓疾熟视无睹,只顾自己沉溺富贵。
有人说他晚年信佛忏悔,但那些被他迫害的人,又怎能等到一句道歉?
一个好端端的文人,怎就在官场中迷失了本心?
要知道,唐朝中后期官场本就乌烟瘴气,宦官专权、党争惨烈,官员若想自保或上升,常不得不择派而依附。李绅选了势力庞大的李党,自然要替他们卖命办事。
而权力更是蚀骨毒药。从寒窗书生到封疆大吏,诱惑越来越多,约束越来越少,有几人能在这条路上不忘初心?
或许最初的李绅确想做个好官,但在大染缸里浸染日久,早已分不清理想与欲望的界限。
李绅其人,堪称文学史与道德史上一个撕裂的符号。他的诗穿越千年仍在启蒙孩童珍惜粮食,而他的人品却败给了贪欲与权力,甚至不惜构陷良善。
有人赞他是天才诗人,有人骂他是无耻贪官。其实两种评价都对,只不过指向他人格中,光明与阴暗的两面。
读完李绅的故事,再念起“粒粒皆辛苦”,是否觉得每个字都沉甸甸地,砸在了人心最复杂的地方?
来源:古今多少事